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切爾諾貝利事故30年:孩子成父母 生45萬病孩

今年4月26日是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30周年紀念日。 1986年4月26日, 位於烏克蘭首都基輔以北130公里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反應堆爆炸。

這是人類和平利用核能歷史上最嚴重的事故, 逾8噸強輻射物質洩漏, 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遭到直接污染, 320多萬人不同程度受核輻射侵害。 30年後的今天, 無論是因核事故而廢棄的城市, 還是受波及的百萬民眾, 切爾諾貝利的影響遠未結束。

Advertisiment

不少事故“清理人”壯年早逝

根據烏克蘭衛生部的統計, 有2397863人因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患病, 其中, 453391人是兒童。 這些兒童罹患各種各樣的疾病: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骨骼問題、眼科疾病、血液疾病、癌症、先天畸形、基因缺陷……值得注意的是, 這些兒童沒有一個出生在核事故發生期間, 當時, 他們的父母都還是孩子。

事故發生後, 蘇聯總計派出50萬人參與清理核污染的工作, 最終制止了災難的蔓延,

Advertisiment
他們被稱為“清理人”。 據統計, 其中20%於2005年前在三四十歲的壯年逝世。

65歲的謝爾蓋·克拉西尼科夫就是“清理人”中的一員。 他當時接到的任務是幫助疏散普裡皮亞季的居民。 核電站事故一年後, 克拉西尼科夫接到命令返回普裡皮亞季, 後來, 他又返回切爾諾貝利。

相關閱讀:電子輻射無處不在, 兒童如何規避風險

Advertisiment

1994年, 克拉西尼科夫中風, 左半邊身體癱瘓, 從此要依靠輪椅行動。 醫療報告上寫著, 他的中風和癱瘓是擔任“清理人”的直接結果。 但他花了很長時間才拿到傷殘補助。 後來, 克拉西尼科夫拿到了養老金。 他如今每個月能拿5000格裡夫納(烏克蘭貨幣, 約合人民幣1300元), 但光醫藥費就得花掉3500格裡夫納。

老人不顧禁令重返家園

年輕人潛入探險

切爾諾貝利禁區被嚴格限制進入, 但一些老人懷念故土, 在核事故發生不久後陸續偷偷返回家鄉。 這些“非法居民”的平均年齡達到75歲。 管理禁區的機構後來接受了這批老人重返家園的事實, 他們定期派醫生到訪, 也會帶來食物補給。

Advertisiment

除了思念故土而執意返回的老人, 近年來, 還有一批年輕人不顧政府禁令潛入禁區, 他們為的是探險、獵奇。 他們通常組成10~15人的隊伍, 假裝成軍人, 靜悄悄避過關卡潛入。

有人認為, 可以將禁區變成生態旅遊區招攬國際遊客, 為此官方開辦了切爾諾貝利禁區“極限旅遊”。 遊客參加該旅遊專案必須簽訂特別協定, 主要內容是承諾不從禁區帶走任何東西, 嚴格聽從導遊安排, 不能擅自離隊。 遊客的著裝也有要求, 需要穿長袖衣服, 儘量少暴露身體皮膚, 尤其不能穿涼鞋和赤腳, 因為土壤是受污染最嚴重的。

Advertisiment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回顧: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 有些工人以為是美國人炮擊, 有人認為發生了地震。 切爾諾貝利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 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 更是近代歷史中代價最“昂貴”的災難事件。 切爾諾貝利城因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被廢棄。

許多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受害者都被送到了普裡皮亞特城醫院中, 時至今日,那裡的放射性水準依然很高。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有些工人以為是美國人炮擊,有人認為發生了地震。切爾諾貝利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更是近代歷史中代價最“昂貴”的災難事件。切爾諾貝利城因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被廢棄。

許多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受害者都被送到了普裡皮亞特城醫院中,時至今日,那裡的放射性水準依然很高。

受到輻射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有些人稱就好像受到針紮在臉上的感覺。有些人說嘴裡好象有奇怪的金屬味道,而且對於活下來的人來說,這種味道永遠也不會消失。還有人覺得那種可怕無法用言語形容。 美國衛星拍攝的照片顯示,爆炸的核電站看起來就像地球表面出現的一道槍傷。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人類撤離,這裡便成了動物們的天堂,甚至許多瀕危動物也在這裡安家。在黃色和紅色輻射警告牌旁邊的田野中,你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諸多數百年歷史的村莊被完全廢棄,重新回歸大自然懷抱。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當天,工人們瘋狂地四處奔跑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中的這道走廊已經空閒了29年

核輻射究竟對人體有哪些危害呢?

輻射是放射性物質以波或者微粒的形式發射出來的能量。影響人類的核輻射主要有三種,即α、β、γ射線。α射線只有進入人體才會造成傷害;β射線照射皮膚後會有明顯燒傷。這兩種射線影響距離比較近,只要輻射源不進入體內,影響就不會太大。γ射線與X射線類似,穿透性強,危害距離遠,可直接穿透人體,但危害比其它兩種射線要小。

急性放射病可引發噁心、嘔吐、疲勞、發熱和腹瀉;嚴重者有感染、出血和胃腸功能紊亂症狀;更為嚴重的神經細胞、消化道細胞、人體免疫系統受到重大損傷。不過,核輻射對人最大的威脅是導致白血病、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以及其它癌症。這是由於,輻射阻滯了細胞的新陳代謝,使得細胞大量生長而導致癌症。

一直以來,國內並沒有非常有效的白血病治療方法,傳統方法無法解決腫瘤的復發、轉移擴散問題,術後且容易復發,讓無數患者承受著巨大的痛苦。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中被輻射的牆壁

核輻射對人體的損傷

國外發生的核輻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現為疲勞、頭昏、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髮、白血病、嘔吐、腹瀉等。有時還會增加癌症、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一般來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也越大。

4000毫西弗/次輻射可致死 “當量劑量”是反映各種射線或粒子被吸收後引起的生物效應強弱的輻射量。其國際標準單位是“西弗”,定義是每千克人體組織吸收1焦耳為1西弗。西弗是個非常大的單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對日常工作中不接觸輻射性工作的人來說,每年正常的天然輻射(主要是因為空氣中的氡輻射)為1000~2000微西弗。一次小於100微西弗的輻射,對人體無影響。與放射相關的工人,一年最高輻射量為50000微西弗。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會致死。

可以怎麼樣防止,應該注意什麼? 據研究表明,核輻射對人體的危害與其導致機體過氧化有關。所以防範核輻射,除了避免與核輻射的“親密接觸”外,營養干預對抗輻射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核基地、核武庫、核潛艇、核爆炸等地,人們通過飲食的方法可以抵禦或減少核輻射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已被現代醫學研究所證實。

1、急性核輻射性損傷

照射劑量超過1Gy(單位:戈)時可引起急性放射病或局部急性損傷;在劑量低於1Gy時,少數人可出現頭暈、乏力、食欲下降等輕微症狀;劑量在1-10Gy時,出現以造血系統損傷為主;劑量在10-50Gy時,出現以消化道為主症狀,若不經治療,在兩周內100%死亡;50Gy以上出現腦損傷為主症狀,可在2天死亡。急性損傷多見於核輻射事故。

急性初期症狀:

噁心嘔吐發熱腹瀉 短時間內大劑量電離輻射引起的放射性損傷,稱急性放射病。較長時間超過允許劑量的輻射損傷,稱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見於接受過量射線的工作人員、公眾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難者,主要引發造血功能障礙、內臟出血、組織壞死、感染及惡性變等。

其中,核輻射導致的全身外照射損傷主要出現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現為噁心、嘔吐、疲勞、發熱和腹瀉。“假愈期”患者持續時間長短不同,症狀有所緩解。嚴重的發展到了極期則有感染、出血和胃腸症狀。

經恰當治療後上述症狀逐漸緩解。 而局部照射損傷是隨受照劑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現紅斑、水腫、幹性脫皮和濕性脫皮、起水泡、疼痛、壞死、壞疽或脫髮等症狀。局部皮膚損傷通常持續幾周到幾個月,嚴重者常規方法難以治癒。不過,外照射多見於核電站工作人員。 體內污染引起的內照射一般沒有明顯的早期症狀,除非攝入量很高,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2、慢性核輻射損傷

全身長期超劑量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病。局部大劑量照射,可產生局部慢性損傷,如慢性皮膚損傷、造血障礙、白內障等。慢性損傷常見於核輻射工作的職業人群。

3、胚胎與胎兒的損傷

胚胎和胎兒對輻射比較敏感,在胚胎植入前接觸輻射可使死胎率升高;在器官形成期接觸,可使胎兒畸形率升高,新生兒死亡率也相應升高。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胎兒期受照射的兒童中,白血病和某些癌症的發生率較對照組為高。

相關閱讀:孕婦能玩手機和電腦嗎?孕婦該如何防輻射

4、遠期效應

在中等或大劑量範圍內,核輻射致癌已為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所證實。在受到急慢性照射的人群中,白細胞嚴重下降,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和骨癌等各種癌症的發生率隨照射劑量增加而增高。

核能外泄:

內外照射可傷人 核能外泄又稱為核熔毀,主要發生在核電站,核能外泄所發出的核輻射雖遠比核子武器威力與範圍小,但是劑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也能造成生物傷亡。 核洩漏發生後,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人體內,引起內輻射,而γ(伽馬)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 福島核電站洩漏後,周邊測得的輻射量昨天已降至100微西弗/小時以下,不到致死或者嚴重致病的當量劑量。

相關閱讀:空調有輻射嗎?身邊輻射源大排行

時至今日,那裡的放射性水準依然很高。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有些工人以為是美國人炮擊,有人認為發生了地震。切爾諾貝利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更是近代歷史中代價最“昂貴”的災難事件。切爾諾貝利城因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被廢棄。

許多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受害者都被送到了普裡皮亞特城醫院中,時至今日,那裡的放射性水準依然很高。

受到輻射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有些人稱就好像受到針紮在臉上的感覺。有些人說嘴裡好象有奇怪的金屬味道,而且對於活下來的人來說,這種味道永遠也不會消失。還有人覺得那種可怕無法用言語形容。 美國衛星拍攝的照片顯示,爆炸的核電站看起來就像地球表面出現的一道槍傷。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人類撤離,這裡便成了動物們的天堂,甚至許多瀕危動物也在這裡安家。在黃色和紅色輻射警告牌旁邊的田野中,你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諸多數百年歷史的村莊被完全廢棄,重新回歸大自然懷抱。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當天,工人們瘋狂地四處奔跑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中的這道走廊已經空閒了29年

核輻射究竟對人體有哪些危害呢?

輻射是放射性物質以波或者微粒的形式發射出來的能量。影響人類的核輻射主要有三種,即α、β、γ射線。α射線只有進入人體才會造成傷害;β射線照射皮膚後會有明顯燒傷。這兩種射線影響距離比較近,只要輻射源不進入體內,影響就不會太大。γ射線與X射線類似,穿透性強,危害距離遠,可直接穿透人體,但危害比其它兩種射線要小。

急性放射病可引發噁心、嘔吐、疲勞、發熱和腹瀉;嚴重者有感染、出血和胃腸功能紊亂症狀;更為嚴重的神經細胞、消化道細胞、人體免疫系統受到重大損傷。不過,核輻射對人最大的威脅是導致白血病、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以及其它癌症。這是由於,輻射阻滯了細胞的新陳代謝,使得細胞大量生長而導致癌症。

一直以來,國內並沒有非常有效的白血病治療方法,傳統方法無法解決腫瘤的復發、轉移擴散問題,術後且容易復發,讓無數患者承受著巨大的痛苦。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中被輻射的牆壁

核輻射對人體的損傷

國外發生的核輻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現為疲勞、頭昏、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髮、白血病、嘔吐、腹瀉等。有時還會增加癌症、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一般來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也越大。

4000毫西弗/次輻射可致死 “當量劑量”是反映各種射線或粒子被吸收後引起的生物效應強弱的輻射量。其國際標準單位是“西弗”,定義是每千克人體組織吸收1焦耳為1西弗。西弗是個非常大的單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對日常工作中不接觸輻射性工作的人來說,每年正常的天然輻射(主要是因為空氣中的氡輻射)為1000~2000微西弗。一次小於100微西弗的輻射,對人體無影響。與放射相關的工人,一年最高輻射量為50000微西弗。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會致死。

可以怎麼樣防止,應該注意什麼? 據研究表明,核輻射對人體的危害與其導致機體過氧化有關。所以防範核輻射,除了避免與核輻射的“親密接觸”外,營養干預對抗輻射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核基地、核武庫、核潛艇、核爆炸等地,人們通過飲食的方法可以抵禦或減少核輻射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已被現代醫學研究所證實。

1、急性核輻射性損傷

照射劑量超過1Gy(單位:戈)時可引起急性放射病或局部急性損傷;在劑量低於1Gy時,少數人可出現頭暈、乏力、食欲下降等輕微症狀;劑量在1-10Gy時,出現以造血系統損傷為主;劑量在10-50Gy時,出現以消化道為主症狀,若不經治療,在兩周內100%死亡;50Gy以上出現腦損傷為主症狀,可在2天死亡。急性損傷多見於核輻射事故。

急性初期症狀:

噁心嘔吐發熱腹瀉 短時間內大劑量電離輻射引起的放射性損傷,稱急性放射病。較長時間超過允許劑量的輻射損傷,稱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見於接受過量射線的工作人員、公眾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難者,主要引發造血功能障礙、內臟出血、組織壞死、感染及惡性變等。

其中,核輻射導致的全身外照射損傷主要出現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現為噁心、嘔吐、疲勞、發熱和腹瀉。“假愈期”患者持續時間長短不同,症狀有所緩解。嚴重的發展到了極期則有感染、出血和胃腸症狀。

經恰當治療後上述症狀逐漸緩解。 而局部照射損傷是隨受照劑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現紅斑、水腫、幹性脫皮和濕性脫皮、起水泡、疼痛、壞死、壞疽或脫髮等症狀。局部皮膚損傷通常持續幾周到幾個月,嚴重者常規方法難以治癒。不過,外照射多見於核電站工作人員。 體內污染引起的內照射一般沒有明顯的早期症狀,除非攝入量很高,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2、慢性核輻射損傷

全身長期超劑量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病。局部大劑量照射,可產生局部慢性損傷,如慢性皮膚損傷、造血障礙、白內障等。慢性損傷常見於核輻射工作的職業人群。

3、胚胎與胎兒的損傷

胚胎和胎兒對輻射比較敏感,在胚胎植入前接觸輻射可使死胎率升高;在器官形成期接觸,可使胎兒畸形率升高,新生兒死亡率也相應升高。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胎兒期受照射的兒童中,白血病和某些癌症的發生率較對照組為高。

相關閱讀:孕婦能玩手機和電腦嗎?孕婦該如何防輻射

4、遠期效應

在中等或大劑量範圍內,核輻射致癌已為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所證實。在受到急慢性照射的人群中,白細胞嚴重下降,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和骨癌等各種癌症的發生率隨照射劑量增加而增高。

核能外泄:

內外照射可傷人 核能外泄又稱為核熔毀,主要發生在核電站,核能外泄所發出的核輻射雖遠比核子武器威力與範圍小,但是劑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也能造成生物傷亡。 核洩漏發生後,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人體內,引起內輻射,而γ(伽馬)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 福島核電站洩漏後,周邊測得的輻射量昨天已降至100微西弗/小時以下,不到致死或者嚴重致病的當量劑量。

相關閱讀:空調有輻射嗎?身邊輻射源大排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