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吳鎮宇對Feyman的賞罰哲學

有一群很愛打棒球的孩子, 每天放學後都會約在一塊空地一起打棒球。 然而住在空地旁的老伯伯, 卻感到很困擾, 有時候是孩子們喧鬧的聲音讓他很難受、有時候棒球真的會飛來打破他的窗戶。 老伯伯試過好好跟孩子們說、也試過很凶的趕走他們, 但沒過幾天, 孩子們又再次聚集到空地打棒球。 於是老伯伯想到了一個方法······

一天下午, 老伯伯走到正在打棒球的孩子們當中, 跟孩子說:“以後只要你們來打棒球, 我每個人給10元!”老伯伯真的掏出錢來, 給了每個孩子一人10元。 很快地, 每天有越來越多人來打棒球,

Advertisiment
老伯伯也照例每個孩子給10元。 過了一陣子, 老伯伯又召集了孩子們, 跟孩子說:“從今天開始, 只要你們來打棒球, 我每個人給5元!”孩子們哀鴻遍野, 有的孩子大聲嚷嚷說:“那麼少!我不要再來打球了啦!”隔天, 人數銳減了一大半。

再過一陣子, 老伯伯再次召集孩子, 說:“從今天開始, 你們來打棒球, 我不給錢了!”孩子們不甘心的要老伯伯別這麼做, 但老伯伯很堅持, 於是大部份的孩子生氣的說:“我再也不要來了啦!”隔天, 空地只來了零零星星兩三位孩子, 但人數不足沒法成局。 而之後, 也就真的沒有人來打棒球了。

Advertisiment

從故事中, 你看到了什麼?原本孩子因為興趣而打棒球, 從打棒球當中獲得成就和快樂。 但當老伯伯運用“獎勵”之後, 孩子的焦點便從打棒球的興趣, 轉移到金錢上頭, 也就是來打棒球是為了得到錢。 當錢數減少時, 動機、樂趣、成就也就隨之減少。 最後沒有錢拿了, 也就完全沒有動機、樂趣和成就了。

外在的獎勵, 讓孩子為了“獎勵”而努力, 而不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Advertisiment
這樣真的可取嗎?事實上, “獎勵”往往是由具有權力者(如父母)所決定給誰、給多少, 因此我們看到許多孩子, 學會討好、學會撒嬌, 只為了獲得“權力者”的青睞, 給予獎勵。 也因為“獎勵”由權力者決定, 因此對於孩子而言, 只要自己得不到獎勵, 往往會遷怒在權力者身上, 覺得不公平、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甚至開始攻擊拿到獎勵的“對手”(其他兄弟姐妹);也有的孩子, 因為得不到獎勵, 而自我否定、自我放棄, 認定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是壞的。

有的人說, 既然沒有辦法處罰, 那用獎勵不是很正面的激勵手段嗎?卻忽略了獎勵的另一面, 仍然是一種不平等、不對等、不尊重的角色對比。 仿佛孩子所有的努力都只是為了得到獎勵, 仿佛沒有獎勵的孩子就不是優秀的,

Advertisiment
仿佛要所有的孩子為了父母所設立的“獎勵條件”而前進。

孩子為什麼要學習?因為他對這個大千世界充滿好奇。 孩子為什麼要成長?因為他內心擁有強勁的成長動力。 孩子為什麼要進步?因為他有自信可以讓自己更好。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的努力、我們可以欣賞孩子的成果、我們可以為孩子喝采、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如果採用獎勵, 設立“獎勵小金庫”, 或許暫時激發了孩子的的鬥志和戰鬥力, 但是卻會讓孩子喪失“獲得”的動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