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心理輔導課是按一定的心理學原理和技術設計的, 以學生為主體的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系列專題活動。 在中小學開設心理輔導課, 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課程體系, 是我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 心理輔導課課堂教學的技巧與學科知識課教學的一般技巧有許多相同之處, 但還有它的特殊技巧, 要求心理輔導教師靈活運用, 才能真正上好心理輔導課。

一、善於抓熱點問題, 是組織心理輔導活動必須具備的本領。

課前教師要深入學生, 熟悉學生的生活, 瞭解學生們最關心什麼,

Advertisiment
最喜歡什麼, 最討厭什麼, 最大的煩惱和困惑是什麼, 發現熱點, 就找到了活動的主題。 如中學生男女生之間的交往, 是青春期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 但許多學生難以把握交往的尺度, 陷入早戀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沛鴻學校的藍老師以“與青春同行——男女同學的交往”為主題的心理輔導課, 既肯定男女生交往的必要性, 又讓曾早戀的同學談早戀的體驗, 在小品表演中使學生學會男女生交往的規範。 由於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幫助他們解決了自己感到棘手的事, 活動十分活躍, 收效也好。

二、巧於安排活動形式, 是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積極性的重要技巧。

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 “只有刺激物具備了新異,

Advertisiment
變化的特點時, 才能成為學生注意的對象。 ”輔導活動的安排要多樣、新穎, 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 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如, 星湖小學曾老師的以“合作”為主題的心理輔導課“1+1=?”, 以一道簡單的算術題1+1=?, 將學生引入課題, 通過孩子們愛聽的寓言故事“河馬和猴”, 告訴學生不團結, 不協作有時1+1=0的道理。 接著讓全體學生親自做折筷子的實驗:一根、兩根、三根筷子學生能折斷, 但四根或更多(一把)筷子捆在一起, 沒有哪個同學能折斷, 學生親身體會到團結的力量。 再通過正面的故事, “眾球出瓶”、“貼圖比賽”的遊戲, 進一步讓學生領悟合作的重要, 初步瞭解心中有他人的道理。 一堂課, 動靜結合, 學生始終被老師設計的活動吸引著。
Advertisiment

活動的過程還要注意學生活動面要大, 不能只讓比較活躍的學生“獨領風騷”, 而冷落了那些靦腆、害羞的孩子, 常用評議學生的作業、能全體參與的小組遊戲等形式, 讓每個學生通過參與活動得到與他人交流和自我表現需要的滿足。

三、掌握融入學生中的技巧, 是上好心理輔導課的關鍵。

要使活動開展得好, 最大程度地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是至關重要的。 心理輔導的主要原則是師生平等, 協調對話, 只有真正做到融入學生中才能做到這點。 首先, 要打破“秧田式”的座位空間, 師生圍坐在一起。 我們知道, 空間位置與人間交往的頻度、程度乃至可能性, 有著極其微妙的關係。 在人際交往中, 最易熟識的是同你對面坐的人,

Advertisiment
而在你靠背後的那個人, 與你空間距離雖然近, 但卻不容易打上交道。 傳統的課堂上, 學生坐在電影院一樣, 望著前面一位的後腦勺的“秧田式”的座位, 使群體學習本該有的交往空間化為烏有。 心理輔導課可以讓學生圍坐在老師身邊, 改變教師“居高臨下”的地位, 創造一種有利於學生與教師直接對話的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 其次, 教師在活動中要充當好角色, 在心理輔導課中, 師生是大小朋友, 甚至是同夥的關係, 要淡化教師訓導者的形象, 教師作為普通一員加入各種活動, 誠懇地向學生談自己的生活經歷, 與學生分享感情體驗, 做到認識上的師生平等與行動上的師生平等的統一。

融入學生中的技巧還有許多,

Advertisiment
如:在角色扮演中教師參與其中並勇於當“反面”或“消極”的角色;教師的衣著不能過於新異, 過於時髦, 小學教師的衣著甚至儘量兒化等。 總之, 融入學生中就是要使學生認同, 學生才更易於接受教師的輔導。

四、行為訓練的技巧。

心理輔導課要不留痕跡地進行行為訓練, 需要講究方法。 1、啟發學生自己提出規範要求, 如:克服嫉妒的方法, 讓學生討論, 歸納出原則和多種方式, 教師予以肯定, 形成學生自己的制約機制。 2、通過多種行為表現形象, 讓學生從中選擇最優行為, 再讓學生作示範表演, 形成共識, 掌握行為規範。 3、設計情景, 組織實踐活動, 活動後評選最佳言行者, 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行為訓練, 在評選中提高層次。

五、輔導語言技巧。

輔導語言包括有聲語言、無聲語言和符號系統語言。

無聲語言是指表情語、體態語、手勢語、身姿語、實物語等。無聲語言的特點是具有指揮性和暗示性,教師可以通過無聲語言向學生表示贊成、反對、高興、支持、制止等態度,這種表示一般通過表情、手勢、姿態等暗輸給學生。心理輔導課教師上課的親切表情及通過眼神與學生交流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種交流讓學生感到教師是發自內心的,而且是他與教師兩人之間的交流。此外,走近學生,經常以手勢肯定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動作提示學生,點頭鼓勵學生完成發言,以欣賞的態度表示對學生的言行感興趣等等,這些無聲語言運用的技藝,都是心理輔導教師應當掌握的。

符號系統語言主要指板書、板畫。心理輔導的符號語言要具有形象性,如小學生情緒輔導“做個快樂的孩子”,為了說明情緒對人行為的影響,教師設計了這樣兩個富有動感的小人,形象地表示消極情緒會導致生活不愉快,學習退步,愉快情緒使我們生活愉快,學習進步,中間用帶箭頭的橫線連接,表示消極情緒經過一定的調節是可以改變的。這種符號系統語言給孩子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於對情緒作用的理解。如用文字表達,也要力求簡練,對所講內容直觀地再現。

輔導語言包括有聲語言、無聲語言和符號系統語言。

無聲語言是指表情語、體態語、手勢語、身姿語、實物語等。無聲語言的特點是具有指揮性和暗示性,教師可以通過無聲語言向學生表示贊成、反對、高興、支持、制止等態度,這種表示一般通過表情、手勢、姿態等暗輸給學生。心理輔導課教師上課的親切表情及通過眼神與學生交流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種交流讓學生感到教師是發自內心的,而且是他與教師兩人之間的交流。此外,走近學生,經常以手勢肯定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動作提示學生,點頭鼓勵學生完成發言,以欣賞的態度表示對學生的言行感興趣等等,這些無聲語言運用的技藝,都是心理輔導教師應當掌握的。

符號系統語言主要指板書、板畫。心理輔導的符號語言要具有形象性,如小學生情緒輔導“做個快樂的孩子”,為了說明情緒對人行為的影響,教師設計了這樣兩個富有動感的小人,形象地表示消極情緒會導致生活不愉快,學習退步,愉快情緒使我們生活愉快,學習進步,中間用帶箭頭的橫線連接,表示消極情緒經過一定的調節是可以改變的。這種符號系統語言給孩子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於對情緒作用的理解。如用文字表達,也要力求簡練,對所講內容直觀地再現。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