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叛逆期中頂嘴、撒謊、發脾氣的孩子,這樣管才有效!

導語: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 而且還不止一次。 “叛逆期”是心理學家們的一個說法, 代指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 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 其實, 若父母能夠讀懂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 學會尊重孩子, 親子衝突就不再是必然的結果了。

第一逆反期?---兩歲半三歲左右, 自我意識萌發期

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出現在自我意識萌發的時期, 一般是在兩歲半到3歲左右。 不過現在的孩子大約1歲前後就開始表現的“叛逆”了。 就這一點, 我的分析是:一方面現在孩子的確越來越聰明了;另一方面是父母們養孩子更加小心,

Advertisiment
也因此對孩子更早、更多說“不”。 孩子們說出的第一個“不”, 就是從父母這裡學來的。

這個時期的孩子, 行動上, 常常會用“打人”來表達自己不同意、反對的態度;語言上, 則開始說“不”, 什麼都是“不”, 做與不做都是“不”。 這是孩子從意識上最早開始的與父母的分離。 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態度, 感受與他人分離的快樂, 並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優秀的個人品質。

第二逆反期?---7-9歲, 准大人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同于嬰幼兒時期的寶貝, 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成人, 是一個小大人了, 不再是孩子”了, 如不願意讓家長把手, 不讓父母叫自己“寶貝”或小名了, 要求叫他的全名;凡事都喜歡跟家長對著幹,

Advertisiment
大人說東, 他偏往西;另一方面, 他們又非常依賴大人、不講道理, 愛哭、比較嬌氣等。

一位媽媽就曾這樣問我:

老師, 您好!我女兒快9歲了, 過去一直比較聽話, 近幾月不知怎麼了, 總頂嘴。 什麼事都要給自己找一個開脫的理由, 哪怕是巧克力明明是她吃完的, 非要說是爸爸媽媽吃完的, 她只吃了三四顆。 寫作業、彈鋼琴, 我讓她做, 她總要找個理由跟我辯解。 今天我陪她聽寫單詞並幫她記不會的, 她不是摳鼻子就是摳手, 我制止她, 她不聽。 我生氣之下打她手兩巴掌, 她又哭又鬧跟我吵, 還要摔我的手機。 我很傷心, 我在她身上下了那麼多心血, 可她怎麼變成這樣――處處挑剔、厭惡、指責。 我該怎麼辦?

脾氣秉性的突然轉變,

Advertisiment
以及強烈的逆反心理都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常見現象。 孩子進入學校後學到了很多知識, 他們急於想要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 因此會開始要求獨立, 行為上想要脫離爸爸媽媽的掌控, 表現為說話做事老氣橫秋、獨立、有個性。

此時, 父母是時候轉變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和互動模式了。 放棄家長一言堂的方式, 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與孩子商量, 也可試著逐步將自主權交還給孩子, 並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時候, 幫助和引導孩子朝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比如對於興趣愛好的培養, 孩子不喜歡彈鋼琴, 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別的愛好、是否想要發展這方面的愛好等, 沿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培養, 孩子高興,

Advertisiment
媽媽也輕鬆, 學習動機增強, 才能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 家長所反映的“不聽話”的孩子, 大都還會出現學業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一方面是親子關係的不和, 讓他們缺少有效引導, 缺乏好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 是他們將精力都用在了與父母對抗上。 就此, 父母首先要改變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模式, 化解與孩子的對峙狀態;其次, 要知道, 7-9歲的孩子出現學習問題, 更多的是學習習慣不好所致。 如, 該看的書不看, 該做的作業不做, 看書時惦記著玩。

還有很多家長將孩子的學習全權攬了過來。 正如上面案例中的那位媽媽所說:“天天盯著孩子學習”。 這樣, 學習就完全成了父母的事, 跟孩子無關。 與其天天盯著孩子學習,

Advertisiment
不如幫孩子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制定好固定的作業時間、地點、正確姿勢等;孩子因為磨蹭作業沒寫完, 也要定時收作業;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不去打擾更不去點評, 除非孩子求助;幫孩子確保規律的作息等。

第三逆反期?---12-15的青春期

一位父親曾找到我諮詢孩子的教育問題:

我家孩子十五歲了, 近一年來他站著都比我高了, 與個子成正比的是, 他的脾氣也漸長, 對他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老師三五不時地反映孩子翹課, 為這, 我沒少抽他, 他也不反抗, 就硬著脖子讓我打, 每次打得我手酸、一肚子氣, 末了他恨恨地來一句:“再打我就不上學了。 ”我還發現他在外面學會了抽煙喝酒, 真怕他在外面結交一些社會上的小混混。 他媽媽為這都愁得睡不著覺,每次都苦口婆心地勸他,心情好的時候,他會跟他媽媽說:“我沒有交壞朋友,就是上個網什麼的。”心情不好要麼愛搭不理,要麼就用一句“我煩著呢”堵你。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已發育成熟,覺得自己已經很“強大”了,而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到各種挫折感,這樣,在身體與心理矛盾的自我糾結和成長中,孩子開始有了更多樣的情緒體驗。對女孩來說,會變得內向並體驗到自我懷疑、愧疚或抑鬱等情緒;對男孩而言,則更多地體驗到暴躁和憤怒。正如這位父親所說,青春期的孩子大都處於“煩著”的狀態。

孩子的角色和身份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最明顯的是他們開始尋求同齡人的支持。表現為,青春期的孩子大都很好面子,自尊心強;重視同伴關係,易受同伴影響,可能會做一些並非自己意願但同伴認同的事,如抽煙、喝酒,這些行為雖然父母不認可,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成人的象徵,代表他們擺脫了對父母的依賴等。這也意味著青春期的孩子會面臨一些危險,如網路成癮、早孕、酗酒、犯罪等。有的父母會過度憂慮孩子可能面臨的危險。希望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我們必須首先要學會信任孩子有這個能力。事實上,大多數孩子也的確能順利度過這個特別的時期。

除了信任,還有什麼呢?我們要做好孩子們堅實的後盾。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與孩子保持親密而有間的親子關係:將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支持孩子渴求獨立的嘗試,在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安慰,在孩子成功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要重點提醒的是,針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很有必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不要以為孩子大了就不用陪了。帶孩子去參加一些團隊活動,多與自己的親戚朋友走動。別讓孩子們把自己封閉起來,或者經常宅在家裡玩電遊。孩子們有自己的社交,擁有自己的朋友,或者是有自己尊敬的長輩等,這些都有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有些話,即使不能跟父母說,他們也還能有別的傾訴管道

同時,父親的功能尤其顯得重要。父親最好能夠跟這個年齡的男孩做朋友。記得,對你的男孩來說,要緊的不是你如何說他、批評他、指點他,而是他信任不信任你,在你身上,他能否看到一個成熟、有責任感的男人的樣子。

對於女孩來說,父親不能刻意疏遠。女兒長大了,不少父親不會再像對待假小子一樣親近女兒了。保持一定距離是對的。但是仍然需要保持對你的女孩情緒和情感上的關注、支持。這對她們很重要。

總之,不同時期的孩子有不同的困擾。對於他們的不聽話、叛逆,父母要有清醒的認識。下面是一些原則性的提醒,更是很多父母容易疏忽的:

1.不當的教育方式容易導致孩子逆反。孩子是成長中的個體,每天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需適時調整,切不可因孩子與自己的想法相左,而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這樣做實際上漠視孩子真正的需要,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2.教育孩子不能採取高壓政策,更不能諷刺挖苦孩子,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肯定和鼓勵孩子的進步和努力。研究表明,用低聲細語的方式教育孩子更能獲得好的效果。

3.對於不同逆反期的孩子,父母需區別對待。對較小的孩子,可通過轉移注意力,給出選擇等方式引導;對於較大一些的孩子,可通過講道理、正面引導和肯定的方式引導。

父母言行不一或身處不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的孩子更容易逆反。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領者和榜樣,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說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只會招來孩子的不滿孩子還怎麼聽從大人的話呢?另外,父母關係緊張,經常吵架,孩子要麼厭惡父母的行為,要麼逃避這樣的氛圍,父母將無法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孩子只會越走越遠。

他媽媽為這都愁得睡不著覺,每次都苦口婆心地勸他,心情好的時候,他會跟他媽媽說:“我沒有交壞朋友,就是上個網什麼的。”心情不好要麼愛搭不理,要麼就用一句“我煩著呢”堵你。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已發育成熟,覺得自己已經很“強大”了,而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到各種挫折感,這樣,在身體與心理矛盾的自我糾結和成長中,孩子開始有了更多樣的情緒體驗。對女孩來說,會變得內向並體驗到自我懷疑、愧疚或抑鬱等情緒;對男孩而言,則更多地體驗到暴躁和憤怒。正如這位父親所說,青春期的孩子大都處於“煩著”的狀態。

孩子的角色和身份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最明顯的是他們開始尋求同齡人的支持。表現為,青春期的孩子大都很好面子,自尊心強;重視同伴關係,易受同伴影響,可能會做一些並非自己意願但同伴認同的事,如抽煙、喝酒,這些行為雖然父母不認可,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成人的象徵,代表他們擺脫了對父母的依賴等。這也意味著青春期的孩子會面臨一些危險,如網路成癮、早孕、酗酒、犯罪等。有的父母會過度憂慮孩子可能面臨的危險。希望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我們必須首先要學會信任孩子有這個能力。事實上,大多數孩子也的確能順利度過這個特別的時期。

除了信任,還有什麼呢?我們要做好孩子們堅實的後盾。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與孩子保持親密而有間的親子關係:將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支持孩子渴求獨立的嘗試,在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安慰,在孩子成功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要重點提醒的是,針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很有必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不要以為孩子大了就不用陪了。帶孩子去參加一些團隊活動,多與自己的親戚朋友走動。別讓孩子們把自己封閉起來,或者經常宅在家裡玩電遊。孩子們有自己的社交,擁有自己的朋友,或者是有自己尊敬的長輩等,這些都有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有些話,即使不能跟父母說,他們也還能有別的傾訴管道

同時,父親的功能尤其顯得重要。父親最好能夠跟這個年齡的男孩做朋友。記得,對你的男孩來說,要緊的不是你如何說他、批評他、指點他,而是他信任不信任你,在你身上,他能否看到一個成熟、有責任感的男人的樣子。

對於女孩來說,父親不能刻意疏遠。女兒長大了,不少父親不會再像對待假小子一樣親近女兒了。保持一定距離是對的。但是仍然需要保持對你的女孩情緒和情感上的關注、支持。這對她們很重要。

總之,不同時期的孩子有不同的困擾。對於他們的不聽話、叛逆,父母要有清醒的認識。下面是一些原則性的提醒,更是很多父母容易疏忽的:

1.不當的教育方式容易導致孩子逆反。孩子是成長中的個體,每天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需適時調整,切不可因孩子與自己的想法相左,而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這樣做實際上漠視孩子真正的需要,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2.教育孩子不能採取高壓政策,更不能諷刺挖苦孩子,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肯定和鼓勵孩子的進步和努力。研究表明,用低聲細語的方式教育孩子更能獲得好的效果。

3.對於不同逆反期的孩子,父母需區別對待。對較小的孩子,可通過轉移注意力,給出選擇等方式引導;對於較大一些的孩子,可通過講道理、正面引導和肯定的方式引導。

父母言行不一或身處不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的孩子更容易逆反。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領者和榜樣,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說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只會招來孩子的不滿孩子還怎麼聽從大人的話呢?另外,父母關係緊張,經常吵架,孩子要麼厭惡父母的行為,要麼逃避這樣的氛圍,父母將無法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孩子只會越走越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