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外牙科是怎樣為寶寶看牙?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國外牙科是怎樣為寶寶看牙的呢?

加拿大:提前打好“預防針”

海迪帶女兒第一次看牙是在她2歲的時候。

去診所前, 海迪先按照醫生的要求, 給寶寶打好了“預防針”:“寶寶, 我們要去看牙醫了。 牙醫呢, 就是讓你張開嘴巴, 看看你的牙齒好不好看, 還要給你的牙齒拍照。 而且, 牙醫還會送禮物給你, 你拿了禮物我們就可以回家了。 ”也許是這番話起了作用, 海迪發現, 一路上, 女兒都很興奮。 到了診所, 因為只是例行檢查, 並沒有什麼痛苦, 醫生的和藹可親讓孩子將這種興奮持續到了最後。

事隔8年了,

Advertisiment
海迪對當時的情形依然記憶猶新。 “如果寶寶在第一次看牙時就留下了害怕恐懼的印象, 以後恐怕就很難轉變了。 ”而現在, 海迪的女兒會固定每年看2次牙, 沒有一點勉強。

瑞典:打麻藥前先練習掐手背

樵因為一次看牙不順利, 對牙醫產生了抗拒感。 直到樵出現了第一顆蛀牙, 媽媽才不得已又帶兒子走進了牙醫的診室。

從第一次去, 這位醫生總要先跟樵聊天, 講些有趣的事, 臨走還讓他挑一個“特別給你”的小禮物。 到了樵要補牙的前一次, 醫生告訴他:“你回去和媽媽做個小試驗, 讓媽媽用手掐你的小手背, 每天要做一次。 ”補牙那天, 醫生問樵:“你每天都和媽媽做試驗了嗎?痛嗎?一會兒我給你注射麻醉藥, 就是這樣的感覺。

Advertisiment
”“做了, 一點都不痛!”樵自豪地說。 果然, 治療過程中, 樵雖有點緊張, 但還是非常順利地完成了治療。

離開前, 醫生又提醒樵:“等會兒你的嘴唇會變"胖", 那是麻醉藥幫你止痛的原因, 到了吃晚飯時就會好了, 別害怕啊。 ”結果到了晚上, 樵驚喜地告訴媽媽:“我的嘴唇回來了!”

可見, 孩子對牙醫的適應很重要, 當然, 像樵這樣有過不愉快治牙經歷的孩子, 需要更有耐心和經驗豐富的牙醫。

日本:先刷牙, 適應治療椅

帶孩子看牙幾乎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困難。 而我在日本的經歷證明, 只要用對方法, 就沒什麼好煩心的。

日本兒童牙醫通常都會先讓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 坐在治療椅上練習刷牙。 一來, 這可以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刷牙,

Advertisiment
二來, 也能讓他先習慣了那張椅子, 減輕恐懼感。

正式治療時, 對於懂事的孩子, 醫生會告訴他, 牙齒不治會有什麼後果, 比如好吃的東西都沒法吃等等;不講道理的孩子, 醫生會從一開始就將家長請出診室, 因為很多孩子都是看不到大人的時候挺乖的, 看到大人就開始鬧。 當然, 把玩具當作獎勵, 要求孩子張大嘴巴配合治療的方法, 通常也都是屢試不爽的。

美國:以不痛為首要原則

美國牙醫最關心的是幫助孩子克服看病時的恐懼。

第一次帶孩子看牙前, 他們會建議家長告訴他們什麼是牙醫, 為什麼要去看牙, 要讓孩子覺得看牙是件有趣的事。

在牙科診所看不到各種器械, 所有的器械都是暗藏式的, 安裝在漂亮的櫥櫃裡面。

Advertisiment
孩子躺在牙椅上, 抬頭可以看到天花板上電視機播放的電視節目。 一般牙醫給孩子保健牙齒時, 以不痛為首要原則。 如果需要補牙, 那麼一定是要麻醉的, 等孩子一覺醒來, 所有的牙齒問題都解決了。 不需要一趟趟地來回跑醫院, 也沒有任何痛苦。 為了讓孩子不怕看牙, 他們的父母在自己定期洗牙或做口腔保健時, 都會帶著自己的孩子一同前往, 讓他們也坐上牙椅, 摸摸看看自己的牙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