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分床睡的孩子pk合床睡的孩子,誰更優秀?

違反“常識”的事實

之前, 在代表著“世界先進文化”的美國城市家庭中, 儘早訓練孩子獨自睡覺, 已經成了有文化的人都該懂的“常識”。

然而任何時代中, 總有一些刨根問底的“好事者”。 他們做了大量研究, 結果驚訝地發現:在生理發育方面, 與父母合睡的孩子比從小獨睡的孩子更加穩定, 例如:體溫更穩定, 心率更穩定, 較少發生呼吸間停等。 心理方面的長期跟蹤結果, 更令人驚訝:從小與父母合睡的孩子更開心、更自信, 焦慮程度更低, 行為問題更少, 更容易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總體上也更加獨立。

也就是說,

Advertisiment
無論在生理還是在心理方面, 與父母合睡的孩子, 似乎都比獨睡的孩子發展得更健康。

合睡與獨睡, 差別在哪兒

有研究者先對動物研究, 發現:與母親合睡的幼年動物, 體內具有更高水準的有益於大腦和心臟發育的生長激素及生化酶。

後來, 又有研究者發現, 與母親合睡的孩子, 體內的皮質醇水準較低, 而自己獨睡的孩子皮質醇水準較高。

皮質醇是種壓力荷爾蒙, 人在緊急壓力時分泌。 它能讓人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加快、肌肉緊繃, 甚至有人會緊張得胃疼, 因為它還能減弱甚至暫停消化、免疫等功能。 如果孩子長期處於這種情緒狀態下, 那還得了?水準較高、持續時間較長的皮質醇, 對兒童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等的早期發育,

Advertisiment
影響都是巨大的。

與父母合睡的孩子, 如果害怕可以得到及時安慰, 很快平靜下來。 而對於獨睡的孩子, “黑暗”已經夠可怕了, “孤單”又雪上加霜, 皮質醇居高不下。

年幼的孩子還沒有平息在黑暗中害怕的能量

孩子在出生時, 大腦處於“半成熟”狀態, 自控機制才剛剛開始發育。 因此, 年幼的孩子在黑暗中會本能地害怕, 但他自己還無法讓情緒平靜下來。 而自控機制能否健康發育, 依賴的不是孩子自己, 而是外界環境, 尤其是身邊的大人。

持續的高水準皮質醇, 會損失神經系統:一方面, 會抑制甚至損傷自控機制的發育;另一方面, 還會使衝動機制變得越來越活躍。 幼年時期的多動、注意力不集中, 以及成年後的焦慮、抑鬱或易怒等,

Advertisiment
都與這有關。

當孩子感到緊張和壓力時, 成人必須充當外部調節器, 及時並有效地幫孩子緩解壓力。 孩子的自控機制能否健康發育, 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成人的調控能力。

壓力, 會在暗中對孩子造成長期影響。 “合睡”或“獨睡”的方式, 並不是問題的關鍵, 重要的是成人能否幫孩子及時緩解“夜間的壓力”, 讓孩子重新進入放鬆的睡眠狀態。 不要認為孩子沒有哭, 就等於放鬆。 事實恰恰相反, 與哭鬧的孩子相比, “害怕但不哭”的獨睡孩子, 體內的皮質醇水準更高。

當然, 養孩子的過程中, 我們對每件事情的看法和處理, 都反映著自己的生活狀態, 並滲透著個人價值觀。 比如, 我們其實很清楚, 孩子遲早都能自己睡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