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兩至三歲是語言發育關鍵期

語言是智慧的外殼。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 當寶寶咿呀學語時, 父母喜出望外, 興奮得天天逗著孩子玩, 一有空兒就教孩子說話。 等寶寶到了兩三歲時, 他們卻認為孩子已經會說話, 不願再拿出時間多和孩子交流, 任孩子自由發展, 結果錯過了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幾年後, 當寶寶在同齡孩子中出現明顯差異, 他們才警覺, 但為時已晚。

培養語言的關鍵期

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 2~4歲是幼兒學習語言、培養語言能力的關鍵期, 錯過了這個關鍵期, 就會在其心理上造成某種缺陷, 甚至終身無法挽回。

Advertisiment
我們都聽說過“狼孩”的故事, 當已經長大的“狼孩”回到人間, 儘管人們為他的康復花了很大功夫, 也無法徹底恢復他的語言和人性。 所以, 抓住和把握幼兒學習語言的關鍵期相當重要。

語言與思維關係密切。 通俗地說, 語言現象類似於電腦, 是一個完整的資訊輸入、處理和輸出的過程。 當人“聽”的時候, 語言是以聲音的形式進入你的聽覺器官(耳朵), 即輸入的第一信號。 只有當第一信號經過消化處理, 變為第二信號刺激大腦的聽覺語言中樞, 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語言。 之後, 我們才能在大腦思維的基礎上, 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通過發音器官(喉嚨和嘴)“說”出來。 這一整套的程式說明:語言和思維是相互依存, 處在一個不斷運行調整的過程中,

Advertisiment
就像電腦要獲得資料需要不停地運算。

生活中, 兩三歲的寶寶經常一邊玩一邊自言自語, 這正是他的“電腦”處在運算的過程中——通過模仿語音進行思維, 學習表達語言的具體表現。 有了這段自言自語的學習過程, 幼兒慢慢消化吸收“鸚鵡學舌”來的語言, 大腦的思維真正把語音的外殼與語義結合起來, 他的語言能力就會發生質的飛躍。

近年來, 早期教育的研究表明: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家庭環境。 父母及家庭成員的語言水準、文化修養、文明習慣及家庭藏書情況等, 都會對幼兒的語言能力產生巨大影響。 父母文化修養較高, 說話語言幽默、詞彙豐富, 孩子講起話來必然頭頭是道,

Advertisiment
舉止文明、語言優美。 要知道父母就是孩子模仿的典型。 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和幼兒說話聲音要溫和親切, 語速要慢, 口齒清楚, 同時要發音準確, 用詞規範, 語句精練, 特別注意講究說話的藝術。 這樣才能為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媽媽們的困惑

吳媽媽的女兒妞妞3歲了, 能說會道, 和幼稚園的小朋友相處得也不錯, 就是特別情緒化, 高興的時候教她什麼, 一學就會;不高興的時候, 她什麼都不學。 妞妞最喜歡聽媽媽給讀她《洋蔥頭歷險記》, 這本表哥傳下來舊小人書早都沒了封面, 妞妞還愛不釋手, 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拿著它, 非要媽媽讀一遍才入睡。 給她買的新書, 她全放在一邊不看也不看。

Advertisiment
吳女士為這事頭疼得要命, 一本小破書讀起來沒完沒了, 想讓她看點別的書, 多學點知識怎麼就那麼難。

專家提醒:妞妞這樣的情況其實很常見。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很多都喜歡反反復複地玩一件玩具、聽一個故事、或做同一件事情。 一方面這是他的興趣所在, 另一方面他反復這樣做就像見到老朋友, 能從中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勝任感。 因此, 家長要理解孩子, 尊重孩子的興趣, 給他一定的選擇權利, 不要強行干擾他。 時間長了, 經過你的適當引導, 他的興趣自然會發生轉移, 又會迷上新的事物。

張媽媽的困惑是2歲多的兒子冬冬, 最近說話突然結巴起來。 有時一句很簡單的話, 他結結巴巴半天說不出來。

Advertisiment
比如, 他想玩球, 手指著書架上的球說:“我要玩……玩……球。 ”憋了好半天才把那個要命的“球”字講出來。 張媽媽在一旁特別著急, 擔心冬冬這結巴要是改不過來可怎麼辦?

專家提醒:遇到冬冬這種情況, 先找找周圍環境中有沒有這樣的人。 如果有, 儘量不讓孩子與這樣的人接觸, 防止他出於好奇而去模仿口吃的人說話。 如果周圍沒有這樣的人, 那你在孩子結巴的時, 不要厲聲責備, 也不要急於糾正, 因為你一著急反而造成他的緊張情緒, 對他的結巴起了強化作用。 這時你最好對他的結巴裝作不在意, 自己照常按正常的方式去說話。 許多時候寶寶說話出現問題, 是因為他沒有找到那個詞的正確發音, 需要你耐心地等待。 當然,你也可以告訴他應該怎麼發音,口型什麼樣,舌頭放在什麼位置上。還可以用教唱歌、講故事、念歌謠等方式對他進行口語訓練,寶寶結巴的問題慢慢就會解決了。

董女士的兒子甯甯已經上了幼稚園中班,老師反映他從來不主動和小朋友交流。班上活動時,老師讓他回答問題,甯寧也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很快說出完整的語句,而是非常小聲一字一字地往外吐。回到家,左鄰右舍的孩子小嘴甜甜地說這說那,甯寧卻總是不理人。這讓董女士很煩惱,甯寧會不會是腦子有毛病?

專家提醒:如果像甯甯這樣的孩子在家裡和父母交流很正常,只是在外面如此,說明他的語言沒有問題,而是性格上的特點,不喜歡跟不熟悉的人說話。他在外面不願說,就不要強迫他,以免造成逆反心理。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以榜樣的力量去感染他,比方自己帶孩子外出,主動熱情地和鄰居甚至生人打招呼、聊天;多給他創造接觸生人的鍛煉機會,比如參加朋友聚會或請孩子的小朋友來家做客,讓他慢慢適應環境,自己主動去說。

當然,你也可以告訴他應該怎麼發音,口型什麼樣,舌頭放在什麼位置上。還可以用教唱歌、講故事、念歌謠等方式對他進行口語訓練,寶寶結巴的問題慢慢就會解決了。

董女士的兒子甯甯已經上了幼稚園中班,老師反映他從來不主動和小朋友交流。班上活動時,老師讓他回答問題,甯寧也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很快說出完整的語句,而是非常小聲一字一字地往外吐。回到家,左鄰右舍的孩子小嘴甜甜地說這說那,甯寧卻總是不理人。這讓董女士很煩惱,甯寧會不會是腦子有毛病?

專家提醒:如果像甯甯這樣的孩子在家裡和父母交流很正常,只是在外面如此,說明他的語言沒有問題,而是性格上的特點,不喜歡跟不熟悉的人說話。他在外面不願說,就不要強迫他,以免造成逆反心理。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以榜樣的力量去感染他,比方自己帶孩子外出,主動熱情地和鄰居甚至生人打招呼、聊天;多給他創造接觸生人的鍛煉機會,比如參加朋友聚會或請孩子的小朋友來家做客,讓他慢慢適應環境,自己主動去說。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