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讓孩子產生過度依賴行為

25歲的大雄很少能一個人獨立完成什麼事情, 對周圍的人非常依賴。 不管是在家溫書還是出門購物, 都要媽媽陪著。 他還從未交過女朋友, 因為他覺得到時候, 媽媽會幫自己解決的。 如果周圍的人拒絕他, 他會非常憤怒, 關起門來摔東西, 大喊大嚷, 將惡劣的情緒變成破壞的攻擊, 向著周圍發洩出來。

臨床診斷:沒有建立起良好的界限讓他內心充滿衝突和負面情緒經過深入溝通得知, 從小媽媽對大雄百依百順。 在家中, 大雄可以做任何事情, 即便不合理的願望, 媽媽也會努力幫他達成, 如大雄可以打媽媽的臉,

Advertisiment
媽媽仍是一臉愉悅的表情。 小時候的大雄就常有“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這樣的感覺, 他不知道自己和媽媽的界限在哪裡。

家人的縱容 孩子未曾在自己與世界間建立起清晰的界限生長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的大雄, 有一個錯覺, 即這個世界就像家這麼大, 自己與世界之間, 也沒有足夠清晰的界限。 周圍的人都應該按照自己的意願, 來幫助自己。

一旦根深蒂固地建立起這種錯誤觀念, 當他長大進入陌生地域時, 他也會認為, 這些地方也是屬於自己的, 對任何物品, 自己也有隨意處置權, 而身旁的每一個陌生人, 也理所應當對自己好、照顧自己。

但一旦遭到拒絕, 孩子就會覺得特別委屈, 爆發出各種不舒服的情緒。

Advertisiment
即使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 也許過一段時間之後, 被迫要接受現實。 但已經在心裡產生各種不良的陰影。

混亂的規則讓他內心充滿衝突孩子在出生時, 並沒有學習與掌握這個世界的各種規則, 所以,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艱巨的任務, 那就是學習各種規則。

但父母或者養育者, 往往用自己的習慣與孩子溝通, 更讓孩子感到困難的是他們對於規則並沒有一個系統的學習過程, 或者明確的說明過程。 像在大雄家中, 媽媽從未對大雄明確解釋“媽媽和你並不是一體的, 你是獨立的個體, 有些事情是需要你自己面對、自己解決的。 ”這次媽媽幫大雄解決這件事, 下一次可能就不行。

育兒建議:建立界限從家庭開始在家庭裡,

Advertisiment
我們和孩子之間, 也需要建立起來一定的邊界, 只有這樣, 孩子才會學到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邊界。

1、用愛和尊重樹立起家庭的邊界父母往往會忽略界限問題。 當孩子進入到家庭的各個區域時, 覺得都是家裡, 沒關係, 並沒有足夠的指導。 這時候, 孩子就容易以為, 家庭裡甚至外面的每一寸地方, 都屬於自己的, 如果父母從小就能用關愛的方式給孩子適當的指導, 例如溫柔地告訴寶寶:“這是寶寶的地方, 這是父母的地方, 要進入到父母的房間裡, 就不能隨便翻動東西, 有什麼需要, 要和父母說。 ”那麼, 孩子從小就知道這個世界有一塊地方是不屬於自己的, 從而建立起清晰的邊界, 當與家庭之外的世界接觸時, 也更容易建立明確的界限。

Advertisiment

寶寶媽媽就利用顏色來做一個有效的區分:她將寶寶可以自由活動的空間, 如客廳和寶寶的房間塗成淺藍色, 在這個區域裡, 孩子可以自由的活動, 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 吃各種食物, 也可以不向大人請示。 而將父母的臥室, 塗成黃色, 意味著孩子可以進入, 如果要取用什麼物品, 則需要向大人請示。 至於各種電器開關所在位置, 還有廚房, 則在前面標一條紅線, 意味著這個區域不可以隨便進入, 如果要進入或動用的話, 而需要大人的同意。 通過嚴格執行, 在寶寶的內心中, 建立起一個清晰的界線, 對於以後再建立各種規則來說, 是非常好的起始方法。

但孩子的心中本來是沒有邊界, 要想建立起相應的規則,

Advertisiment
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現代社會裡,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 越來越複雜與微妙。 邊界的建立也變得更加不易。 在這裡, 有幾個小方法可以參考:

方法一:父母需要以身作則, 任何規則如果只是針對小孩, 而父母可以置身度外, 那這個規則肯定不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例如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做作業, 但自己卻在一旁看電視, 看得眉飛色舞, 卻要孩子專心。

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 這非常難以做到, 也很難有好的效果, 請家長們記住一個道理, 要讓孩子做到的事情, 自己首先也要做到, 身教有時候比言傳更重要。

方法二:邊界的內容必須清楚簡單, 什麼是可以做, 什麼是不能做, 如果太模糊不清的界限, 最好不要與孩子分享, 也不要讓孩子執行。否則孩子容易迷惑,內心也容易左右為難。反而效果不好。

方法三:要保持有良好的溝通。家長總是喜歡獨斷專行,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這思考問題,甚至幫孩子去決斷。這種不尊重孩子的方法,容易引發孩子的拒絕,很難建立起良好的界限。

也不要讓孩子執行。否則孩子容易迷惑,內心也容易左右為難。反而效果不好。

方法三:要保持有良好的溝通。家長總是喜歡獨斷專行,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這思考問題,甚至幫孩子去決斷。這種不尊重孩子的方法,容易引發孩子的拒絕,很難建立起良好的界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