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讓“等待”成藉口,讓孩子學會禮讓

兜兜上幼稚園中班時的一次家長會讓我記憶猶新。

班裡的一個孩子學號排得很靠後, 卻迫切希望可以當一天班長為小朋友服務, 於是從學號為1號的孩子當班長的那天, 就開始問老師“我什麼時候才能當班長”, 不曾想輪到他的那一天他卻生病了沒有上學。 於是這個孩子就只能繼續等, 等到下一輪排到他學號的時候才如願以償。

我不知道這個足足等了60天的孩子是誰, 但是聽完後心中一陣酸楚, 其他家長都只是一笑了之, 對孩子的這一份小小的期許不以為然;老師也僅是把他作為有責任心的一個小案例一帶而過,

Advertisiment
可是我覺得老師循規蹈矩的處理方式非常傷害孩子的熱忱。

我私下問老師:為什麼不可以把生病孩子的學號記下, 等他病好去上學的第一天給他補上, 讓下一個孩子延後一天?因為這一天他等了太久, 而下一個孩子本就應該往後順延一天的, 不是嗎?告訴延後的孩子這個道理, 我相信他會接受。

老師說機會對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 我不是很明白:是說對於需要等一天的孩子不平等, 還是說機會稍縱即逝對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 擦肩而過就只能扼腕歎息?是啊, 如今的社會, 我們都是這樣努力抓住每一次屬於自己的機會, 錯過了也許就是一輩子的惋惜。 可我還是這樣教育我的孩子:“兜兜,

Advertisiment
如果你是那個需要延期一天當班長的孩子, 我希望你可以主動把機會讓給病歸的夥伴。 ”

釣過螃蟹的人都知道, 在不深的竹簍中放一隻螃蟹, 它可以順利爬出;但如果放入了一群螃蟹, 不必蓋上蓋子, 螃蟹就無論如何也爬不出去了, 因為只要有一隻想往上爬, 其它螃蟹便會紛紛攀附在它的身上, 結果只能是硬生生地把它拉下來。 每一隻螃蟹都希望自己是最上面的一隻, 最後沒有一隻能夠爬出去。 這就是螃蟹效應。

每個孩子都會有生病請假的時候, 這次我的孩子晚一天當班長給別人機會;下次我的寶貝請假了, 別人也會還給他一次機會, 不是嗎?《易經》開篇就說“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因果輾轉相生不過如此。 互相關愛、禮讓,

Advertisiment
需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教育者處理事情的一次次示範, 生活環境的不斷影響塑造而成的。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像想爬出竹簍的螃蟹一樣, 互相扯著後腿, 難以想像由我們這些個體組成的社會將變成什麼樣。

“螃蟹效應”是一種群體倫理的反映, 如果引導者能關注到“被踩在最下方的螃蟹”, 給予他足夠的成長期許, 那整個團體才能有條不紊, 獲得最大成功。 教育孩子也同樣如此, 給予某些方面表現較薄弱的孩子以關注和幫助, 避免其灰心失望、逆反搗亂, 儘量維護其自尊, 才能讓他成長進步。

寬容是相互的, 等待是雙向的。 生病的孩子是需要學會耐心等待, 其他的孩子也需要學會等待, 不是僅僅灌輸給那一個生病的孩子讓他去等待。

Advertisiment

不要讓“等等”成為一個藉口。 等待不應當太久, 人的一生有多少期許都是被等待的塵土湮滅?應該讓孩子學會寬容的等待, 但是不要等太久, 讓請假的孩子一回來就感覺到班級的溫暖多美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