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單純心理行為治療多動症效果差

多動症孩子的一大特點是

學習成績與智力明顯不符

大量的研究和調查表明, 導致孩子學習困難的第一位原因就是多動症。 這也是多動症的孩子為什麼上學後才比較容易被發現的原因, 同時也使許多孩子誤診。 當您發現孩子的學習成績與智力水準明顯不相符的時候, 就一定要引起關注。 他們的表現一般有幾個症狀:

注意缺陷

該障礙患兒注意集中時間短暫, 注意力易分散, 常常不能把無關刺激過濾掉, 對各種刺激都會產生反應, 常有以下表現:

A、聽課、做作業或做其它事情時, 注意力常常難以保持持久,

Advertisiment
好發愣走神;

B、經常因周圍環境中的動靜而分心, 東張西望或接話茬;

C、難以始終遵守指令完成任務。 做事不能堅持, 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

D、不注意細節, 常因粗心大意而出錯;

E、經常有意回避或不願意從事需要較長時間集中精力的任務, 如寫作業, 也不能按時完成這些任務。

F、丟三落四或好忘事。 與他/她說話, 也常常心不在焉, 似聽非聽等。

活動過度

活動過度是指與同年齡、同性別大多數兒童比, 活動水準超出了與其發育相適應的應有的水準。 活動過度多起始于幼兒早期, 但也有部分患兒起始于嬰兒期。

嬰兒期, 患兒表現為格外活潑, 愛從搖籃或小車裡向外爬, 當開始走路時, 往往以跑代步;

幼兒期,

Advertisiment
患兒表現好動, 坐不住, 翻箱倒櫃, 難以安靜玩耍。

上學後, 因受到紀律等限制, 患兒表現更為突出。 上課坐不住, 在座位上扭來扭去, 小動作多, 常常玩弄鉛筆、橡皮、書包帶, 甚至與同學說話、下座位;下課後招惹同學, 話多, 好奔跑喧鬧, 難以安靜地玩耍。

青春期, 患兒小動作減少, 但可能主觀感到坐立不安。

好衝動

該障礙患兒做事較衝動, 不考慮後果, 常常會不分場合地插話或打斷別人的談話;會經常打擾或干涉他人的活動;老師問話未完, 會經常未經允許而搶先回答;常常登高爬低而不考慮危險;會魯莽中給他人或自己造成傷害。

患兒情緒也常常不穩定, 容易過度興奮, 也容易因一點小事而不耐煩、發脾氣或哭鬧, 甚至出現反抗和攻擊性行為。

Advertisiment

認知障礙和學習困難

部分該障礙患兒存在空間知覺障礙、視聽轉換障礙等。 雖然患兒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但由於注意障礙、活動過度和認知障礙, 患兒常常出現學習困難, 學業成績常明顯落後于智力應有的水準。

多數患兒症狀可延續至成年

治療不能“三天打魚, 兩天曬網”

以往認為, 多動症是一種兒童自限性疾病, 隨年齡增長可自然消失。 現經長期追蹤觀察發現:僅部分多動症患兒可自愈, 多數患兒的症狀可延續至成年。 治與不治, 早治與晚治, 在療效和預後上, 可有顯著差異。

目前, 多動症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心理社會治療、家庭治療、腦電生物回饋治療等, 其中藥物治療是首選。 儘管如此,

Advertisiment
許多患有這類疾病的青少年卻未得到適當的治療。 原因是, 人們對該病的治療存在著種種誤解, 同時擔心藥物的副反應, 使相當多的患者貽誤了治療時機。

多動症的維持治療是一個連續過程, 節假日亦不主張停藥。 只有全天候的連續治療, 才能使多動症兒童獲得最好的康復。 國內目前多數專家認為, 治療期限應該在病情臨床痊癒後維持1年以上。

單純心理行為治療效果差

但仍然為很多家長所偏愛

多動症最理想的維持治療方案, 是藥物與行為的聯合治療。

美國兒科學會曾研究藥物治療、藥物和行為治療的聯合應用、社區水準的藥物治療、心理行為治療4種治療方法的療效比較。 其中前3種治療有明顯的核心症狀改善,

Advertisiment
而單用心理行為治療, 對多動症核心症狀的改善並不見效。

我們的臨床實踐觀察到, 行為治療如不結合藥物治療則難以奏效, 其原因可能是:行為治療需要花費時間, 需要家庭和學校的配合;多動症兒童在疾病狀態下, 對行為治療的應答較慢。 儘管如此, 因為家長對藥物治療顧慮重重, 仍偏愛首選行為治療。

不過, 有報導認為, 行為治療如結合藥物治療或單獨行為治療, 可使患兒減少對立、違抗行為或違紀事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行為治療有三個期待的效果:一是加強了教師和父母對多動症患兒的認可;二是在藥物和行為聯合治療的情況下, 在適當時機可降低藥物劑量但仍維持藥物減量之前的同樣療效;三是家庭要求聯合藥物、行為治療時, 患者的破壞性行為、親子關係及社會交流技能均有較好的改善。

患者的破壞性行為、親子關係及社會交流技能均有較好的改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