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卵巢功能及其週期性變化

卵巢為女子的性腺, 它的主要功能是產生卵子並分泌性激素。 在正常情況下, 生育年齡的婦女, 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外, 卵巢每個月都有一次週期性變化, 即卵泡發育成熟、排卵、黃體形成和黃體萎縮。
(一)卵泡的發育和成熟
未發育的卵泡, 稱為始基卵泡。 每一始基卵泡中含有一個卵母細胞, 周圍有一層棱形或扁平細胞包繞。 始基卵泡在胎兒時期即形成, 在新生兒卵巢內大約有10 萬個以上的始基卵泡, 但在婦女的一生中, 僅有數百個卵泡發育成熟, 其餘的卵泡發育到一定程度即自行退化。
臨近青春期及青春期後,

Advertisiment
在丘腦下部及腦垂體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下, 始基卵泡開始發育。 其內的卵母細胞增大, 其周圍的梭形細胞變為方形, 並由單層變為複層, 胞漿中出現顆粒, 故稱為顆粒細胞。 顆粒細胞增生很快, 卵母細胞最後被多層無血管的顆粒細胞群所圍繞, 並可出現含有液體的空腔, 這時卵泡細胞周圍的間質細胞亦環繞卵泡排列, 並逐漸增厚形成兩層卵泡膜即卵泡內膜及卵泡外膜。 這時的卵泡稱為生長卵泡。
在上述許多生長卵泡中, 每一月經週期一般只有一個卵泡繼續發育成熟, 成為成熟卵泡。 成熟卵泡的體積顯著增大, 顆粒細胞層內側液體逐漸增多, 空腔亦隨著增大, 卵細胞移向一側。 成熟卵泡直徑可達100~200μm,
Advertisiment
其結構從外向裡依次為:
1.卵泡外膜為緻密的卵巢間質組織, 與卵巢間質無明顯界線。
2.卵泡內膜本層血管豐富, 細胞呈多邊形, 較顆粒細胞為大, 這種細胞亦從卵巢皮質層的問質細胞衍化而來。
3.顆粒細胞本層內無血管存在, 其營養來自週邊的卵泡內膜, 細胞呈立方形。 在顆粒細胞層與卵泡內膜層間有一基底膜。 卵泡腔腔內充滿清澈的卵泡液。 卵丘突出於卵泡腔, 卵細胞深藏其中, 形成卵丘。
放射冠直接圍繞卵細胞的一層顆粒細胞, 由於呈放射狀排列, 由此得名。 在放射冠與卵細胞之間還有一層很薄的透明膜, 叫做透明帶(圖2-6)。 在臨近排卵前, 卵丘中的顆粒細胞排列疏鬆, 排卵時隨卵細胞同時排出的尚有透明帶、放射冠及一部分卵丘內的顆粒細胞。
Advertisiment

(二)排卵
隨著卵泡的發育成熟, 卵泡逐漸向卵巢表面移行並向外突出。 當突起於卵巢表面的卵泡完全成熟時, 可在B型超聲波下顯示為13~25mm左右直徑, 卵泡膜和與之相貼近的卵巢包膜逐漸被卵泡腋中聽含之水解酶所分解而破裂, 卵泡液流出。 而卵泡液中所言之前列腺素則促使卵泡周圍的纖維狀組織輕輕收縮, 卵母細胞及其周圍之卵丘一起被慢慢擠出, 稱之為排卵。 排出的卵細胞, 稱為卵子。
排卵一般發生在28天月經週期的中間, 或月經前14天左右。 卵子可由兩個卵巢輪流排出, 亦可由一個卵巢連續排出。 卵子排出後, 可經輸卵管的“拾卵”作用而進入輸卵管。 此時如與精子相遇可受精成為受精卵,
Advertisiment
否則卵細胞可被吸收或自行退化。
(三)黃體形成
排卵後, 卵泡壁塌陷, 卵泡膜血管破裂, 血液流入腔內, 凝成血塊, 稱為血體。 卵泡壁的破口很快由纖維蛋白封閉而修復, 血液被吸收, 卵泡內留下的顆粒細胞變大, 胞漿內含黃色顆粒狀的類脂質, 稱為顆粒黃體細胞。 此時, 血體變成黃體。 與此同時, 卵泡膜的結締組織和毛細血管伸入黃體中心, 形成間隔, 使黃體呈花瓣狀。 卵泡內膜細胞亦伸入黃體皺襞之間, 並呈相似的變化, 稱為卵泡膜黃體細胞(圖2—7)。 排卵後7~8天(即月經週期的第22~23天), 黃體發育到最高峰, 稱為成熟黃體。 此時它的直徑可達2~3釐米, 色黃, 突起於卵巢表面。
(四)黃體萎縮
如卵子未受精, 在排卵後9~10天黃體開始萎縮, 細胞變性,
Advertisiment
黃色消退。 一般黃體的壽命為12~16 天, 平均為14 天。 黃體萎縮後, 性激素分泌量下降, 月經來潮。 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發育, 開始新的週期。 前一週期的黃體需經過8~10周後, 細胞變性被吸收, 組織纖維化, 外觀色白, 稱為白體。
卵巢通過上述週期性變化, 除了產生卵子外, 尚能分泌性激素, 具有內分泌功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