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教育>正文

坦然面對孩子撒謊

案例故事

2歲11個月的玲玲跑過來要拿奶瓶喝水。 爸爸說:“你都快3歲了, 不要用奶瓶了, 還是用杯子喝水吧!”可玲玲非要用奶瓶喝水。 這時她看到媽媽走過來, 就告狀說:“媽媽, 爸爸不讓我喝水。 ”媽媽說道:“爸爸不是不讓你喝水, 只是讓你用水杯喝水。 ”

專家分析

孩子混淆想像和現實

這一階段的孩子有時不免將想像的事情當做真實的, 其實不是在故意說假話。 例如, 明明聽了孫悟空的故事, 會告訴媽媽他跟孫悟空一起玩, 并一起打妖怪。 又如, 珍珍告訴老師:“我們家有汽車, 是紅顏色的。 ”其實, 孩子不是在有意撒謊,

Advertisiment
而是他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想像。

家長在引逗中無意強化

例如, 姥姥問3歲的青青:“你喜歡姥姥, 還是喜歡媽媽?”青青說:“喜歡媽媽。 ”這時, 姥姥板起臉孔, 教訓她:“好沒良心的東西, 從小我就帶著你, 給你買吃的, 買穿的, 你卻喜歡媽媽!”青青一看這勢頭, 馬上改口說:“我喜歡姥姥, 姥姥好!”于是, 姥姥笑得嘴都咧開了, 又是抱又是親。 從此, 青青學會了看什么人說什么話, 當著媽媽說媽媽好, 當著姥姥說姥姥好!

家長有時候不讓孩子講真話

例如, 4歲的文文不小心打碎了鄰居的花盆。 媽媽告訴文文:“如果有人問你, 就說不是你打碎的, 要不, 鄰居要打你的, 媽媽還得賠花盆。 ”文文按照媽媽的話做了, 媽媽夸獎道:“文文就是聰明!”從這件事中,

Advertisiment
文文能得到一個結論, 媽媽喜歡撒點謊的人。

還有時候, 家長在家議論別人的短處, 被孩子聽見了, 要求孩子別到外面說。

孩子為了避免受罰

當孩子說實話受到懲罰時, 他就會用撒謊來自衛。 例如, 爸爸發現自己的錢少了, 問到孩子, 孩子承認是他拿了, 爸爸不由分說, 一頓飽拳, 還大聲罵道:“你這么小, 就會偷錢了, 今天, 我要好好教訓你!”孩子對這種教訓記憶猶新, 每遇到犯錯誤或不中爸爸意時, 說話就要動腦筋了, 要不就會受懲罰的。

專家建議

父母以身作則

要時刻注意不要給孩子說謊的機會, 既不要引逗孩子說謊, 也不要讓孩子出于自衛撒謊, 更不要教孩子說謊。

坦然面對孩子撒謊

孩子說了謊, 也沒必要教訓他一頓, 而應當面對現實,

Advertisiment
想法讓孩子明白撒謊是沒有必要的, 撒謊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可以用別的方法解決問題, 任何人都不喜歡撒謊的人。

故事引導

家長給孩子多講一些有關誠實的故事, 如“華盛頓砍樹”、“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 使他認識到為人誠實的益處。

強化孩子說實話

孩子做了錯事, 家長要鼓勵孩子說實話。 當孩子真的說了實話后, 要就事論事, 首先要表揚他的誠實, 然后再妥善處理他的錯誤。 家長千萬不能因為孩子說出了所犯的錯誤而狠狠懲罰他, 致使他以后為了逃避懲罰而不再報告實情。 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的故事是值得借鑒的。 一次, 一個孩子打了另外一個孩子。 陶先生批評了打人的那個孩子, 同時因為他勇于認錯、誠實可信而獎勵了他四塊糖。

Advertisiment

幫助孩子分清現實和想像

當孩子想像與現實分不開的時候, 如上例玲玲喝奶, 家長只需要用正確的語言給孩子表達一遍, 讓孩子知道這種情況應該如何用語言表達。 對于孩子充滿幻想的“謊言”, 媽媽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而是注意引導孩子從幻想的世界中走出來關心現實。

推薦閱讀: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兒童八大行為習慣影響健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