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以為孩子強勢愛打人是好事,他吃苦的日子在後頭!

孩子在一起嬉戲玩耍, 難免會有矛盾, 有了矛盾, 有些孩子就愛用拳頭解決問題。 有些家長看到自家孩子是打人的一方而不是被打的一方, 心裡難免會有一絲竊喜, 覺得這樣不容易被欺負, 長大以後肯定不會吃虧。 可是, 真的是這樣麼?

孩子打人你不管, 後果會很嚴重

任由孩子打人, 會對孩子造成哪些不良影響呢?

1. 人際關係差, 社會適應能力低

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在一項針對兒童社交關係的心理學研究中, 讓 20 個兒童在一次夏令營後, 分別對夏令營中的其他小夥伴進行好感度等級評價(例如,
Advertisiment
「你最喜歡跟誰玩, 最不喜歡跟誰玩, 請按照最喜歡到最不喜歡, 給你的小夥伴排排隊。 」), 並給出這樣評價的理由。
綜合所有兒童的評價後, 研究者得出了這次夏令營中兒童們的「社交情況」。
小朋友的「票選」中, 那些具有攻擊性、不合群的小傢伙, 永遠都是他們朋友圈被排斥的對象。
另有研究表明, 因破壞行為和攻擊性被排斥的兒童, 成年後都面臨心理失調的危險, 在學校中表現出各種各樣適應不良: 蹺課、小霸王、學業不良比例高達 74%。

皮亞傑發展心理學指出:同伴對兒童的社交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在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的過程中, 在同伴間是否受歡迎、被排斥、被忽略, 以及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所處的地位, 與孩子成年後社交發展的情況存在明顯的相關。

Advertisiment
也就是說現在在群體中受歡迎的孩子, 將來也會在成年人的社交中成為受歡迎的人。

看了這些研究, 爸媽們還會認為孩子打人, 將來不會吃虧嗎?

2. 孩子越早學會打人, 將來就越難改掉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學習到的行為, 往往會伴隨他一生。 如果孩子很小就養成了打人的壞習慣, 那等他長大後就很難改掉了。

因此, 當發現孩子有動不動就打人的習慣時, 要趁早制止並糾正。

3. 學不會處理矛盾的正確方式

有些家長, 甚至教寶寶要「以牙還牙」地處理矛盾, 被打了就要打回去。

這樣處理, 無形中給寶寶灌輸了一種錯誤的認識, 即攻擊他人是處理矛盾的最佳方式。 只要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

Advertisiment
寶寶就會動手出擊。 而對於那些生性軟弱的寶寶, 他們會認為自己被欺負是正常的, 並因此變得更加軟弱。

長期在這種教育方式薰陶下長大的孩子, 無法學會正確地處理矛盾的方法, 將來更有可能出現各種社交障礙。


孩子打人你亂管, 後果依然很嚴重

下面這些是錯誤示範, 爸媽們千萬要避開這樣的行為:

1. 簡單粗暴型

不問清原因, 簡單制止孩子打架, 責駡自己的孩子, 以顯示自己的「公平」或者發洩心中的不悅。

後果孩子心裡可能會想:「你都不問我為什麼打架, 就罵我, 哼, 我到底哪兒做錯了?你們從來都不理解我!我討厭你們!」
於是, 孩子非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還把憤怒的矛頭轉向了家長。

2. 護犢子型

嚇唬或訓斥對方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打架, 尤其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吃了虧, 就嚇唬對方的孩子:「下次如果你再和我家某某打架, 我就……」, 以顯示自己替孩子出了氣。

後果孩子心裡可能會想:「哈哈, 有爸爸 / 媽媽罩著我, 我以後想欺負誰就欺負誰咯。 」
於是, 孩子便學會了「仗勢欺人」。

3. 家長對幹型

眼看自家孩子受欺負了, 與對方家長互相吵罵, 大打出手, 成為「冤家」。

後果孩子心裡會想:「爸爸 / 媽媽跟別人有了矛盾不也靠拳頭解決嗎?看來我這方法一點都沒錯嘛。 」
於是, 孩子接受了家長的「言傳身教」, 繼續用暴力解決問題。

孩子打架時, 你該怎麼做?

1. 矛盾放一邊, 安撫第一位

在心理諮詢中, 解決衝突的第一步, 永遠是「先處理情緒,

Advertisiment
再處理問題」。

自家孩子打了別人, 家長需要在第一時間先安撫對方孩子的情緒, 並向對方家長及孩子道歉。

但與此同時, 也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自己的孩子。 發生衝突過後, 自家孩子情緒上也會出現巨大的波動, 因此接下來需要做的是安撫自家孩子的情緒, 等孩子情緒穩定了, 再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教育或批評。

2. 就事論事, 讓孩子們表達憤怒

家長應該僅針對事件本身進行分析, 不要先入為主地給這個事件下定論、盲目判斷誰是誰非, 而是應該給孩子們一個表達憤怒不滿的機會。

先動手的孩子會說出打架的原因, 挨打的孩子也會責怪對方, 並自己解釋。 家長需要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平等交流的空間, 讓孩子梳理各自的行為。

也可以給孩子構造一個假想情景,重演事實,讓孩子體驗不同的解決方法對於事情的發展會有不同的結果,讓孩子自己體會除了以暴制暴外,還有更好地解決問題的方式。

3. 無論有意無意,是傷害就該制止

攻擊行為是一種破壞行為,在任何情況下對受攻擊方來說,都是一種傷害。因此,無論孩子實施攻擊行為時是無心的還是有意的,都應該制止。

如果對孩子的無心傷害行為不作處理,容易讓孩子對「行為 — 後果」之間建立錯誤的聯結,即攻擊的行為產生了傷害的結果,可自己卻不會受到懲罰。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對傷害無動於衷,釀成悲劇。

所以,正確的處理方式是及時澄清問題,告訴孩子即使是無意的行為,也會對他人造成了傷害,也需要做出道歉,並且對孩子的行為提出合理要求,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避免孩子打架,平時工做要做到位

除了在孩子打人的當下給予安撫和教育外,在平時,家長也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一省言傳身教做到沒?

我們常說,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會以父母的行為方式來要求自己。如果家長自己「一言不合就動手」,無疑,會給孩子造成錯誤的示範。

此外,如果孩子常常觀看有暴力、打鬥場面的電視節目,他可能就會模仿電視節目中的暴力場面,做出暴力行為。因此家長有必要幫孩子挑選內容健康的動畫片和電視節目,並陪孩子一起看電視,同時將道理講給他們。

二省孩子心聲聽了沒?

當聽說孩子在外面打了人時,千萬不要什麼都不問就一頓責駡。孩子打人,有時也可能是有「正當理由」的。家長們要先問清楚孩子打架的原因,再進行教育。

例如,如果孩子是因為弱小的同學被其他孩子欺負,打抱不平才出手的,那家長首先要做的應該是肯定他的「正義感」,然後再引導他學會正確的處理方式。

三省孩子的處事能力,你信任了沒?

雖然我們說,孩子打人,家長不能不管,但是有時候,我們確實可以稍稍地放開手,讓孩子試著自己去解決衝突。

打人尚且屬於小的衝突事件,孩子將來長大成人,將會面對社會中更多的衝突,到時候孩子能否承受並完美地解決衝突,關鍵就是看小時候面對衝突時,有沒有獨立承擔的能力。

孩子在面對打架這一衝突事件時,摸索出來的與人相處的方法,會成為他成年後與人建立關係的基礎。

所以,當聽說孩子在外面打了別人後,我們可以看看孩子自己會怎麼處理,然後我們再不露痕跡地提出一些建議,引導孩子的正確行為。

爸爸媽媽們,再遇到孩子打人的問題時,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也可以給孩子構造一個假想情景,重演事實,讓孩子體驗不同的解決方法對於事情的發展會有不同的結果,讓孩子自己體會除了以暴制暴外,還有更好地解決問題的方式。

3. 無論有意無意,是傷害就該制止

攻擊行為是一種破壞行為,在任何情況下對受攻擊方來說,都是一種傷害。因此,無論孩子實施攻擊行為時是無心的還是有意的,都應該制止。

如果對孩子的無心傷害行為不作處理,容易讓孩子對「行為 — 後果」之間建立錯誤的聯結,即攻擊的行為產生了傷害的結果,可自己卻不會受到懲罰。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對傷害無動於衷,釀成悲劇。

所以,正確的處理方式是及時澄清問題,告訴孩子即使是無意的行為,也會對他人造成了傷害,也需要做出道歉,並且對孩子的行為提出合理要求,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避免孩子打架,平時工做要做到位

除了在孩子打人的當下給予安撫和教育外,在平時,家長也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一省言傳身教做到沒?

我們常說,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會以父母的行為方式來要求自己。如果家長自己「一言不合就動手」,無疑,會給孩子造成錯誤的示範。

此外,如果孩子常常觀看有暴力、打鬥場面的電視節目,他可能就會模仿電視節目中的暴力場面,做出暴力行為。因此家長有必要幫孩子挑選內容健康的動畫片和電視節目,並陪孩子一起看電視,同時將道理講給他們。

二省孩子心聲聽了沒?

當聽說孩子在外面打了人時,千萬不要什麼都不問就一頓責駡。孩子打人,有時也可能是有「正當理由」的。家長們要先問清楚孩子打架的原因,再進行教育。

例如,如果孩子是因為弱小的同學被其他孩子欺負,打抱不平才出手的,那家長首先要做的應該是肯定他的「正義感」,然後再引導他學會正確的處理方式。

三省孩子的處事能力,你信任了沒?

雖然我們說,孩子打人,家長不能不管,但是有時候,我們確實可以稍稍地放開手,讓孩子試著自己去解決衝突。

打人尚且屬於小的衝突事件,孩子將來長大成人,將會面對社會中更多的衝突,到時候孩子能否承受並完美地解決衝突,關鍵就是看小時候面對衝突時,有沒有獨立承擔的能力。

孩子在面對打架這一衝突事件時,摸索出來的與人相處的方法,會成為他成年後與人建立關係的基礎。

所以,當聽說孩子在外面打了別人後,我們可以看看孩子自己會怎麼處理,然後我們再不露痕跡地提出一些建議,引導孩子的正確行為。

爸爸媽媽們,再遇到孩子打人的問題時,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