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原因找到了,為什麼父母喜歡“別人家的孩子”

小鹿那一整天狀態都不太好。 於是, 騎騎停停。 於是這位小朋友也停下來了。

小鹿跨☆禁☆坐在三輪車上, 不停地吐舌頭。 那個小朋友也模仿小鹿, 吐舌頭。 這時, 那位奶奶又在遠處喊了, 奇奇, 你和小朋友一起玩吧。 我很想對那位奶奶說, 他們倆人正在玩著呢, 不是只有比賽騎車才叫玩。 不過, 我還是走了過去, 問了問小鹿想不想騎車。

實際上, 模仿, 是小朋友們互相熟悉的一種交際手段。 兩個年齡相差不多的孩子為了跟對方友好相處, 會不斷加大模仿對方的程度。 兩個嬰兒將活動調節到一致, 通過相互模仿,

Advertisiment
向對方發出感興趣的信號。

當嬰兒學會走路時, 就開始模仿了。 開始, 兩個嬰兒坐在一起玩同樣的東西。 一個嬰兒撿起一個球, 另一個嬰兒也撿起一個球, 如果只有一個球, 那第二個嬰兒就會從第一個嬰兒那裡把球搶過來。

當嬰兒兩歲時, 模仿開始變得複雜一些, 並充滿樂趣。 一個孩子圍著房間跑, 或撞擊兩個玩具, 或故意摔跤, 或用舌頭舔桌子, 另一個孩子也會這樣做。 這時, 第一個孩子要麼重複以上動作, 要麼換另外一個花樣。 這種模仿只持續幾輪, 但孩子雙方都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當孩子兩歲半的時候, 他們可以同時使用語言和行動來協調他們的遊戲。

孩子們的社會化, 也是通過模仿來完成的, 但他們模仿的對象可不是父母。

Advertisiment

他們觀察與自己相同的人。

小鹿喜歡修車, 咣當一聲, 就將三輪車整個掀倒, 然後開始有模有樣的修車。 和他玩得很好的一位比他大兩個月的小哥哥, 也會模仿小鹿做這個動作。 常見兩個小朋友, 一起飆車, 一起修車, 一起奔跑, 一起玩沙。

有時候, 那位小朋友嘴裡面咕囔著說了一句話, 小鹿也跟著學了那個調, 並模仿這位小哥哥, 站在了沙堆上, 高高地舉起了手。 有兩個沙堆, 小哥哥去哪個沙堆, 他也要跟著上去。

有時候, 小鹿不聽我們的勸了, 我們就會借用小哥哥的名義, 說, 你看, 哥哥也會這樣做的。 哥哥對小鹿的影響力比我們大。

有位媽媽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我的弟媳切紅柿子椒, 給了我侄子一片。 他把它放在嘴裡,

Advertisiment
他妹妹說:‘我也要’!就在這時, 我侄子覺得紅柿子椒不好吃, 問媽媽可不可以吐出來羅的侄女馬上就改變主意, 說她不要了。 儘管她沒有嘗到紅柿子椒的味道, 她已經決定不喜歡它了。 ”她的父母很喜歡紅柿子椒, 但這對她沒有影響, 對她有影響的是她的哥哥。

這也就是為什麼, 我們的父母很喜歡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教導我們的原因。

發展心理學家利恩·伯奇(Leann Birch)注意到, 學齡前的兒童異常挑食, 父母沒法哄他們吃他們不喜歡的東西, 父母對小孩子的遊說, 毫無用處。 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跟喜歡吃這種食物孩子在一起, 讓所有的孩子一起吃。

有一位發展心理學家, 為了研究的需要, 將一隻黑猩猩和自己的親生兒子放在一起養,

Advertisiment
給他們提供相同的標準, 也就是將黑猩猩當親生兒子一樣養, 給她穿衣服, 穿鞋, 沒有把她拴起了, 還接受了如廁訓練, 刷牙, 跟親生兒子吃同樣的食物, 穿同樣的紙尿褲, 在同一時間洗澡。

這位發展心理學家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呢?他在十九個月的時候, 只會說三個英語單詞, 但他能與黑猩猩很好地交流。 他的父母發現, 黑猩猩對自己親生兒子的影響, 大於親生兒子對黑猩猩的影響時, 於是, 便將黑猩猩送回了動物園。

為什麼發展心理學家的親生兒子更喜歡模仿黑猩猩的語言, 而不是他父母的語言呢?

因為孩子很小的時候, 就已經有最基本的社會類別感, 他能夠知道, 他和黑猩猩是同一個社會類別的。

Advertisiment
畢竟, 他的父母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他和黑猩猩。 當孩子有選擇時, 他們會挑自己喜歡的模式進行模仿。

只有你的同齡人才能影響得了你, 也難怪爸媽總要說別人家孩子怎樣怎樣。

同理, 對於新生代的父母來說, 只有同輩的父母會影響我們, 我們自己的父母影響不了我們。 我們的教育理念和上一輩是那麼的不同, 我們受媽媽群裡的媽媽的影響更多。 孩子們自然會知道這一點。 於是他們會用別人的爸媽來激勵我們:你能不能換輛車呀, 我同學他爸開的是寶馬。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