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呆若木雞的成語故事

1 呆若木雞的故事

戰國時, 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 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鬥雞迷。 為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 齊王特地請專家紀渻 (shěng)子幫他訓雞。

齊王求勝心切, 沒過幾天, 便派人來催問, 紀渻子說:“雞沒訓好, 它一見對手, 就躍躍欲試, 沉不住氣。 ”

過了幾天, 齊王又派人來問, 紀渻子說:“還不到火候, 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 但還不夠沉穩。 ”

又過了幾天, 紀渻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 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 ”待到鬥雞時, 對手的雞又叫又跳, 而紀渻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 一點反應也沒有, 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

Advertisiment
因此, 齊王用這只雞和別人鬥, 自然場場獲勝。 他那高興的樣子就甭(béng)提了。

後來人們又把“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 也形容因為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

2 呆若木雞的材料

【注音】dāi ruò mù jī

【出處】莊周《莊子·達生》與列禦寇《列子·黃帝篇》:“雞雖有鳴者, 已無變矣, 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 異雞無敢應者, 反走矣。 ”

【解釋】呆:發傻;宛如木頭做的雞一樣。 不是驕氣, 不是盛氣, 而是把精神全部收斂。 形容人因恐懼或驚嚇而愣住的樣子, 就像木頭做的雞, 一動不動。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補語;本意為褒義, 現多用於貶義

【近義詞】瞠目結舌、目瞪口呆、呆頭呆腦

【反義詞】面不改色、神色自若、活潑可愛、大智若愚

【年代】古代

Advertisiment

3 呆若木雞的點評

莊子這則寓言很有趣, 同時也表達了深刻的哲理, 讓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說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在莊子看來,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現出來的也許是愚鈍, 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來卻有些笨拙, 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別人誤解為膽怯。 但是, 如果真正處於非常境況時, 這些人往往能夠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能力。 莊子通過這則寓言, 也許是在闡明“相反的兩極在某種高度便相互接近轉化”的道理, 這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辯證思維。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