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偶發室性早搏是什麼意思

1 偶發室性早搏是什麼意思

偶發室性早搏是室性早搏中的一種, 是指起源于竇房結以外的異位起搏點提前發出激動, 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 每分鐘不足6次的, 就是偶發室性早搏, 又叫功能性早搏, 良性早搏。 偶發室性早搏在臨床上十分常用見, 心肌病、缺血、缺氧、麻醉和手術均可使心肌受到機械、電、化學性刺激而發生室性早搏。 洋地黃、奎尼丁、三環類抗抑鬱劑中毒發生嚴重心律失常之前常先室性早搏出現。 電解質紊亂(低鉀、低鎂)、精神不安、過量煙、酒、咖啡亦能誘發室性早搏, 如果你症狀不明顯可不用藥處理,

Advertisiment
如果你症狀明顯, 可對症處理, 消除症狀即可。

2 偶發室性早搏的症狀

偶爾有心悸、胸悶, 脈象可見結代脈、促脈等。 少數患者自述脈搏時有“漏跳”, 胸部撞擊感、“心臟在翻滾”, 或“心臟好象跳到喉嚨裡一樣”。 有的患者感覺心臟有停跳、心悸或如電梯快速升降等。

3 室性早搏的原因

1、自主神經功能因素

此系室性期前收縮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當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時, 不論是迷走神經興奮, 還是交感神經興奮, 均可使心肌的快、慢纖維的興奮性失去均衡, 可使不應期和傳導速度發生改變, 引發折返性室性期前收縮。 兒茶酚胺分泌過多使心室自律細胞自律性增高, 導致室性期前收縮等。 過量的煙、酒、茶、咖啡等的攝入,

Advertisiment
精神過度緊張、過度疲勞、長期失眠、進食過飽、神經衰弱、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更年期等因素與室性期前收縮的發生有關。

應注意的是, 一些器質性心臟病早期的患者就合併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而導致室性期前收縮, 這給室性期前收縮的病因鑒別帶來了困難。 此時應加以分析, 而不能簡單地認為器質性心臟病患者發生的室性期前收縮均為器質性的。

2、左心室內假腱索與室性期前收縮

在有室性期前收縮而無器質性心臟病依據者, 經超聲心動圖檢測, 56%~75%患者檢出左心室內假腱索。 假腱索所致的室性期前收縮系良性期前收縮, 如發作不頻繁則不需治療。

3、器質性心臟病

室性期前收縮也多見於器質性因素, 例如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肺心病、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等;各種病因的心肌炎、心肌病,

Advertisiment
心力衰竭等, 無論是急性彌漫性心肌病變, 還是局灶性病變, 均可因缺血、缺氧、炎症損害等導致異位節律點興奮性增高或影響心肌纖維不應期或傳導速度, 引起室性期前收縮。

(1)心肌炎:室性期前收縮發生率為34.3%~81.3%, 而室上性期前收縮為8%~28.1%。

(2)擴張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高達83%~100%, 複雜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 Ⅲ級)發生率為58%~87%。 尤其是當EF

(3)急性心肌梗死:室性期前收縮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恢復期及晚期心律失常併發症中最常見。 尤以起病最初數小時發生率最高。 急性心肌梗死在監護期中室性期前收縮的檢出率為63.2%。 早年特別強調R-on-T型室性期前收縮是誘發快速性室性心動過速及心室顫動的“先兆”,

Advertisiment
據阜外醫院報導, 急性心肌梗死併發室性心動過速及心室顫動的患者, 能證實確由R-on-T型室性期前收縮促發的僅分別為11%和6%。 近年來認為, R-on-P型室性期前收縮在急性期出現也具有危險性。

(4)二尖瓣脫垂:有75%的患者可發生室性期前收縮, 經活動平板運動試驗後室性期前收縮發生率可達58%。

(5)高血壓左心室肥厚:在無心功能不全時, 室性期前收縮和短陣室性心動過速的發生率為2%~10%。 如有心功能不全, 發生率可明顯增高。

(6)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約為14%, 以室性期前收縮多見。

(7)心力衰竭:常合併各種心律失常, 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見, 多併發于左心衰竭者。

Advertisiment
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與嚴重心律失常有一定相關性。

4、電解質平衡失調

(1)低血鉀:易引起自律性增高, 可出現房性期前收縮、室性期前收縮、室性及室上性心動過速及房室傳導阻滯。

(2)低血鎂:低血鎂時易形成折返性心律失常, 也可誘發與觸發活動有關的心律失常。 低血鎂所引起的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見。

5、藥物

許多藥物及抗心律失常藥可致心律失常, 最常見的是洋地黃。 室性期前收縮在洋地黃中毒性心律失常中最多見, 亦最早出現, 發生率為50%~60%, 可呈頻發、二聯律、三聯律、多源性等。 心房顫動伴室性期前收縮二聯律、三聯律是洋地黃中毒的特徵性表現;雙向性室性期前收縮亦是洋地黃中毒的特徵。 多源性或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縮的出現,常提示為重度洋地黃中毒。

多源性或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縮的出現,常提示為重度洋地黃中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