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回天_歌媽媽:關於畫畫

天_歌媽媽

貼一些孩子的畫,4歲4個月,這些畫基本都是半年內畫的。

我從不給孩子做示範畫,寧願讓他用拙樸的筆觸來表達.但是不可避免地,幼稚園等接觸到的模式化教育, 孩子有些方面還是體現出被框住的感覺。

我感覺我孩子畫畫,技巧方面是比較"差"的, 有時候還不如3歲的孩子來的老練,但是我不著急, 讓他自己慢慢體會琢磨, 把他看到的東西自己提煉出最有感觸的部分, 然後用筆來表達.比如畫人,我不做示範,所以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人都不成其形,比例都是很可怖的, 我也很注意, 不跟他說:要畫得象,或者說:啊,

Advertisiment
這個真象,你畫得真象---是為了避免引起他認為畫畫的目的就是要畫得象的想法。

我一直跟他說:畫畫就是為了好玩。

在我的理解,畫畫, 是一種表達手段, 是體會和表達的途徑。

我因為平時比較忙, 有時候做些指點引導,有時候就隨他去了。 其實自己還是看了一些書, 也有很多想法, 但是因為本身不夠專業, 也精力有限,所以做到的永遠比想到的要落後一些。

曾經看了一本楊景芝的書,關於兒童畫教程, 看了以後心裡很沮喪,因為發現自己的孩子按照上面的某些說法,該劃入弱智一類了。

還有一些國內其他人寫的書籍,總體感覺, 按照上面所說的技巧, 各年齡段的水準, 我的孩子真的落後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Advertisiment

不過有一本美國人寫的,我很喜歡, 因為在那裡發現好多和我兒子水準相當的畫,呵呵, 而且上面的很多說法都讓我有領悟,這裡就不展開了, 時間有限,先上幾張孩子的畫請大家指點一下,看看還能如何引導孩子。

補充孩子的情況:4歲4個月,男孩,性格活潑,能動能靜,家長和老師都認為他的記憶力,語言表達力和觀察力,比他的動手能力,運動能力要好一些。

主要目的是孩子雖然在1,2歲接觸了很多工具/材料, 也畫了一些畫,但突然就不肯主動畫畫了, 我又不想讓他覺得畫畫是一個任務, 一種負擔, 我一直在期待他有一天想到要用筆來發洩心中的情感, 但是一等等了將近2年, 送他到這個老師那裡學畫以後,

Advertisiment
他很開心能跟小朋友一起遊戲一起畫,還總是動腦筋創作出亮點, 跟老師不一樣的地方來, 現在也經常能動筆劃了.我下面上一些在老師那裡的作品。

1,仙人掌。

這副畫我一走進教室就立即被吸引了, 後來才知道是兒子畫的, 因為他的畫明顯有熱烈奔放的感覺, 和別的小朋友不太一樣, 只有他畫了如此碩大一朵花.

胡老師回天歌媽媽1——堅持你的理解和認識

我在中外兒童美術的對比研究中發現, 一個奇怪而可怕的現象是:我們孩子的作品都非常地奇異地成熟, 特別是參加國際展覽的作品, 在另所有外國專家“嘖嘖驚歎”的同時, 也讓他們產生巨大的疑問!

我認為, 這其實是一種異化, 一方面是成人因不明了兒童美術的真諦過早地灌輸技巧,

Advertisiment
另一方面是急功近利的心理是兒童畫成為“已不是兒童畫”的其他物質。 造成這種異化現象的有社會因素、環境因素、還有教育者和家長。 所以, 我們孩子的作品經常千人一面, 經常出現與身體成長極不協調的“熟練”, 還有與心智發育不一致的“成熟”, 更有與兒童視覺規律相違背的“畫面效果”。

我感歎, 有時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官員談起兒童權利公約的話題時, 不禁要問:成人在兒童藝術行為中的干預是否違背了權利公約?回答是:當然, 在兒童權利意識比較成熟的國家, 兒童的創作活動要自由得多。 我想, 這也算是個原因吧!

回天歌媽媽2——學畫中該注意的問題

首先, 我認可老師善於引導孩子, 在遊戲中創作的形式。

Advertisiment
但老師個人對兒童美術教育的理解程度以及在適合兒童的創造形式的研究上是需要不斷深入的。

看了孩子在學畫過程中的作品, 很明顯的一個問題, 在構圖和方法上有一定的模式化問題。

這些作品都具有一個特點:構圖的滿和擴張。 而孩子在不同的時間畫畫, 會具有不同的繪畫感覺, 體現在構圖上, 應該是有較大的區別和因主題不同產生的有差異的構圖聯想, 孩子不一定理解構圖的含義, 但都知道“位置”, 所畫的東西在什麼位置對於同一個孩子來說, 應該在不同的時間背景和題材背景中都不一樣。

另一個特點:都是同一種方法:用油畫棒勾邊, 再用水粉畫出色彩, 界限還是非常分明的, 如果總是使用同樣的形式, 對於此年齡的孩子容易形成對繪畫理解的定式,而阻礙對其他形式的理解,這需要老師根據年齡特徵來變化多種創造形式,來豐富孩子的感受和自主體驗藝術的經歷!

還有一個特點:色彩的強烈對比效果也顯得比較成熟,如果色彩的選擇是孩子完全通過自己的眼睛來感覺、比較而獲得,那孩子的色彩經驗才真正是自己的,老師在孩子選擇之前,不要急於暗示或告訴。

回天歌媽媽3——家中的畫是孩子最真實可貴的狀態

與學畫作品相比,家中所畫的作品更為真實,也就更加可貴了,完全沒有成人在努力使孩子的畫更加“好看”的痕跡了。特別是後面幾幅,非常本色地表現了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於線條、形體、和色彩的認識及所能表達出來的具有個性特徵的創造力!

兒童美術首先是讓孩子成為獨立的創造主體,在這個前提下的作品才有作為“作品”的價值!

孩子對於線條的理解非常好,線的力量和變化不僅是他的小手成熟和心理發育的再現,也有孩子自己對於事物的視覺感受,所以,他能果斷而抽象地表現物件。

至於材料方面和體驗的豐富性方面,還需要專業性!

天歌媽媽:

說實話,您的回復我看了好幾遍,不誇張地說,我的眼淚都快出來了。

有時候心中想要有所堅持,但是因為信念還不夠堅定,心中常常彷徨,每每拿著孩子的畫從教室出來時,我都是擔心別人看見孩子的畫,本能地覺得不好意思,和那些畫面整潔、技巧成熟的畫來比,我不由自主地就臉紅。

我也是一個俗人,所以心中常常會有掙扎,遠遠地看著大家都在讚賞精美的兒童畫,或者當老師告訴我說孩子畫畫比較差的時候,心中不免有些酸溜溜的不是滋味的感覺。於是就在心裡猶疑,我這麼做到底對不對?我這麼等待,我這麼耐心,讓孩子慢慢通過自己的眼、手及各種感官來體會,來提煉,來表現,讓他看似走上很長很長一段彎路,是否有必要?

而之所以直到今天我還在以他為主,我說服自己的理由是:

孩子周圍,不缺那個給他做示範、要求他畫得像,要求他塗色要均勻,要滿的人,比如幼稚園老師,那麼,我就做那個將他往另一個方向拉的人,也許我是唯一一個這樣的人,我告訴孩子畫畫是為了好玩,如果要為了像,那麼用照相機足夠了。

還有,我認為畫畫是一種表達,之所以達成一個完美的表達,首先需要有表達的激情,然後是提煉和梳理,最後輔以表達的技巧。

而現在對畫畫二字的理解,我覺得太強調技巧,一個技巧完美的人,頂多只能成為一個畫匠。

而激情,尚可調動/培育,最難的在於提煉和梳理的能力,我不是專業人士,這樣的表述可能不夠恰當,我的意思是,家長或者老師過多的示範、講解,就剝奪了孩子自己思索、提煉、試探的權利,根據孩子的成長發育特點,畫某個物體,應該是跟他們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相關的,而現在不少2,3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很嫺熟地畫出頭、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俱全,並且比例恰當的人來,我不相信這來自孩子自己的體會和提煉。

孩子是很容易受暗示,受影響的,很明顯,連我也能輕易判別出孩子的畫中,哪些不是出自他自己思考的結果,他的畫中,我很難過地發現,他的太陽、他的花,畫法已經固化了,常規的畫法,肯定受到了大人的影響,但是我無可奈何,昨天幼稚園開家長會,老師又說孩子填色填不滿的問題,我看到幾乎千篇一律的畫,覺得無處可逃。

這次有了胡老師的肯定,我頓時覺得有信心很多,我不期望孩子如何優秀,我只希望對他,還畫畫、還藝術本來的面貌,寧願他比別人落後一點,寧願他比常規傻一點,只要他能真的從生活中體會到美,咀嚼到美(而非大人咀嚼過以後告訴他結果),在畫的過程中聽從自己的心靈,而非一說太陽就圓圈+放射線,一說到花就圓圈+花瓣,一說到貓,就圓圈+2尖耳朵+眼睛+鬍子有些額頭上在加點條紋……

我常在心裡對自己大喝一聲:你有何德何能,來告訴孩子應該畫成什麼樣?你如果這麼教他,他以後頂多也就畫成你那樣!!!

也很謝謝胡老師關於畫畫材料/形式的提醒,這也是今後我要多花點精力來考慮的問題。

曾經在孩子1、2歲的時候,我們嘗試過用布/紙蘸上顏料塗鴉,用棍子,用手指當筆,用吸管吹畫,在他3-4歲的時候,很長時間沒有動力去正兒八經畫畫,我也是說服自己很多次不要著急,不要Push他,耐心等待,但是我想了一個很好的遊戲,就是讓孩子每天洗澡的時候在 瓷磚上畫畫,用水粉顏料,他完全是覺得好玩,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體驗色彩的過程,由於有水的作用,色彩的暈開,流動,都非常吸引孩子。所以雖然說那1,2年,孩子幾乎沒有紙上的作品,但是瓷磚上的肆意塗抹,他是玩了個夠。

由於平時自己工作比較忙,跟孩子玩這些好玩的東西少了,是我今後需要注意的,也希望能經常從胡老師這裡學到一鱗半爪,獲得靈感。

前兩天,孩子突然要求畫連環畫,設計了故事,畫了5幅,回頭我把我的引導過程和孩子的作品放上來,期望再得到胡老師的指點。

對於此年齡的孩子容易形成對繪畫理解的定式,而阻礙對其他形式的理解,這需要老師根據年齡特徵來變化多種創造形式,來豐富孩子的感受和自主體驗藝術的經歷!

還有一個特點:色彩的強烈對比效果也顯得比較成熟,如果色彩的選擇是孩子完全通過自己的眼睛來感覺、比較而獲得,那孩子的色彩經驗才真正是自己的,老師在孩子選擇之前,不要急於暗示或告訴。

回天歌媽媽3——家中的畫是孩子最真實可貴的狀態

與學畫作品相比,家中所畫的作品更為真實,也就更加可貴了,完全沒有成人在努力使孩子的畫更加“好看”的痕跡了。特別是後面幾幅,非常本色地表現了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於線條、形體、和色彩的認識及所能表達出來的具有個性特徵的創造力!

兒童美術首先是讓孩子成為獨立的創造主體,在這個前提下的作品才有作為“作品”的價值!

孩子對於線條的理解非常好,線的力量和變化不僅是他的小手成熟和心理發育的再現,也有孩子自己對於事物的視覺感受,所以,他能果斷而抽象地表現物件。

至於材料方面和體驗的豐富性方面,還需要專業性!

天歌媽媽:

說實話,您的回復我看了好幾遍,不誇張地說,我的眼淚都快出來了。

有時候心中想要有所堅持,但是因為信念還不夠堅定,心中常常彷徨,每每拿著孩子的畫從教室出來時,我都是擔心別人看見孩子的畫,本能地覺得不好意思,和那些畫面整潔、技巧成熟的畫來比,我不由自主地就臉紅。

我也是一個俗人,所以心中常常會有掙扎,遠遠地看著大家都在讚賞精美的兒童畫,或者當老師告訴我說孩子畫畫比較差的時候,心中不免有些酸溜溜的不是滋味的感覺。於是就在心裡猶疑,我這麼做到底對不對?我這麼等待,我這麼耐心,讓孩子慢慢通過自己的眼、手及各種感官來體會,來提煉,來表現,讓他看似走上很長很長一段彎路,是否有必要?

而之所以直到今天我還在以他為主,我說服自己的理由是:

孩子周圍,不缺那個給他做示範、要求他畫得像,要求他塗色要均勻,要滿的人,比如幼稚園老師,那麼,我就做那個將他往另一個方向拉的人,也許我是唯一一個這樣的人,我告訴孩子畫畫是為了好玩,如果要為了像,那麼用照相機足夠了。

還有,我認為畫畫是一種表達,之所以達成一個完美的表達,首先需要有表達的激情,然後是提煉和梳理,最後輔以表達的技巧。

而現在對畫畫二字的理解,我覺得太強調技巧,一個技巧完美的人,頂多只能成為一個畫匠。

而激情,尚可調動/培育,最難的在於提煉和梳理的能力,我不是專業人士,這樣的表述可能不夠恰當,我的意思是,家長或者老師過多的示範、講解,就剝奪了孩子自己思索、提煉、試探的權利,根據孩子的成長發育特點,畫某個物體,應該是跟他們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相關的,而現在不少2,3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很嫺熟地畫出頭、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俱全,並且比例恰當的人來,我不相信這來自孩子自己的體會和提煉。

孩子是很容易受暗示,受影響的,很明顯,連我也能輕易判別出孩子的畫中,哪些不是出自他自己思考的結果,他的畫中,我很難過地發現,他的太陽、他的花,畫法已經固化了,常規的畫法,肯定受到了大人的影響,但是我無可奈何,昨天幼稚園開家長會,老師又說孩子填色填不滿的問題,我看到幾乎千篇一律的畫,覺得無處可逃。

這次有了胡老師的肯定,我頓時覺得有信心很多,我不期望孩子如何優秀,我只希望對他,還畫畫、還藝術本來的面貌,寧願他比別人落後一點,寧願他比常規傻一點,只要他能真的從生活中體會到美,咀嚼到美(而非大人咀嚼過以後告訴他結果),在畫的過程中聽從自己的心靈,而非一說太陽就圓圈+放射線,一說到花就圓圈+花瓣,一說到貓,就圓圈+2尖耳朵+眼睛+鬍子有些額頭上在加點條紋……

我常在心裡對自己大喝一聲:你有何德何能,來告訴孩子應該畫成什麼樣?你如果這麼教他,他以後頂多也就畫成你那樣!!!

也很謝謝胡老師關於畫畫材料/形式的提醒,這也是今後我要多花點精力來考慮的問題。

曾經在孩子1、2歲的時候,我們嘗試過用布/紙蘸上顏料塗鴉,用棍子,用手指當筆,用吸管吹畫,在他3-4歲的時候,很長時間沒有動力去正兒八經畫畫,我也是說服自己很多次不要著急,不要Push他,耐心等待,但是我想了一個很好的遊戲,就是讓孩子每天洗澡的時候在 瓷磚上畫畫,用水粉顏料,他完全是覺得好玩,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體驗色彩的過程,由於有水的作用,色彩的暈開,流動,都非常吸引孩子。所以雖然說那1,2年,孩子幾乎沒有紙上的作品,但是瓷磚上的肆意塗抹,他是玩了個夠。

由於平時自己工作比較忙,跟孩子玩這些好玩的東西少了,是我今後需要注意的,也希望能經常從胡老師這裡學到一鱗半爪,獲得靈感。

前兩天,孩子突然要求畫連環畫,設計了故事,畫了5幅,回頭我把我的引導過程和孩子的作品放上來,期望再得到胡老師的指點。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