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創造美與和諧的成長環境

在0到6歲期間, 所有兒童需要成長的環境, 都蘊涵在兩個環境中。 一個是物質環境, 更準確一些地說就是孩子的家庭環境以及走出家庭的學校或幼稚園的環境和兒童常去的公共場所的環境;另一個環境就是和兒童有機會接觸的人的狀態, 這就是家庭成員和幼稚園的老師。 他們個人狀態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 而這個個人狀態對0到6歲的孩子來講, 影響更大的實際是這些人的心理素質, 而不是文化背景。

我常常到有的孩子家, 看到父母給孩子使用的杯子和碗是瓷的, 有的摔的坑坑窪窪, 漆也掉了,

Advertisiment
看上去已經不那麼舒服了。 我就問家長:“為什麼要給孩子使用這樣的東西呢?”家長說:“這東西是很難買到的, 給孩子用不容易被摔壞。 ”再仔細觀察, 你能夠發現他們自己使用的碗、盤有的已經被微波爐烤得黑乎乎了, 依然在用。 在這些生活日常用品中, 不僅包含了一個人的生活品質, 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建造了兒童本身。 這其中包含了孩子常用的杯、碗、筷、勺, 衣物、床單、被套、窗簾, 傢俱的擺放、房間的色彩等等。 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能觀察到一個個人的綜合素質, 常常透過一個人的衣著和臉上的神情就能表現出來。 這是因為孩子們常使用的任何一種東西都會內化到孩子的身體裡和心理狀態中。

為什麼不把草莓洗乾淨後乘放到一個精美的玻璃容器中,

Advertisiment
端到孩子的面前呢?為什麼不把牛奶倒入到玻璃容器中, 而要乘入碗裡呢?為什麼不讓孩子睡在一套屬於自己喜歡的色彩的被褥和枕頭裡呢?為什麼不在早晨用一個漂亮的託盤將食物端到餐桌上呢?為什麼不仔細考量窗簾和牆的色彩搭配呢?為什麼不把床的方向放在面向窗的地方, 讓孩子清晨睜開眼睛的瞬間看到陽光和綠色的大自然, 聞到清新的空氣呢?為什麼不在平淡的地方放上一件美妙的什物呢?這些每一天我們都會看到、都要用到的東西都是孩子生命的一不部分, 也是家長生命的一部分, 它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審美和心理。

而另一些物質, 兒童可以透過它來獲得成長。

Advertisiment
有些媽媽常這樣諮詢我:“我的孩子太不聽話了。 你說怎麼管教他?”我總會這樣問:“你能告訴我, 他哪些地方不聽話嗎?”她會說:“吃飯的時候把盤子中的東西抓來抓去, 把食物但個玩具一樣玩兒, 撕書、把麵條在指縫裡捏擠。 你說怎麼辦?”我知道, 這樣的媽媽幾乎是毫無準備就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 我就問他:“你在生孩子以前是否已經做好了這樣的準備:孩子會把香蕉在手心捏碎, 從指縫裡再擠出來, 然後再把粘乎乎的手抹在你的臉上和衣服上, 最後還會用舌頭去舔。 這就是孩子啊, 你不僅要同意他這樣做, 而且還要多給他幾個香蕉。 直到他捏得滿足了, 從0歲開始, 你的孩子就是這樣借助於這些東西發展智慧的。
Advertisiment
所以, 你要為他提供這樣的東西, 把他看成是孩子的玩具, 直到孩子超越過去。 有的媽媽認為孩子玩壞一樣玩具不是浪費, 但是孩子把紙巾抽出來……把純淨水按出來……把媽媽包餃子的面拿去玩耍了……這都叫浪費。 所以, 這些都是被禁止的。 但是恰恰是這些才是孩子心智成長的關鍵的最早期的組成部分。

兒童總是從最基本的生活開始認知起, 逐漸才能超越這種狀態, 達到另一種發展。 所以, 物質的環境才是兒童智慧的關鍵。

由於兒童並不是環境的被動吸收者, 兒童最早期對環境的探索充滿了積極主動。 這就給成人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成人的幫助或者是阻止就形成了兒童與成人之間的關係, 這就為兒童形成了一個心理環境。

Advertisiment
這個心理環境則稱為兒童未來心理發展的雛形。

心理環境大部分是透過成人的行為、語言、情緒、表情來影響兒童的。 我們常常發現一個母親的焦慮的時候孩子會更焦慮, 一個母親試圖教育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時, 孩子往往成為了她自身心理狀態的翻版。 因為她所期望的, 她常說出來的那些話並不是她本人的生活, 是她大腦裡設想的內容, 兒童吸收的卻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有一天, 中午在幼稚園的時候一個3歲多的孩子在院子裡騎一種塑膠車, 突然間大哭起來。 我跑到跟前, 問他為什麼哭呢?孩子瞪著一雙茫然的眼睛看著我, 說:“不知道。 ”我又說:“想起什麼了嗎?”孩子又哭了, 邊哭邊說:“車的輪子會掉!”我忙低頭檢查, 發現輪子是好的,我說:“輪子沒有掉,非常完好。”孩子說:“那它掉了怎麼辦?”我說:“掉了就爸爸會給你修好的。”孩子說:“爸爸修不好怎麼辦?”我說:“找修汽車的師傅修。”孩子說:“也修不好怎麼辦?”我說:“實在修不好了就買一輛新的。”孩子說:“這個車是別人送的。買不到的。”我說:“有生產廠家怎麼會買不到呢?”孩子說:“找不到廠家怎麼辦呢?”我開始絕望了起來,這種情緒提醒了我,我對他說:“你現在低頭看,輪子好好的就在車上,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我伸手摸了摸輪子,然後給了他一個非常肯定的微笑,說:“多結實的輪子啊,多結實的車啊。”然後,他若有所思地坐在車上好一會兒。我問起老師的時候老師告訴我他常常為一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情而痛苦。這樣的狀態就是心理環境導致的。

因此,我們試著給心理環境一個規則,或者一個底線:一、請使用積極的、正面的語言與孩子溝通。例如:當孩子在馬路上奔跑時,不說:“不要在馬路上跑。”而是說:“請走在人行道上。”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就已經做到了60%到70%。假如,孩子真的有一些必須給予批評的地方,那也請在一分鐘內把它處理掉,而不能陷入情緒中。如果家長能夠自己先不陷入情緒,那已經是非常好的爸爸媽媽了。二、如果我們需要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時,請使用這樣的面部表情:堅定但平和。三、每一個媽媽和爸爸都應該在行為上處於接納孩子的狀態,不要在語言上接納,行為卻是拋棄。如:如果你不同意孩子做這樣的事情,你可以蹲下來,將孩子的手握在你的手心中,對視著孩子的眼睛,對孩子說:“媽媽很愛你,但媽媽不同意你做這樣的事情。”孩子就明白他是被接納、被愛的,只是他所做的事情是不被接納的。兒童非常容易把他人的態度內化到自己的人格中,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上的三種做法大概能保證孩子的心理環境是處於積極而非消極的狀態。

借用這個模式,恰恰是兒童給予成人的成長的機會。我們幾乎都是借這個機會持續地、快樂地並痛苦地成長著。

發現輪子是好的,我說:“輪子沒有掉,非常完好。”孩子說:“那它掉了怎麼辦?”我說:“掉了就爸爸會給你修好的。”孩子說:“爸爸修不好怎麼辦?”我說:“找修汽車的師傅修。”孩子說:“也修不好怎麼辦?”我說:“實在修不好了就買一輛新的。”孩子說:“這個車是別人送的。買不到的。”我說:“有生產廠家怎麼會買不到呢?”孩子說:“找不到廠家怎麼辦呢?”我開始絕望了起來,這種情緒提醒了我,我對他說:“你現在低頭看,輪子好好的就在車上,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我伸手摸了摸輪子,然後給了他一個非常肯定的微笑,說:“多結實的輪子啊,多結實的車啊。”然後,他若有所思地坐在車上好一會兒。我問起老師的時候老師告訴我他常常為一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情而痛苦。這樣的狀態就是心理環境導致的。

因此,我們試著給心理環境一個規則,或者一個底線:一、請使用積極的、正面的語言與孩子溝通。例如:當孩子在馬路上奔跑時,不說:“不要在馬路上跑。”而是說:“請走在人行道上。”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就已經做到了60%到70%。假如,孩子真的有一些必須給予批評的地方,那也請在一分鐘內把它處理掉,而不能陷入情緒中。如果家長能夠自己先不陷入情緒,那已經是非常好的爸爸媽媽了。二、如果我們需要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時,請使用這樣的面部表情:堅定但平和。三、每一個媽媽和爸爸都應該在行為上處於接納孩子的狀態,不要在語言上接納,行為卻是拋棄。如:如果你不同意孩子做這樣的事情,你可以蹲下來,將孩子的手握在你的手心中,對視著孩子的眼睛,對孩子說:“媽媽很愛你,但媽媽不同意你做這樣的事情。”孩子就明白他是被接納、被愛的,只是他所做的事情是不被接納的。兒童非常容易把他人的態度內化到自己的人格中,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上的三種做法大概能保證孩子的心理環境是處於積極而非消極的狀態。

借用這個模式,恰恰是兒童給予成人的成長的機會。我們幾乎都是借這個機會持續地、快樂地並痛苦地成長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