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即使是愛撒嬌的孩子,只要撒嬌撒得好也能快樂地生活

孩子小的時候, 凡事都有父母沖在前面幫他做, 有困難的時候也總是有人幫忙, 這些對於他來說都是理所當然的, 完全沒有自己思考、自己判斷和自己行動的經驗。 因此, 當事情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進展的時候, 孩子很可能會馬上生氣、怪罪別人, 還可能因為不知如何是好而大哭起來。 特別是獨生子女, 可能環境導致他們更容易成長為這樣任性的孩子。

但是我覺得“撒嬌”不等於“任性”。 “愛撒嬌的孩子”通常都是“很擅長撒嬌的孩子”。 如果孩子不太會撒嬌的話, 那麼周圍的人肯定不會允許他一直這樣撒嬌下去。

Advertisiment
只要讓“愛撒嬌的孩子”把他身上好的部分繼續發揚下去, 那麼長大成人以後他也是會撒嬌的人。 實際上, 長大成人以後, 會撒嬌的人往往比不會撒嬌的人活得更快樂。 如果能很好地向別人撒嬌, 和人相處也會很順利。 相反, 不好意思跟別人撒嬌, 或者不允許自己向別人撒嬌, 總是把自己武裝起來的人, 大多都會有很大的壓力積鬱在心裡。 例如, 自己有什麼事情不知道的話, 只要直接向別人請教說“請您告訴我”就可以了, 可是有的人卻會假裝自己知道。 不願向別人請教的人, 因為不善於尋求他人的幫助, 雖然自己也在勤勤懇懇地學習, 可是為了獲取必要的資訊, 可能要比別人花費更多的時間, 所以很多時候都會覺得活得很辛苦。
Advertisiment

人們總說, 一個人知道的資訊多是因為他擁有很多瞭解專業資訊的朋友和熟人。 在如今的資訊化社會, 繁忙的現代人沒有時間去掌握世間所有紛繁的資訊, 但是收集整理自己擅長的領域的各種資訊應該是件挺快樂的事情, 時間上也是允許的。 也就是說, 只要有和自己的專業領域不同的朋友和熟人, 僅通過朋友間的交往就能夠迅速增加自己擁有的信息量。 可能直到現在這也是比上網檢索更快的獲取資訊的手段。 而且, 和這些朋友和熟人交換資訊還能讓談話更有話題, 也能建立良好的朋友關係。 當然, 如果這些資訊能夠對朋友也有幫助是最好的。 能和別人建立起這種“give and take”關係的人, 也許也可以稱為“會撒嬌的人”吧。
Advertisiment

“關於……您知道得很多呢。 我想瞭解其中的……事情, 應該怎麼做才好呢?您能告訴我嗎?”能夠這樣拜託別人的人是幸福的。 還有擅長撒嬌的人也會知道怎樣拜託別人才能驅使他行動。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孩子愛撒嬌的話, 那就把他培養成“擅長撒嬌的人”吧。 例如, 有的孩子總是撒嬌說“媽媽也一起來”。 其實孩子如果能夠對媽媽說出“媽媽能夠跟我一起來我很高興, 從現在開始我會儘量幫媽媽做事情的, 所以媽媽還要跟我一起哦”這樣的話, 我想媽媽一定會很高興地陪著孩子的。 只要把愛撒嬌的孩子培養成能夠說出這樣的話的孩子就好了。
當然, 愛撒嬌的孩子通常都是很自私的, 只會想到自己的事情,
Advertisiment
要他們學會替別人著想可不容易。 不過, 不管哪個小孩, 他們的心情都是一樣的, “只要媽媽高興我就開心了”, 我們就是要從這一點出發開始培養他們。
首先, 媽媽要學會表現喜悅。 當孩子跟媽媽說話的時候或者看到孩子在很小的事情上替媽媽著想的時候, 媽媽一定要積極地表現自己的喜悅, 例如, 可以對孩子說“謝謝你替媽媽著想, 媽媽很高興哦”。
此外, 我希望父母們也要在孩子面前展現出為彼此著想、互相打招呼說話的姿態。 偶爾, 爸爸媽媽之間也可以撒撒嬌給孩子看。 例如, 媽媽可以對爸爸說“這個你有時間的時候幫我做一下吧, 有時間的時候做就行了”, 爸爸也可以對媽媽說“下次能告訴我每次你做的那個非常好吃的蛋糕是怎麼做的嗎?”。
Advertisiment
還有, 父母也可以試試拜託孩子做些事情, 例如“媽媽想在幼稚園的活動上製作機器貓小模型, 可是先要在紙上畫出機器貓來, 你能把漫畫書借給媽媽嗎?”等等。
當孩子瞭解了能夠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以後, 他就會慢慢學會到底怎麼做才能讓別人高興了。 父母最好讓孩子多多體驗幫助別人獲得快樂的過程, 把愛撒嬌的孩子培養成一個擅長撒嬌的孩子。 特別是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的, 我建議父母要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感受這種快樂。 當然不僅限於父母, 還包括同校的朋友、叔叔阿姨、表兄弟等親戚以及不同年齡的孩子之間的相互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