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教育>正文

在美國帶窮人孩子的啟示

在美國學習家庭教育時, 有一門必修課是“實地研究”(fieldstudy)。 這門課的主要任務是兩人一組, 通過州政府聯系一個貧困家庭, 在周末為這個家庭提供“幫扶”服務。 我們聯系“幫扶”的對象maggie是一個白人單親母親。

她獨自帶著5個孩子, 住在lincoln市南郊貧民窟一所拖車房中, 其中最小的孩子jason還不到4歲。 按約定, 我們第一次開車來到南郊, 總算找到了maggie的家。 那是一個細雨霏霏的清晨, 雨花透過破舊的窗戶飄進了拖車, 陳舊的地板上四處是孩子們要換洗的衣服和散落的碎土豆片。 maggie幾乎不帶表情地把jason拉過來交給我們。 jason幾天前就開始期盼著有人來接他出去玩。

Advertisiment
jason的哥哥姐姐羨慕地看著小弟弟跟我們上了車。 一路上, jason好奇地看著車窗外漂移的景色。 我們問他, 以前常出來玩嗎?他低聲告訴我們說:“很少”。 jason的話很簡短, 很少用完整的句子, 與同齡孩子的語言能力相比, 有很大的差距。 此后6個多月, 每到周末, 我們帶他看公園里綻放的花朵、麥田里起落的灰鶴、湖邊暢游的野鴨……每一次來接他, 我們會問他上周看到了什么, 今天想要去哪里, 回到家有沒有和哥哥姐姐分享……過了幾周, 我們明顯感覺到jason的話多了很多, 句子表達也較完整了。 maggie以后每次把jason帶出來交給我們, 臉上也開始露出了久違的笑臉……一年多之后, maggie一家由于付不起房租和水電費, 搬遷到了別的州,
Advertisiment
我們才與jason失去了聯系。 但期間與jason一家的接觸, 還是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

自由表達maggie一家是典型的美國貧困家庭, maggie獨力支撐著一個家, 回到家很少說話, jason經常被冷落, 在家里更沒有說話的機會, 他平時跟母親、哥哥姐姐們的交流, 基本上使用“是”或者“不是”就足夠了, 話多了, 換來的通常是母親或哥哥姐姐的責罵。 當一個孩子缺乏表達的機會時, 就逐漸失去了表達的欲望。 我們帶孩子到戶外去, 讓jason放松了心情, 鼓勵孩子盡情描述所見所聞, 孩子表達的欲望也很快被激發出來。 讓孩子“愿意說”, 這是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

為表達提供素材孩子平時的觀察和體驗, 是語言表達能力發展的營養素。 在戶外, 孩子不僅可以觀察到許多生動、有趣的自然現象,

Advertisiment
而且教育者和孩子之間的交流也有了更多共同的話題。 maggie由于家庭貧困, 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帶孩子到戶外玩。 我們有些家長, 則認為孩子只有坐在課桌邊上拿著筆、捧著書才是學習, 所以總是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 無意識中將孩子“禁錮”在房間里。 其實, 帶孩子到戶外, 通過對自然的觀察激發思維的靈感, 讓孩子“有話可說”。 如果長期孩子缺乏與大自然和社會的實際接觸, 思維就如同“無源之水”, 對學習反而有害無益。

給予孩子引導當教育者對孩子有所要求時, 孩子在戶外的觀察就更加具體, 更有目的。 我們每次在送jason回家的路上, 都會問他今天看到了什么, 每周都會問他上次看到了什么?這些詢問的目的,

Advertisiment
是讓他在觀察時更有目的, 觀察之后能簡單梳理所見所聞, 甚至提出自己的觀感, 暢所欲言。

我們能給予孩子最慷慨的禮物, 不是用金錢買來的物品, 而是讓孩子得到的經驗和與孩子分享的快樂。 每周抽一些時間帶孩子到戶外去, 得到快樂的不僅是孩子, 孩子的快樂也不僅是一時, 因為, 那會轉換成孩子永久的財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