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千萬不要懲罰淘氣的孩子

俗話說:“淘小子出好的”, 此話雖不完全正確, 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淘小子在“淘氣”中潛在著求知的渴望、認識的提高和智慧的發展。 他們在“淘氣”中, 通過觀察、觸摸、諦聽以及聯想, 使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都得到鍛煉和發展。 正是在“淘氣”中, 由於經驗的積累, 思維能力的提高, 他們才逐漸認識了紛紜複雜的大千世界, 從無知變為有知, 從愚昧變得聰明, 從幼稚發展為成熟。

一次大型的運動會後, 成群的小孩子會沖進比賽場地, 自發地進行較量、角逐, 而且毫不掩飾自己“奪冠”和破記錄的雄心。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不可遏制的求知欲,

Advertisiment
無所顧及的探究欲和大膽的不拘一格的開創精神。 可以說, 這些在大人看來是“神淘”孩子中, 正孕育著未來的各行各業的能手, 甚至是獨樹一幟, 卓有成績的專家、學者。 可見淘氣並非壞事, 它絕不等同於搗蛋與過失。 有些家長卻對孩子的“淘氣”橫加限制, 把孩子管成低眉順眼, 垂手呆立的“少年老成”, 是不可取的。

當然, 孩子們的淘氣, 有時也存在著一定的破壞性, 甚至是危險性, 而這一點又大都是他們所始料不及的。 當孩子們被強烈的好奇心驅使, 一心一意地去探究時, 往往是“忘我”的, 不計後果的, 待到嚴重的後果呈現後, 他們才會有驚恐的心理產生。 有一個男孩為了驗證動物都有心臟的說法,

Advertisiment
把自家養的一條名貴的金魚解剖了, 母親回來後他還樂顛顛地捧著死魚給母親看心臟。 在這種情況下, 孩子們盼望的是對他們不計後果的諒解, 對他們失誤的惋惜。 倘若對他們成功能給予由衷的讚賞, 他們會認真吸取教訓, 並在家長的真誠“合作”中受到巨大鼓舞, 智慧會得到新的開啟和發展。 如果不是這樣, 而是制止、訓斥、打罵, 那就必然會冷落他們的求知欲望, 挫傷他們探索的精神, 這對孩子智力的發展, 智慧的提高無疑是種窒息和摧殘。

有個7歲的男孩子,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 把媽媽剛買回來的一個自動玩具拆散了。 然後他多次想把它重新組裝好, 但終究沒有成功。 年輕的媽媽看到後氣惱地把玩具零件鎖進抽屜裡,

Advertisiment
並警告他說:“一周內不給他玩具玩, 一年內不再買新的玩具, 以此做為對他毀壞玩具的懲罰。 孩子感到十分委屈, 呆在自己的小屋裡獨自垂淚。 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論教育》一書中將這種教育方式稱之為“自然後果教育原則”。 其內容是用孩子的行為過失所產生的自然後果, 去限制原則的運用, 有時雖然可以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可是總的看來弊端頗多, 不可濫用。 因為它不是從講明道理上對有過失的孩子進行正面的誘導、啟發、教育, 而是一種消極懲罰。 這種懲罰對小孩子來說, 只會造成惶惑和恐懼的心理, 形成怯懦、軟弱的性格, 對孩子的思想和精神造成傷害。 怎麼做才是正面誘導、啟發、教育呢?那個拆自動玩具的孩子受罰三天后,
Advertisiment
出差的爸爸回來得知這一情況, 立刻找出零件, 把媽媽也叫來了, 他饒有興越地指導, 並幫助孩子把玩具很快地裝好了。 孩子高興得跳起來, 並把這個玩具為什麼會自動跳講給爸爸媽媽聽, 還說他也要仿照這個玩具做一個新式樣的。 此時那位元年輕的母親才深感後悔, 認識到自己的那種教育方法是錯誤的。

孩子犯了過失怎麼辦?要堅持多勸誘, 多疏導, 多示範的教育方法, 讓孩子明辨是非鑒別對與錯。 偉大導師馬克思每個星期都要抽出時間和孩子們一起玩耍。 為了培養下一代, 希望做家長的也能走進孩子們的“淘氣”中, 去引導, 去鼓勵, 去幫助, 去發現, 讓更多的“淘小子”成長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