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出生後,孩子最需要媽媽做的兩件事

嬰兒剛剛出生後, 則是外界帶給他們的新鮮感, 同時最希望得到的則是媽媽給予的安全感,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感覺器官的刺激, 其中皮膚的感覺最重要。 如果不明白這一點, 媽媽帶起孩子來就會很困難。 皮膚是人類最初的資訊傳遞媒介。 皮膚感覺被稱為所有感覺的“母親”, 它自胎兒期起就很發達。 據說動物的皮膚感覺最早也始於胎兒期。 動物之所以會“吧嗒吧嗒”地蹂剛出生的寶寶, 就是因為剛出生的動物為了生存下來, 需要被蹂舐。 適當地刺激皮膚, 是使身體器官變得足夠發達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Advertisiment

對於新生嬰兒來說也一樣。 由皮膚來培養心靈――我想讓所有的母親都知道這一點。 嬰兒一出生, 就請媽媽馬上抱起他, 讓他含著乳☆禁☆頭。 嬰兒只要開始吮吸母親的乳☆禁☆頭, 就會給母親的皮膚以刺激, 這種刺激會變成神經衝動, 通過神經系統傳遞到大腦中的下垂體。 下垂體於是就會分泌出催乳激素等“愛的激素”, 使嬰兒感受到無窮愛意’, 母乳也會變得更為充足。

相反, 如果不能馬上抱著剛出生的嬰兒, 母親就不能充分培養出覺得“孩子真可愛”的感情。 於是, 母親抱孩子的時間就會變得越來越少, 由此給予嬰兒的愛☆禁☆撫也會減少。 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的性格就會有缺陷。

所以, 嬰兒出生後, 最重要的事就是緊緊抱著他。

Advertisiment
這時還必須記住的是, 母親應該充滿愛意地對孩子講話。

不久, 母親就會發現, 常跟孩子說說話, 孩子就非常好帶。 因為這不僅是一種可以培養出母子之間的愛和一體感的方法, 還是開啟嬰兒大腦的第一步。 如果嬰兒在出生後的短時間內沒有聽到很多詞彙, 那麼他理解語言的細胞就不能迅速地在大腦內生長。

科學家也說, 如果語言刺激過少, 理解語言的細胞就會因無法發揮作用而死亡。 些在遠離人群的深山裡長大的孩子, 雖然剛出生時也擁有正常的理解語言的細胞, 但由於出生後一直處在沒有語言的環境中, 長大後就失去了使用語言回路的能力。

雖然胎兒不理解語言, 但他們能夠正確領會語言所傳達的意思。

Advertisiment
母親一邊撫摸一邊說著話, 孩子就能準確感受到這話究競是含有肯定的意思, 還是否定的意思。 美國的傑・阿連瓦爾多博士把這種母子間的關係命名為“母子間的心靈感應”。 如果母親一邊撫摸, 一邊對孩子說話, 孩子就會通過心靈感應接收到母親的愛。 母子間就能產生愛, 形成一體感, 右腦也會開始發揮作用。

母親的愛☆禁☆撫和對話, 是一種超越了詞彙的“語言”, 能夠培養母子間的愛和一體感與信賴感, 讓母子心靈扣通, 以前, 人們一直認為, 剛出生的嬰兒不懂語言, 尚未擁有智慧和感情, 所以這個時候還不是教育的時機。 然而事實卻是, 孩子從胎兒時期起就在用心靈感應接收母親發出的資訊。

母子間心靈感應關係建立的前提在於母親的內心深處要保持平靜與安詳。

Advertisiment
這樣孩子才可以打開心扉, 努力接收來自母親的資訊。 如果母親內心深處對孩子的成長感到不安和焦慮, 或者持有懷疑、否定的感情, 孩子就會關閉心扉, 不去接收母親的資訊。 於是, 不論母親想要傳達什麼, 孩子也不會聽。

這不僅限於母子, 父子之間也是一樣。 如果自胎兒時期起, 父親就經常對胎兒說話, 那麼孩子就會喜歡父親。 從胎兒時期起就在父母的美好願望中長大的孩子, 心理上能感到滿足, 能成長為一個對其他人也很溫和的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