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家庭用藥需謹慎

人吃五穀雜糧, 焉有不病不理, 特別是免疫功能尚不健全的嬰幼兒, 時不時有個頭疼腦熱非常正常。 所以, 很多家長都會備一些家庭常用藥, 以備不時之需, 可是, 該備些什麼藥?該怎麼服用?該注意什麼呢?一起去瞭解下吧!

寶寶的常備家庭藥單

 

溫馨提示:由於對寶寶的病情判斷不準確, 盲目用藥, 掩蓋病情, 延誤治療等現象也屢屢發生。 因此, 父母在給寶寶自行用藥時需謹慎。

父母給寶寶用藥的常見誤區

誤區一:預防性用藥

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健康成長, 個別父母過於相信廣告宣傳和藥品價格優惠的誘導,

Advertisiment
盲目給寶寶服用藥物以作預防。

誤區二:擅自用抗生素

有的父母發現寶寶感冒發燒, 便盲目使用抗生素, 有可能會造成中毒、過敏、真菌滋長等後果, 也可能造成耐藥。 此外, 隨意使用抗生素後到醫院就診也往往使醫生無法採取最佳方法治療。

誤區三:亂用止瀉藥

寶寶腹瀉發病率較高, 治療應根據脫水、電解質紊亂程度適當給予液體療法、飲食療法及控制感染等措施。 但有些父母不加選擇地亂用止瀉藥, 用後腹瀉雖然減輕, 但因腸道的吸收而使毒素增加, 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狀。

誤區四:超劑量用藥

多數父母對藥學知識瞭解不多, 隨便讓寶寶超劑量用藥, 從而造成急性或蓄積性藥物中毒。 特別是當寶寶發燒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心急的父母如果過量使用退燒藥或者頻繁使用, 可能會適得其反。

誤區五:隨意改變藥物劑型

有的父母常把成人用的膠囊內容物倒出來喂寶寶, 或把針劑改為口服, 給患兒服用。 這樣隨意改變藥物原有的劑型, 減弱了藥物的作用, 增加了藥品的毒副作用, 有的甚至造成不良後果。

父母給寶寶用藥的四個原則

原則1 :不自行服用藥物

使用藥物最忌吃別人的, 或是自己以前剩下的。 即使是類似的症狀, 但只要不是專業醫師, 在判斷上也很容易出錯, 畢竟前後病因可能有很大不同, 況且藥物也可能出現過期、變質等種種問題, 實在不適合繼續使用。

除非出現特別緊急的情況, 比如寶寶高燒不退, 已經影響到神智清醒,

Advertisiment
否則在送到醫院診斷前也不要自行服用藥物, 以免影響醫師的診斷。 尤其是退燒藥, 只能讓寶寶暫時性退燒, 並不會讓病痊癒, 如果一直使用藥物反復退燒, 就很容易給寶寶的肝腎增加負擔, 建議不要經常使用, 還是由醫師先確認病因, 然後再對症用藥。

原則2:儘量不混合用藥

某些藥物與乳製品相結合後會導致藥效降低, 因此不建議把藥物加入牛奶中食用, 此外, 葡萄柚汁會讓藥物的劑量相對變高, 也建議避免並用。

原則3: 用法用量要精准

不論是藥品的使用時間、頻率, 還是次數、用量等, 都需要父母嚴密管控。 一旦超出劑量, 就容易引發中毒, 而劑量過少則不易達到療效。 就1歲以前的嬰幼兒來說, 最好以藥水為主,

Advertisiment
不但用量精確, 寶寶也更易於接受。

原則4: 使用方法經醫師確認

雖然大部分嬰幼兒用藥對腸胃的傷害都很小, 在飯前或飯後服用均可, 但具體的使用方法仍需經過醫師確認, 才能保證收到最好的療效, 同時將對寶寶身體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