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依戀,孩子成長的必須品

今天, 我想和大家談談依戀。 很多人都聽過“依戀”這個詞, 但其實並不清楚依戀是什麼。 簡單地說, 依戀是一種連接, 當你依戀某個人時, 就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紐帶連接著你們, 無論他去了哪裡, 無論他是生是死。 依戀不僅關乎愛, 還關乎生存, 因為依戀就是歸屬感和受重視, 為嬰兒未來的人際關係、成人後與人相處的能力奠定基礎。

孩子出生時, 母子之間的連接已經存在。 孩子睜開眼睛, 會尋找媽媽的眼睛;媽媽也會尋找孩子, 和他肌膚相親。 有的媽媽覺得, 孩子不僅是在看我, 更是在看我的靈魂。 這種深入內心的感覺就是依戀。

Advertisiment
孩子通過依戀去瞭解:我是誰, 我怎麼適應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是怎樣運轉的, 世界上的關係是怎樣的。

依戀創造因果思考能力。 孩子由依戀的模式, 創造出一個自我和世界的迴圈模式。 從醫院回到家, 孩子躺在床上, 可能會四周看看, 認為這個世界很酷, 所有的事情都進行得很順利, 感到很放鬆。 然後, 他會把自己的需要, 通過“哭”的方式告訴媽媽。 第一次哭, 媽媽會先檢查一下尿不濕。 更換尿不濕時, 媽媽會看著他, 說:“呀, 漂亮的孩子, 我愛你!你是不是不爽了呀?只要我們換完這個尿不濕, 你就會爽歪歪啦!”需要被滿足後, 孩子回到那個舒服的狀態裡。 幾個小時過去, 孩子又開始哭。 如果孩子沒尿尿, 媽媽會給他餵奶。

Advertisiment
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會看著媽媽, 而媽媽也會看著孩子。 他還會一邊喝奶, 一邊用小手摸摸媽媽的身體;媽媽也會摸摸他的臉、頭髮和小手。 過了幾個小時, 孩子又哭了, 這次是因為無聊。 於是, 媽媽逗他笑, 陪他玩……

這個迴圈周而復始, 在孩子生命的前3年不斷地重複, 尤其是前6個月。 就像是由A導致B, 由B導致C, 如此循環往復。 迴圈上百次、上千次後, 孩子就形成了因果思考的能力。 他知道做了一件事, 結果會是什麼;想得到一個結果, 自己需要做什麼。 他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可以預見的, 是一致的。 長大後, 他就知道想要做飯, 要把食材放進鍋裡加熱;想要上大學, 需要好好學習。 他會安排時間, 規劃自己的未來。 因此, 因果思考是我們所有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種。

Advertisiment

依戀與建立信任緊密相關。 孩子如果哭了, 有人在身邊;尿了, 有人在身邊;餓了, 有人在身邊……孩子就知道:無論怎樣, 我的需求都會得到滿足。 在這個世界上, 有人無條件地愛我。 於是, 他建立了信任, 而信任會讓人產生愛和安全感。

依戀還會促進孩子意識的發展。 給孩子換尿不濕時, 媽媽會說:“是不是很難受啊?馬上就換好了!”這就是同理心。 孩子就會明白:無論發生什麼事, 這個人都會知道我在想什麼, 他知道我的感受;我的感受是有效的, 是真實的。 以此類推:我愛護自己的玩具, 小朋友也愛護他的玩具, 所以, 我不能損壞小朋友的玩具, 損壞玩具是不對的……這就是意識的發展, 孩子理解別人的感受,

Advertisiment
能夠辨別是非對錯。

依戀, 還關係到社會交往的能力。 舉個例子:你看到一群小朋友正在打棒球, “我真想和他們一起玩, 但是我不認識他們, 如果他們不讓我玩怎麼辦?讓我來想一下, 我好像認識那個小男孩, 我最好先去跟他說, 他會讓我玩的。 ”這就是因果模式思考。 然後你有了自信, “你好, 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這就是信任。 依靠意識發展的能力, 你已經瞭解到那是一個群體, 你要靠近那個群體, 於是你會說:“我知道你們現在玩得很高興, 我也想跟你們一起高興地玩, 請問我們可以一起玩嗎?”於是, 你就交到了朋友, 學會了合作。

最重要的是, 依戀會影響人格的形成。 人格構成有以下因素:自尊、自信心、信任、個人能力、歸屬感、對他人的理解與同理心。

Advertisiment
在此基礎上, 進而發展出社會關係和生活技能:影響力、交朋友的能力、與人溝通、合作精神、同情和憐憫他人的能力。 而上述的所有因素, 都跟依戀緊密相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