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具有同情心的孩子人緣好

同情心VS同理心

擁有同情心的孩子, 懂得體諒他人, 而具有同理心的孩子, 能將他人的感覺內化為自身的感受, 這樣的好美德, 對於孩子的人際關係與挫折忍受度, 都有所助益。 透過一些小撇步, 從小開始養成孩子的同情心與同理心絕非難事!

同情心與同理心在字面上僅一字之差, 但是意義與程度卻不相同。 擁有同情心並不等於就會有同理心, 但是有同理心的人, 一定擁有同情心。 同情心可以解釋為“在情感上與他人有共鳴”, 而同理心的範圍更深一層, 除了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以外, 在認知上,

Advertisiment
更能融入別人的角色, 感受對方當下的心情, 層次更高。 不論是同情心或同理心, 都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 必須透過後天的引導, 來認識自己與他人。

同情心是與生俱來的?

有些說法認為, 剛出生的小嬰兒, 就開始擁有同情心了。 一群新生兒在育嬰室裡, 只要有一個寶寶哭, 其他小寶寶也會跟著哭, 紐約大學心理系教授霍夫曼, 將此行為稱之為“同理心喚起”, 認為此反射性哭泣的能力是天生的。 會有這樣的現象, 是因為1歲以前的小小孩, 認為自己本身與外在環境是一體的, 當他感覺到別人在哭, 就會跟著一起哭。 這樣的情況要到l歲之後, 認知發展趨於成熟時, 寶寶才能區別出來, 自己與外在個體、環境並沒有關係。

嬰兒室的寶寶聽到有其他同伴哭時,

Advertisiment
會跟著哭, 不見得是同情心所致, 而是受到環境氣氛的影響。 社會行為發展中, 0到4歲幼兒處於自我中心期, 尚未發展出同情心與同理心, 爸爸媽咪可以藉由提供適當的機會、方法及學習經驗, 幫助幼兒發展同情心與同理心。

幼兒同情心、同理心的發展

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出現, 與孩子的能力發展有關。 l歲以後的寶寶, 可以開始區分出自己和其他個體, 知道別人難過, 與自己無關, 不需要跟著表現出難過的樣子。 2歲左右的幼兒, 認知發展更趨成熟, 可以和他玩角色扮演, 或是想像遊戲、象徵性☆禁☆遊☆禁☆戲, 孩子感受能力越來越好, 能從角色扮演中, 去瞭解其他個體, 並站在別人的立場與位置上去為對方著想。

Advertisiment

同理心需要有足夠的認知發展與後天環境的引導, 才能慢慢表現出來, 所以大概要到2歲以後才會慢慢出現。 當然, 如果孩子的認知發展不夠, 就沒有能力去瞭解與體會他人, 同理心也就難以產生。

因個別差異不同, 有些孩子受到較多的外在刺激, 同理心可能會較早出現, 而接觸經驗少的孩子, 甚至可能4歲多才會發展出來, 視刺激與經驗的多寡而論。

女生比男生有同情心?

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有悲天憫人的精神?這樣的說法, 是長久以來的刻板印象, 實際研究顯示, 男女具有同情心、同理心的差異並不大。 會產生這樣的刻板觀念, 可能與社會文化本身所賦予男女教養方式的不同有關。 多數男生被教育為必須堅強、不可輕易流淚,

Advertisiment
否則就像娘娘腔;而一般人和小女生講話時, 語調部會變得柔和, 當她哭泣時, 會想去安慰她、理解她的情緒, 因此在文化上就已對性別角色加以限制, 造成此既定印象。

同情心與同理心的表現

同情心較局限於情感方面, 但如果沒有進入認知與分析, 便無法理解他人真正的想法與需求, 反而可能會幫倒忙。 舉例來說, 孩子看到電視裡的主角哭, 會受到感動, 但並不瞭解主角悲傷的原因, 或者, 他知道要愛護小動物, 卻不能說出為什麼我們要保護小動物, 這就表示孩子雖有同情心, 但還未衍生到擁有同理心的層次。

同情心是同理心的基礎, 同理心牽涉到很多思考過程, 具有同理心的孩子, 除了能力足夠外, 還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事情。

Advertisiment
家長想瞭解孩子的行為表現是具有同理心, 還是只是單純的同情, 可藉由探討孩子的行為動機、想法, 協助引導, 以強化他的同理心。 如果孩子主動上前扶老先生、老婆婆過馬路, 家長詢問其原因, 孩子會說:“因為他行動不方便, 走路比較慢。 ”而不只是單純覺得, 這行為是對的, 就代表孩子已經擁有體貼他人的同理心了。

擁有好美德人際關係大躍進

具有同理心的小孩, 能敏感察覺到他人的情緒, 自省能力也比較好, 不僅受歡迎、善解人意, 對團體紀律的服從性相對較高, 願意配合及給予。 此外, 擁有同理心, 對孩子未來道德觀與價值觀的發展, 都有所助益。

在團體中, 懂得去體諒、包容他人的小孩, 社會化的過程較為順遂,他們具有同情心與同理心,因而在獲得幫助的同時,願意回饋別人,在這良好的互動之下,也較受同伴歡迎,人際關係無障礙。舉例來說,團體遊戲中,有同伴在奔跑的過程中不慎跌倒了,擁有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孩子,能把同伴疼痛的感覺轉換到自己身上,覺得他很可憐,並主動伸出雙手給予援助,這樣的行為,會讓人感到溫暖,大家也很樂意和這個孩子做朋友,人際關係相對比較好。

此外,具有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孩子,不僅人緣好,也能以正向的態度去面對周邊事物,碰到問題時,能坦然應對、不輕易逃避,挫折忍受度也比較高。

視孩子的特質予以適當引導

每個小孩的特質不同,有的小朋友緊張退縮,有些則活潑好動,爸爸媽咪要瞭解家中小寶貝的個性,再予以適當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較為退縮,家長應給他自由自在的環境,多引導他嘗試;而活潑的孩子,家長就要建立清楚且有結構的規則,以堅定的態度告知他,什麼可以做,但什麼是不被允許的。不論孩子的特質是屬於退縮或好動,家長都要拿捏好技巧,過度放縱或局限對孩子都沒有幫助。

家長應依孩子的年齡與能力,來選擇引導的方式。當孩子能力不足時,就難以達到爸爸媽咪的要求,容易產生不想繼續做的念頭,甚至直接放棄,當孩子已有這樣的表現時,家長就不宜再勉強他,也不可用命令或斥責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家長的身教很重要,如果是采威嚴或是打罵的管教方式,孩子容易有樣學樣,同情心與同理心更難產生。

5大技巧 培養寶貝愛人的心

Point1重視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當孩子與他人發生衝突時,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的解決方式。當孩子與他人產生爭執時,孩子忍不住推了他人一把,這時家長就要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會讓小朋友感到害怕喔!這樣他以後都不敢和你做朋友了,如果你被推,會不會覺得痛?那我們去和小朋友說對不起好不好?”運用此方式,讓孩子瞭解這樣的行為為什麼是不對的。

家長不要以為還沒有語言能力的小小孩,就無法理解大人的話語,孩子雖然聽不懂,但他的感受是具體的。爸爸媽咪可從生活中做機會教育,引導孩子感受他人的情緒。家長不妨讓孩子養小動物,或是請他照顧玩具,在照顧的過程中,孩子就有機會體認另一個個體的感受。

Point2說故事給孩子聽

利用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境,讓孩子瞭解每個人可能會碰到的困難是什麼,並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問問孩子還有什麼更好的解決方式。不只透過故事,爸爸媽咪也可以從電視裡面的角色來引導孩子。引導過程最好是以問答方式進行,多讓孩子發表看法,大人不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意見,當孩子講了不被社會接受或是錯誤的話,父母可以藉由溝通的方式導正。培養孩子同情心與同理心的過程,應采開放的引導方式,而非灌輸自己的想法給孩子。

Point3從遊戲中學習

許多遊戲都能培養孩子的同情心與同理心,家長可以和他玩扮家家酒的遊戲,或是角色互換的遊戲。媽咪不妨請孩子扮演自己的角色,然後自己扮演小孩,這時媽咪可模仿孩子平常亂丟玩具、吵著買新衣服、故意耍賴的行為,讓他體會到媽咪平日的辛苦,進而懂得愛媽咪,不製造大人的麻煩。

Point4良好的家庭氣氛

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並給予孩子適當的空間與學習的機會,能讓孩子感到溫暖。現代父母對孩子要求很高,常把孩子的學習行程規劃滿檔,甚至要求他交出亮麗的成績單,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孩子都自顧不暇了,更別說要他去理解別人的想法與感受。建議家長,給孩子多一點喘息的空間,別讓他養成自掃門前雪的自私態度。

Point5讓孩子與同伴互動

進入團體環境與同伴相處,是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和平共處最快的方式。一群孩子玩在一起,不需要去特別教他,藉由實際的互動過程,幼兒就能發展出一套與別人相處的模式,當他的行為受到討厭或排擠時,便會主動修正自己的態度,利於孩子繼續在團體中生存。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多與其他小朋友互動,讓他有機會瞭解到不同人的想法,進而發展出同情心與同理心。

社會化的過程較為順遂,他們具有同情心與同理心,因而在獲得幫助的同時,願意回饋別人,在這良好的互動之下,也較受同伴歡迎,人際關係無障礙。舉例來說,團體遊戲中,有同伴在奔跑的過程中不慎跌倒了,擁有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孩子,能把同伴疼痛的感覺轉換到自己身上,覺得他很可憐,並主動伸出雙手給予援助,這樣的行為,會讓人感到溫暖,大家也很樂意和這個孩子做朋友,人際關係相對比較好。

此外,具有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孩子,不僅人緣好,也能以正向的態度去面對周邊事物,碰到問題時,能坦然應對、不輕易逃避,挫折忍受度也比較高。

視孩子的特質予以適當引導

每個小孩的特質不同,有的小朋友緊張退縮,有些則活潑好動,爸爸媽咪要瞭解家中小寶貝的個性,再予以適當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較為退縮,家長應給他自由自在的環境,多引導他嘗試;而活潑的孩子,家長就要建立清楚且有結構的規則,以堅定的態度告知他,什麼可以做,但什麼是不被允許的。不論孩子的特質是屬於退縮或好動,家長都要拿捏好技巧,過度放縱或局限對孩子都沒有幫助。

家長應依孩子的年齡與能力,來選擇引導的方式。當孩子能力不足時,就難以達到爸爸媽咪的要求,容易產生不想繼續做的念頭,甚至直接放棄,當孩子已有這樣的表現時,家長就不宜再勉強他,也不可用命令或斥責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家長的身教很重要,如果是采威嚴或是打罵的管教方式,孩子容易有樣學樣,同情心與同理心更難產生。

5大技巧 培養寶貝愛人的心

Point1重視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當孩子與他人發生衝突時,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的解決方式。當孩子與他人產生爭執時,孩子忍不住推了他人一把,這時家長就要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會讓小朋友感到害怕喔!這樣他以後都不敢和你做朋友了,如果你被推,會不會覺得痛?那我們去和小朋友說對不起好不好?”運用此方式,讓孩子瞭解這樣的行為為什麼是不對的。

家長不要以為還沒有語言能力的小小孩,就無法理解大人的話語,孩子雖然聽不懂,但他的感受是具體的。爸爸媽咪可從生活中做機會教育,引導孩子感受他人的情緒。家長不妨讓孩子養小動物,或是請他照顧玩具,在照顧的過程中,孩子就有機會體認另一個個體的感受。

Point2說故事給孩子聽

利用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境,讓孩子瞭解每個人可能會碰到的困難是什麼,並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問問孩子還有什麼更好的解決方式。不只透過故事,爸爸媽咪也可以從電視裡面的角色來引導孩子。引導過程最好是以問答方式進行,多讓孩子發表看法,大人不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意見,當孩子講了不被社會接受或是錯誤的話,父母可以藉由溝通的方式導正。培養孩子同情心與同理心的過程,應采開放的引導方式,而非灌輸自己的想法給孩子。

Point3從遊戲中學習

許多遊戲都能培養孩子的同情心與同理心,家長可以和他玩扮家家酒的遊戲,或是角色互換的遊戲。媽咪不妨請孩子扮演自己的角色,然後自己扮演小孩,這時媽咪可模仿孩子平常亂丟玩具、吵著買新衣服、故意耍賴的行為,讓他體會到媽咪平日的辛苦,進而懂得愛媽咪,不製造大人的麻煩。

Point4良好的家庭氣氛

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並給予孩子適當的空間與學習的機會,能讓孩子感到溫暖。現代父母對孩子要求很高,常把孩子的學習行程規劃滿檔,甚至要求他交出亮麗的成績單,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孩子都自顧不暇了,更別說要他去理解別人的想法與感受。建議家長,給孩子多一點喘息的空間,別讓他養成自掃門前雪的自私態度。

Point5讓孩子與同伴互動

進入團體環境與同伴相處,是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和平共處最快的方式。一群孩子玩在一起,不需要去特別教他,藉由實際的互動過程,幼兒就能發展出一套與別人相處的模式,當他的行為受到討厭或排擠時,便會主動修正自己的態度,利於孩子繼續在團體中生存。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多與其他小朋友互動,讓他有機會瞭解到不同人的想法,進而發展出同情心與同理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