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陪孩子玩遊戲時,你有沒有故意輸給Ta?

為了哄孩子高興, 不少家長在與孩子玩遊戲時, 常常故意輸給孩子。 其實, 這樣做反倒對孩子不好, 這種過度保護, 會削弱孩子的上進心和競爭力。

經常故意輸給孩子, 孩子會以為他永遠都應該是贏家, 但現實生活並不是如此, 他總要面對自己所不擅長的事情, 總要學會怎樣應付輸的局面。 家長應該怎麼把握這個度呢?

魯迅說過:“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 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

父母在陪孩子遊戲的過程中, 有沒有故意讓著孩子呢?也許很多家長認為, 孩子還這麼小, 沒必要跟他較真, 也沒必要讓孩子過早的知道社會的殘酷。

Advertisiment

也有不少的家長怕真真正正跟孩子玩遊戲的時候, 孩子一直輸, 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從而影響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 家長的這種種顧慮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這樣做真的對嗎?

1. 年齡不同, 教育規則不同

一般神經學發育專家的觀點是, 兩歲以前的小孩沒有什麼輸贏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怎麼玩。

所以爸媽帶著一兩歲的小孩子玩的時候, 你讓他贏, 他多半也不會就比輸了更高興, 反而是遊戲互動過程中的各種小細節會刺激到他。

而一兩歲的小孩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時候, 就更加不會有什麼競爭意識, 這個時候, 他看別的孩子大概都是只有兩種概念:可以咬的和不可以咬的。

那麼爸媽在這個階段的任務,

Advertisiment
是教會孩子如何輪流、分享, 引導孩子去和其他人一起玩, 給他一個社交互動的起點。

競爭和輸贏的意識, 一般是在 3~4 歲的階段開始萌芽, 到 4~5 歲時在某些孩子身上可能就表現得比較明顯了。 如果在此之前, 爸媽已經幫助孩子養成了很好的遵守規則的習慣了, 那麼小孩子即使非常在意輸贏, 起碼還會懂得尊重規則。

孩子的年齡還是爸媽選擇適當遊戲/活動項目的參考。 如果爸媽選擇的遊戲是適合孩子年齡的, 那麼他總有機會贏, 即使你完全沒有在讓他, 比如剪刀石頭布、抽牌比大小這種, 沒錯這裡面也是有策略可以玩的, 但是機率本身就能讓孩子贏。

假設你選擇的遊戲裡面, 孩子沒有自己贏的可能, 或者你應該再想過,

Advertisiment
選一些更適合孩子程度的遊戲來玩。

2. 輸贏不是重點, 重點是輸贏之後的表現

沒有人會認為孩子應該總是輸、或者總是贏, 重點是一旦孩子掌握規則可以玩遊戲了, 我們就要把輸贏放到長久的發展裡去看。

贏可以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對這種遊戲/體驗活動更有興趣, 輸則可以讓他瞭解凡事不會一帆風順、學習如何面對失敗, 而另有一個層面就是如何贏得開心卻不驕傲、輸得體面卻不惱怒, 這就有賴爸媽的示範了。

所以, 讓孩子贏幾次完全應該, 讓他輸也一樣, 真正重要的不是輸贏的比例, 這個可以根據家庭狀態和孩子的性情來調整, 真正重要的是, 爸媽要示範給孩子看, 贏了以後不去挖苦嘲笑對方,

Advertisiment
輸了不發脾氣甚至要更積極的再來比一次!

3. 不要因為孩子輸不起, 就不讓他輸

如果爸媽怕孩子因為輸了而不高興, 就經常性的讓他贏, 那麼孩子只會越來越輸不起。

任何事情都是練習越多、做得越好, “輸得起”也一樣。 當然啦, 為了讓孩子不至於完全失去信心和興趣, 爸媽策略性的讓孩子贏兩次, 也是不可少的。

其實爸媽的平常心最重要, 除非你下定決心要培養一個職業玩家/職業競賽者, 否則競爭和輸贏, 總歸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你不把看得很重, 孩子也就多半不會那麼在意輸贏了。

如果家長一味的謙讓孩子, 會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 接受不了別人贏自己。 如果家長不讓著孩子, 又容易使得孩子失去對新事物的興趣。

Advertisiment

所以家長應該在讓和不讓中找一個平衡點, 這裡有一下幾個建議:

1. 讓之有道

比如說孩子剛接觸跳棋, 一開始家長可以適當放低水準, 讓孩子贏幾次, 但是隨著孩子的下棋技巧提高, 家長也要逐步顯示出真正的水準, 讓孩子有輸有贏。

2. 讓在明處

如下象棋, 基本規則是不許悔棋, 雙方都要遵守。 考慮到雙方實力的差距, 家長可以除掉幾顆棋子, 再和孩子“比試”。 而涉及到基本規則的, 儘量不讓。 讓了哪些, 也要擺在明處, 讓孩子知道。

3. 引導孩子多參加對等遊戲

家長與孩子比賽, 孩子相對處於劣勢。 多引導孩子與同伴遊戲, 雙方實力均衡, 這樣的輸贏更利於孩子成長。

4. 正確對待輸贏

家長要引導孩子以積極的心態對待輸贏, 比賽或遊戲重在分享過程中的快樂,而不是最終的結果。

要告訴孩子,輸了不要垂頭喪氣,下次還有贏的機會。還要引導孩子弄清原因,以便改進。贏了之後,要讓孩子關注對方的感受,撫慰對方。

此外,要引導孩子多參加團隊活動,培養協作精神,學會合作。

孩子的態度來源於家長所示範的榜樣,所以當家長“輸”了的時候,別忘了總結一下教訓:“我怎麼會輸呢?讓我想想看,噢,是不太專心的緣故。”

潛移默化的結果是,當孩子輸了時,也會考慮輸的原因。無論是輸是贏,家長都要示範樂觀的態度:輸贏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下一次要吸取教訓。

教會孩子能夠為“贏”而竭盡全力,亦能在“輸”時淡然處之。

比賽或遊戲重在分享過程中的快樂,而不是最終的結果。

要告訴孩子,輸了不要垂頭喪氣,下次還有贏的機會。還要引導孩子弄清原因,以便改進。贏了之後,要讓孩子關注對方的感受,撫慰對方。

此外,要引導孩子多參加團隊活動,培養協作精神,學會合作。

孩子的態度來源於家長所示範的榜樣,所以當家長“輸”了的時候,別忘了總結一下教訓:“我怎麼會輸呢?讓我想想看,噢,是不太專心的緣故。”

潛移默化的結果是,當孩子輸了時,也會考慮輸的原因。無論是輸是贏,家長都要示範樂觀的態度:輸贏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下一次要吸取教訓。

教會孩子能夠為“贏”而竭盡全力,亦能在“輸”時淡然處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