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來認識一下孩子的移情能力

家長和學校的責任不是教出一個好人, 也不僅僅是製造成功人士, 而是應該教會孩子善良、慷慨、憐憫和樂於助人等優秀品質, 讓孩子學會相互理解、欣賞、交流的能力, 而這些, 都和孩子的移情能力無法割捨。

生活現場:

場景一:家裡來了小朋友, 媽媽讓軒軒帶著妹妹在一邊玩玩具, 看見兩個小朋友玩得很開心, 家長們就放心地坐到沙發上開始聊天了。 可是不一會兒就聽見孩子哭了起來, 過去一看, 原來是朋友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 正坐在地上哭呢, 軒軒卻沒有任何表示, 仍然在一邊玩自己的玩具。

Advertisiment
媽媽很生氣, 對軒軒說:“妹妹摔倒了, 你怎麼都不拉她起來?”軒軒很理直氣壯地回答:“又不是我推的, 她是自己摔倒的, 幹嗎要我拉?”

場景二:奶奶帶著軒軒出去散步, 回來的時候軒軒不願意走, 一定要奶奶抱。 抱著他走了一段路後, 奶奶累得氣喘吁吁的, 就對軒軒說:“奶奶抱不動了, 你自己下來走好不好?”軒軒緊緊地抱住奶奶的脖子說:“不嘛不嘛, 我不要自己走, 就要奶奶抱嘛!”

對軒軒的這些行為, 媽媽有點搞不明白了, 是什麼造成了軒軒的“任性”和“冷漠”呢?

專家解析:軒軒的問題在於缺乏對他人情感的理解與共鳴, 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缺乏“移情”能力。 小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小時候也是他們“自我”概念的發展時期, 所以他們還不太會理解別人的想法,

Advertisiment
也不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出發, 更不懂什麼是體會別人的感受。 孩子們只知道“這件事情讓我感到不舒服”, 並不會因此推斷:“別人也會因為這件事情不舒服”。

在孩子的移情能力還沒有得到發展的時候, 他就難以識別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態, 難以獲得與他人相近似的情感體驗, 也難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反應, 當然就不會出現同情、助人的行為。 軒軒的問題就出在這兒, 他缺少移情能力, 因而對他人的情感狀態表現出淡漠和任性的反應。

瞭解孩子感覺“遲鈍”的原因, 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他們不友好的語言和行為。 即使孩子不能理解, 他還是需要我們告訴他, 其他人是有感情的。 我們要告訴孩子,

Advertisiment
我們會盡最大努力不允許其他人傷害到他, 但他同樣不應該出現傷害別人的舉動, 告訴孩子我們愛他, 我們希望他能夠寬容大度並且友善地對待他人。 當然, 對孩子來說, 我們的行為遠比我們的語言更為重要, 就如孩子從我們身上學到的其他正向行為一樣, 正確地給孩子展現你的移情能力, 比你說任何話都有效。

什麼是孩子的移情能力?

家長們可能對這個詞可能還比較陌生, 但很多專家早就開始關注這一特殊領域。 對孩子的移情能力, 普遍定義如下:移情又被稱為感情移入, 是由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態引起, 並與之相一致的情緒、情感體驗, 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共鳴情感反應。 通俗地講, 移情是指個人想像自己處於他人的境地,

Advertisiment
並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動的能力, 即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

專家們對孩子的移情反應是屬於認知過程還是經驗公式的延伸做出了不同的辯論, 由於在研究移情能力時往往要衡量很多方面, 如外部表現、認知能力和行為特徵等, 因此不同的專家, 強調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論點提出者主要觀點

羅傑斯移情狀態就是準確地瞭解對方內心的框架, 意味著認識一個人是一個完整的人, 而不是某些部分。

Gallo移情反應包含了認知的和情感兩種維度。 移情常規包含兩種途徑:意味著認知反應處於支配權, 對別人的感受能夠理解;同時也要求和別人有情感交流。

海恩斯和艾弗裡移情包括通過接受別人的反應,

Advertisiment
去認識和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這種反應可能涉及口頭理解上的諒解, 或者是所支援的外表和肢體語言、親社會行為, 如分享東西或提供幫助。

Hoffman移情是對另一個人產生同感的情感反應, 它是一種複雜的情緒溝通能力, 是在條件反射的基礎上, 在人際互動過程中, 通過模仿、強化逐漸形成的。

Einsenberg和Miller移情和利他行為是相通的, 但是這種關係依賴於如何對移情進行測量和被測試者的年齡。

Chapman移情與積極情感正相關, 與消極情感負相關。 這些相關主要歸因於與移情本身相關聯的積極情感, 而非與目擊他人憂傷所體驗到的情感。

Ingrid隨年齡的增加, 孩子對母親的移情增加, 對陌生人的移情減少。 害怕、不安全依戀預測了對陌生人較少的移情, 但是養育與移情的關係較弱。

雖然專家們對移情能力看法的側重點不盡相同,但這樣的結果反到更利於家長們瞭解移情能力的方方面面。

移情能力的發展進程

社會心理學家索蘭德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助手在熱療養器呈現不同熱度時,表現出“痛苦的”、“中性的”和“愉快的”三種情緒。在孩子們觀看的時候,向他們發出兩種指令:想像自己處在那樣的環境時如何感受;想像正在接受實驗的人如何感受。與此同時,用儀器測量孩子掌心出汗、血管收縮等生理變化。結果這些孩子的生理狀態出現了明顯變化,這說明,其實移情能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潛力”,至於發展到哪個程度,還要依靠後天的引導。

出生:在孩子出生的前幾天,通過孩子的表現就能看出孩子移情能力的雛形。如新生嬰兒聽到別的嬰兒在哭泣,也會不由自主地哭起來,仿佛他自己也受到了傷害一樣。

2歲:這是孩子移情能力發展的關鍵期。當一個2歲的孩子看見他的媽媽哭了,他可能會把自己正在玩的玩具遞給媽媽,或者把自己正在吃的餅乾給媽媽。在他哭泣的時候,媽媽給他的一些讓他感覺好些的物品,這個時候會被他送給媽媽。雖然孩子這個時候不一定瞭解媽媽是什麼感覺,但他表現出同情,並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媽媽感覺好點。媽媽在他難過時對他的安慰,是激發孩子“移情”潛力的有效方式。

3歲:一個3歲的孩子說“媽媽,看那個人的鼻子好大”,或者說“看那個胖子”的時候,我們不能期望一個3歲的孩子懂得他所說的話會讓其他人產生什麼樣的情緒。這個時候,家長如果大聲阻止他,告訴他這樣會讓別人尷尬,就是一種反面的教材。應該小聲並且柔和地給孩子解釋為什麼這樣說會讓別人感到不舒服。問問他,他是不是也曾經因為別人的話而感到難過。當然,也有可能孩子還太小,不能理解你在說什麼,不要強求他一定要聽明白,並準確地回答你什麼。

5歲:當一個孩子5歲的時候,他能夠從一些情景模仿對話裡明白什麼是移情能力。如:“當別人從你手裡拿走玩具的時候你怎麼想?”“那當別人從你朋友手裡拿走玩具的時候他會有什麼感覺?”此時通過角色扮演發展孩子的移情能力也是一個好方法,讓孩子假扮真實或虛幻的角色,並想像此人的心理感受,這對增進孩子情感與感知的移情非常有效。

和智力等要更多依賴遺傳基因不一樣的是,移情能力雖然是孩子天生就潛在的能力之一,但是多依靠後天養成。雖然孩子小的時候是最佳的引導期,但是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在他胡思亂想的時候、害怕的時候、跌倒的時候,父母對他友善和關愛的行為方式,是讓他明白移情能力的主要途徑。

孩子移情的表現方式

在孩子早期的社會性發展中,社會情緒及其相應的社會行為發展最為關鍵,而在諸多的社會情緒中,移情能力的發展對於幼兒來說尤為重要。現在的社會在評價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時候,移情能力的高低已經成為一項越來越重要的標準,而學校教育也更加重視改方面的強化。一般來說,孩子的移情表現方式有5種,以看見媽媽摔倒了為例:

1有反應但是沒有安慰。看見媽媽摔倒了,孩子會有所反應,如看看媽媽、表情上出現變化,但是僅限於有所反應,他並不會對媽媽的這種遭遇作出什麼回應和安慰的行為。

2 語言安慰。他看見媽媽摔倒了,可能會靠近媽媽,對媽媽說:“痛不痛?”“一會兒就會好的。”但是並不會有其他更進一步的安慰。

3 直接的行為反應。看見媽媽表現出痛苦的表情,孩子會跑過來,扶起媽媽,幫媽媽揉揉腿,抱抱媽媽、親親媽媽,用非常直接的行為安慰媽媽。

4 間接的行為反應。看見媽媽摔倒了,孩子會馬上有所表示,如給媽媽拿來椅子,讓媽媽坐下等。

5 同時有直接行為和間接行為。看見媽媽摔倒了,孩子像個小大人似的,安慰媽媽,幫她揉揉摔到的地方,拿來椅子讓媽媽坐著休息,表現出充分的同情心。

採用不同移情反應方式的孩子,其氣質活動水準的差異是非常顯著的,做出直接行為反應和直接加間接行為反應的孩子,活動水準的分數要高於其他幾種反應的孩子。做出直接行為反應的孩子相比其他幾種類型的孩子,氣質反應閾限也更高些。

影響移情能力的正、負向因素

移情能力是Ruben有效交際七要素的核心,它作為一種心理品質,對一個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和道德品質、保持心理健康、出現親社會行為(包括分享、幫助、安慰、支持)乃至走向成功都有著重要的作用。現在一些家長過分疼愛孩子,使孩子逐漸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情心、任性而霸道、自我控制能力差和出現攻擊性行為……這些其實都是忽略了對孩子移情能力的培養。

很多研究者討論了移情的本質、源頭和發展,描述了增強移情的方法,並設定了一系列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專案給設定,綜合結果來看,孩子移情能力的正向發展和負向發展,和日常生活教養離不開。

案例一:

媽媽由於感冒,躺在床上休息,孩子跑過去要媽媽講故事給他聽。爸爸拉過孩子說:“媽媽現在很難受,就像你感冒的時候那樣難受。你去幫媽媽倒杯溫水來好嗎?”孩子想了想,就去倒水了,回來的時候,他看見爸爸正在輕輕的幫媽媽按摩頭部,並詢問:“你感覺好點沒有?”孩子看了一會,走過去,坐在床邊輕輕地拍著媽媽,就像平時媽媽輕柔地拍他一樣。

案例二:

上了一天班,累得腰酸背痛回到家的爸爸,對正在玩耍的兒子說:“來,幫爸爸把包拿到房間去好不好?爸爸好累。”兒子看了他一眼,並沒有行動。爸爸又叫了聲:“幫爸爸一下好不好?”誰知兒子說:“你又沒給我好吃的,給了才幫你拿。”原來平時爸爸讓兒子做什麼,都會說:“爸爸會獎賞你的哦!”

和移情發展負相關的因素

試圖用威脅或者物理懲罰來改變孩子的行為,只能是適得其反的。

不經常關心孩子、對孩子的情緒需要出現矛盾的反應,排斥或者忽視孩子的需求,都會降低孩子的移情能力。

那些在父親經常辱駡、虐待母親的家庭裡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具有較低水準等級的同情心。他們尤其不能夠感知其他人的情緒狀況,並且做出合適的反應。

用金錢或是物質誘惑孩子,通過這種外在的酬勞刺激孩子的親社會行為,這會讓孩子更加關心的是酬勞,同時並不瞭解親社會的原因。一旦酬勞減少,他們對親社會行為的熱情就會減低或是消失。

強化移情能力的特定因素

專家建議可以通過移情訓練來增強孩子移情作用的感覺、理解力和親社會行為,這適用于所有的孩子和成人,長期和短期的移情訓練都有效果。與增強移情能力相關的特定的元素包括:

人際感知、回應方面的訓練:孩子通過認知方法學會什麼是移情,它如何發展變化,如何認知自己和他人的各種不同情感狀態,以及如何得體地回應他人,從而加強自身的移情感知和技巧。

關注自身的感受訓練:當我們發掘孩子瞭解別人情感的能力時,最有益的就是他們必須瞭解自己的感覺,明白什麼情境與什麼情感相關聯。

關注自己和別人相似點訓練:孩子關注自己和別人的相似點可以影響他們的移情能力和認知。事實上所有關於移情過程的研究都表明,對於他人同情的反應,和感受到他人與自己的相似點是密切相關的。

發展移情能力,從愛心引導開始

識別他人的情緒,是孩子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察言觀色”,讓孩子知道高興、生氣、害怕、討厭、好奇等多種情緒,正確感受他人的內心活動。那怎樣才能讓孩子對他人的情緒一目了然呢?

給孩子豐富的表情:面對孩子的時候,可以做出各種表情,如開心、生氣、興奮等,動作不妨誇張一點,邊做邊給寶寶當講解員:“看媽媽的表情,媽媽在笑,因為和你待在一起媽媽很開心。”你豐富的表情能豐富寶寶的情緒發展,也能看懂別人的表情,才能走出理解他人的第一步。

讓寶寶看自己的表情:帶寶寶到穿衣鏡前,讓孩子觀察自己的表情。孩子會對鏡子中的人非常好奇,並試圖做出各種情緒,然後好奇地看鏡子裡的人有什麼反映,好奇心有助於孩子用更大的積極性去探索表情的奧秘。

看圖識表情:看孩子繪本的時候,可以指著書中的人物對寶寶說:“這個小朋友在外面玩耍,你看他笑得多開心。”“這個寶寶有點不高興,小嘴都撅著的。是不是餓了?寶寶你餓了的時候也是這樣的表情哦!”試著讓寶寶瞭解自身和他人在某種情景下的感受,以及不同的表情透露出的內心感受。

表情表演:孩子都很喜歡看動畫片,也喜歡聽故事,家長可以在給寶寶講故事的時候和寶寶一起表演:“醜小鴨落在湖面上,看見自己的倒影居然是一隻美麗的天鵝,它好開心。寶寶,你開心的時候是什麼樣的?”然後給寶寶一個開心的表情,讓他也一起做。

表情模仿:孩子的很多行為從模仿大人開始,他們對此也總樂此不彼,家長可以和寶寶面對面,或者在你們面前放一面鏡子,然後做出各種表情,並引導寶寶和你一起做,一邊做一邊和寶寶說話,讓遊戲充滿樂趣。

說出自己的感受:在孩子能說出片語後,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如:“寶寶今天看起來很開心,跟媽媽說:開心。”

瞭解孩子,助孩子提升移情能力

孩子具備情感識別能力後,並不代表他的移情能力也發展得很好了。如何讓孩子和他人的情感產生共鳴,是培養孩子移情能力的重要環節。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情感表達能促進移情能力的發展。孩子其實也有很多心理活動,並不是讓他吃飽穿暖就萬事足矣,還要聽聽孩子的心理話。常問問孩子:“你今天開心嗎?”“媽媽剛才忙著做事沒空陪你,你生氣了嗎?”“你看起來不太高興,發生什麼事了,告訴媽媽好嗎?”引導孩子說出他的感受,當孩子用不完整、不清晰的詞句表達他的感受時,不要打斷他,認真聆聽。

換位思考及聯想:讓孩子扮演“他人”,轉換到他人的位置,體驗他人在不同情景下的心理活動,促使孩子以某種角色進入情感共鳴狀態。如孩子跌倒了,扶起他後除了安慰他,你還可以說:“你看上次小琳跌倒了,你都沒有扶她起來,她一定很痛很傷心。媽媽要是不拉你你也會傷心的對不對?下次看見別的小朋友需要幫助你要幫忙好不好?”情感換位能

讓孩子把過去的情緒、情感體驗移到相應的情景中,並置身其中,因此更容易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體驗他人當時的情緒反應,從而產生共鳴。當然,家長也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瞭解他的感受,才能有正確的行為引導。

不忽視和孩子的溝通:家長覺得孩子還是小,什麼都不懂,所以跟他說自己的想法他也不會理解,因此缺乏和孩子的情感溝通。其實家長自己有什麼情緒時,也可以和孩子分享,讓孩子有瞭解你的感受的機會,這樣他們在面對其他人的各種情緒時,才能有更多直觀的認識,能處理的更好,也能更深切地瞭解和認同他人的感受。

讓孩子在遊戲中體會他人感受:冉冉和蕭蕭在一起玩的時候,冉冉搶走了蕭蕭手中的玩具水槍,媽媽看見了,並沒有批評他,而是說:“來,我們來玩個搶玩具的遊戲。”不同的是,媽媽讓冉冉和蕭蕭互換了角色,變成蕭蕭搶冉冉的玩具。表演玩後,媽媽誇獎說:“你們表演的真好。”然後對冉冉說:“你被搶走玩具的時候又生氣又傷心是不是?你搶別人的玩具別人也會傷心的。”通過這種角色扮演的情景模擬遊戲,讓孩子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培養孩子接受他人觀點,逐漸學會替他人著想。

榜樣的力量: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平時的所作所為,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孩子傷心難過時家長有沒有去安慰他,看見有需要幫助的人時你有沒有及時伸出援手等,都對寶寶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編後語:

孩子任性不體會父母的辛苦,孩子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孩子對需要幫助的人視而不見……當家長在埋怨孩子這些“不體貼”的行為時,可能忽略了孩子根本還不知道什麼叫替他人著想,什麼是感同身受。不要再埋怨孩子的不懂事,及時行動幫孩子發展移情能力,很快就能發現,你的寶貝,還是那麼討人喜歡。

但是養育與移情的關係較弱。

雖然專家們對移情能力看法的側重點不盡相同,但這樣的結果反到更利於家長們瞭解移情能力的方方面面。

移情能力的發展進程

社會心理學家索蘭德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助手在熱療養器呈現不同熱度時,表現出“痛苦的”、“中性的”和“愉快的”三種情緒。在孩子們觀看的時候,向他們發出兩種指令:想像自己處在那樣的環境時如何感受;想像正在接受實驗的人如何感受。與此同時,用儀器測量孩子掌心出汗、血管收縮等生理變化。結果這些孩子的生理狀態出現了明顯變化,這說明,其實移情能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潛力”,至於發展到哪個程度,還要依靠後天的引導。

出生:在孩子出生的前幾天,通過孩子的表現就能看出孩子移情能力的雛形。如新生嬰兒聽到別的嬰兒在哭泣,也會不由自主地哭起來,仿佛他自己也受到了傷害一樣。

2歲:這是孩子移情能力發展的關鍵期。當一個2歲的孩子看見他的媽媽哭了,他可能會把自己正在玩的玩具遞給媽媽,或者把自己正在吃的餅乾給媽媽。在他哭泣的時候,媽媽給他的一些讓他感覺好些的物品,這個時候會被他送給媽媽。雖然孩子這個時候不一定瞭解媽媽是什麼感覺,但他表現出同情,並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媽媽感覺好點。媽媽在他難過時對他的安慰,是激發孩子“移情”潛力的有效方式。

3歲:一個3歲的孩子說“媽媽,看那個人的鼻子好大”,或者說“看那個胖子”的時候,我們不能期望一個3歲的孩子懂得他所說的話會讓其他人產生什麼樣的情緒。這個時候,家長如果大聲阻止他,告訴他這樣會讓別人尷尬,就是一種反面的教材。應該小聲並且柔和地給孩子解釋為什麼這樣說會讓別人感到不舒服。問問他,他是不是也曾經因為別人的話而感到難過。當然,也有可能孩子還太小,不能理解你在說什麼,不要強求他一定要聽明白,並準確地回答你什麼。

5歲:當一個孩子5歲的時候,他能夠從一些情景模仿對話裡明白什麼是移情能力。如:“當別人從你手裡拿走玩具的時候你怎麼想?”“那當別人從你朋友手裡拿走玩具的時候他會有什麼感覺?”此時通過角色扮演發展孩子的移情能力也是一個好方法,讓孩子假扮真實或虛幻的角色,並想像此人的心理感受,這對增進孩子情感與感知的移情非常有效。

和智力等要更多依賴遺傳基因不一樣的是,移情能力雖然是孩子天生就潛在的能力之一,但是多依靠後天養成。雖然孩子小的時候是最佳的引導期,但是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在他胡思亂想的時候、害怕的時候、跌倒的時候,父母對他友善和關愛的行為方式,是讓他明白移情能力的主要途徑。

孩子移情的表現方式

在孩子早期的社會性發展中,社會情緒及其相應的社會行為發展最為關鍵,而在諸多的社會情緒中,移情能力的發展對於幼兒來說尤為重要。現在的社會在評價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時候,移情能力的高低已經成為一項越來越重要的標準,而學校教育也更加重視改方面的強化。一般來說,孩子的移情表現方式有5種,以看見媽媽摔倒了為例:

1有反應但是沒有安慰。看見媽媽摔倒了,孩子會有所反應,如看看媽媽、表情上出現變化,但是僅限於有所反應,他並不會對媽媽的這種遭遇作出什麼回應和安慰的行為。

2 語言安慰。他看見媽媽摔倒了,可能會靠近媽媽,對媽媽說:“痛不痛?”“一會兒就會好的。”但是並不會有其他更進一步的安慰。

3 直接的行為反應。看見媽媽表現出痛苦的表情,孩子會跑過來,扶起媽媽,幫媽媽揉揉腿,抱抱媽媽、親親媽媽,用非常直接的行為安慰媽媽。

4 間接的行為反應。看見媽媽摔倒了,孩子會馬上有所表示,如給媽媽拿來椅子,讓媽媽坐下等。

5 同時有直接行為和間接行為。看見媽媽摔倒了,孩子像個小大人似的,安慰媽媽,幫她揉揉摔到的地方,拿來椅子讓媽媽坐著休息,表現出充分的同情心。

採用不同移情反應方式的孩子,其氣質活動水準的差異是非常顯著的,做出直接行為反應和直接加間接行為反應的孩子,活動水準的分數要高於其他幾種反應的孩子。做出直接行為反應的孩子相比其他幾種類型的孩子,氣質反應閾限也更高些。

影響移情能力的正、負向因素

移情能力是Ruben有效交際七要素的核心,它作為一種心理品質,對一個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和道德品質、保持心理健康、出現親社會行為(包括分享、幫助、安慰、支持)乃至走向成功都有著重要的作用。現在一些家長過分疼愛孩子,使孩子逐漸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情心、任性而霸道、自我控制能力差和出現攻擊性行為……這些其實都是忽略了對孩子移情能力的培養。

很多研究者討論了移情的本質、源頭和發展,描述了增強移情的方法,並設定了一系列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專案給設定,綜合結果來看,孩子移情能力的正向發展和負向發展,和日常生活教養離不開。

案例一:

媽媽由於感冒,躺在床上休息,孩子跑過去要媽媽講故事給他聽。爸爸拉過孩子說:“媽媽現在很難受,就像你感冒的時候那樣難受。你去幫媽媽倒杯溫水來好嗎?”孩子想了想,就去倒水了,回來的時候,他看見爸爸正在輕輕的幫媽媽按摩頭部,並詢問:“你感覺好點沒有?”孩子看了一會,走過去,坐在床邊輕輕地拍著媽媽,就像平時媽媽輕柔地拍他一樣。

案例二:

上了一天班,累得腰酸背痛回到家的爸爸,對正在玩耍的兒子說:“來,幫爸爸把包拿到房間去好不好?爸爸好累。”兒子看了他一眼,並沒有行動。爸爸又叫了聲:“幫爸爸一下好不好?”誰知兒子說:“你又沒給我好吃的,給了才幫你拿。”原來平時爸爸讓兒子做什麼,都會說:“爸爸會獎賞你的哦!”

和移情發展負相關的因素

試圖用威脅或者物理懲罰來改變孩子的行為,只能是適得其反的。

不經常關心孩子、對孩子的情緒需要出現矛盾的反應,排斥或者忽視孩子的需求,都會降低孩子的移情能力。

那些在父親經常辱駡、虐待母親的家庭裡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具有較低水準等級的同情心。他們尤其不能夠感知其他人的情緒狀況,並且做出合適的反應。

用金錢或是物質誘惑孩子,通過這種外在的酬勞刺激孩子的親社會行為,這會讓孩子更加關心的是酬勞,同時並不瞭解親社會的原因。一旦酬勞減少,他們對親社會行為的熱情就會減低或是消失。

強化移情能力的特定因素

專家建議可以通過移情訓練來增強孩子移情作用的感覺、理解力和親社會行為,這適用于所有的孩子和成人,長期和短期的移情訓練都有效果。與增強移情能力相關的特定的元素包括:

人際感知、回應方面的訓練:孩子通過認知方法學會什麼是移情,它如何發展變化,如何認知自己和他人的各種不同情感狀態,以及如何得體地回應他人,從而加強自身的移情感知和技巧。

關注自身的感受訓練:當我們發掘孩子瞭解別人情感的能力時,最有益的就是他們必須瞭解自己的感覺,明白什麼情境與什麼情感相關聯。

關注自己和別人相似點訓練:孩子關注自己和別人的相似點可以影響他們的移情能力和認知。事實上所有關於移情過程的研究都表明,對於他人同情的反應,和感受到他人與自己的相似點是密切相關的。

發展移情能力,從愛心引導開始

識別他人的情緒,是孩子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察言觀色”,讓孩子知道高興、生氣、害怕、討厭、好奇等多種情緒,正確感受他人的內心活動。那怎樣才能讓孩子對他人的情緒一目了然呢?

給孩子豐富的表情:面對孩子的時候,可以做出各種表情,如開心、生氣、興奮等,動作不妨誇張一點,邊做邊給寶寶當講解員:“看媽媽的表情,媽媽在笑,因為和你待在一起媽媽很開心。”你豐富的表情能豐富寶寶的情緒發展,也能看懂別人的表情,才能走出理解他人的第一步。

讓寶寶看自己的表情:帶寶寶到穿衣鏡前,讓孩子觀察自己的表情。孩子會對鏡子中的人非常好奇,並試圖做出各種情緒,然後好奇地看鏡子裡的人有什麼反映,好奇心有助於孩子用更大的積極性去探索表情的奧秘。

看圖識表情:看孩子繪本的時候,可以指著書中的人物對寶寶說:“這個小朋友在外面玩耍,你看他笑得多開心。”“這個寶寶有點不高興,小嘴都撅著的。是不是餓了?寶寶你餓了的時候也是這樣的表情哦!”試著讓寶寶瞭解自身和他人在某種情景下的感受,以及不同的表情透露出的內心感受。

表情表演:孩子都很喜歡看動畫片,也喜歡聽故事,家長可以在給寶寶講故事的時候和寶寶一起表演:“醜小鴨落在湖面上,看見自己的倒影居然是一隻美麗的天鵝,它好開心。寶寶,你開心的時候是什麼樣的?”然後給寶寶一個開心的表情,讓他也一起做。

表情模仿:孩子的很多行為從模仿大人開始,他們對此也總樂此不彼,家長可以和寶寶面對面,或者在你們面前放一面鏡子,然後做出各種表情,並引導寶寶和你一起做,一邊做一邊和寶寶說話,讓遊戲充滿樂趣。

說出自己的感受:在孩子能說出片語後,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如:“寶寶今天看起來很開心,跟媽媽說:開心。”

瞭解孩子,助孩子提升移情能力

孩子具備情感識別能力後,並不代表他的移情能力也發展得很好了。如何讓孩子和他人的情感產生共鳴,是培養孩子移情能力的重要環節。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情感表達能促進移情能力的發展。孩子其實也有很多心理活動,並不是讓他吃飽穿暖就萬事足矣,還要聽聽孩子的心理話。常問問孩子:“你今天開心嗎?”“媽媽剛才忙著做事沒空陪你,你生氣了嗎?”“你看起來不太高興,發生什麼事了,告訴媽媽好嗎?”引導孩子說出他的感受,當孩子用不完整、不清晰的詞句表達他的感受時,不要打斷他,認真聆聽。

換位思考及聯想:讓孩子扮演“他人”,轉換到他人的位置,體驗他人在不同情景下的心理活動,促使孩子以某種角色進入情感共鳴狀態。如孩子跌倒了,扶起他後除了安慰他,你還可以說:“你看上次小琳跌倒了,你都沒有扶她起來,她一定很痛很傷心。媽媽要是不拉你你也會傷心的對不對?下次看見別的小朋友需要幫助你要幫忙好不好?”情感換位能

讓孩子把過去的情緒、情感體驗移到相應的情景中,並置身其中,因此更容易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體驗他人當時的情緒反應,從而產生共鳴。當然,家長也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瞭解他的感受,才能有正確的行為引導。

不忽視和孩子的溝通:家長覺得孩子還是小,什麼都不懂,所以跟他說自己的想法他也不會理解,因此缺乏和孩子的情感溝通。其實家長自己有什麼情緒時,也可以和孩子分享,讓孩子有瞭解你的感受的機會,這樣他們在面對其他人的各種情緒時,才能有更多直觀的認識,能處理的更好,也能更深切地瞭解和認同他人的感受。

讓孩子在遊戲中體會他人感受:冉冉和蕭蕭在一起玩的時候,冉冉搶走了蕭蕭手中的玩具水槍,媽媽看見了,並沒有批評他,而是說:“來,我們來玩個搶玩具的遊戲。”不同的是,媽媽讓冉冉和蕭蕭互換了角色,變成蕭蕭搶冉冉的玩具。表演玩後,媽媽誇獎說:“你們表演的真好。”然後對冉冉說:“你被搶走玩具的時候又生氣又傷心是不是?你搶別人的玩具別人也會傷心的。”通過這種角色扮演的情景模擬遊戲,讓孩子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培養孩子接受他人觀點,逐漸學會替他人著想。

榜樣的力量: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平時的所作所為,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孩子傷心難過時家長有沒有去安慰他,看見有需要幫助的人時你有沒有及時伸出援手等,都對寶寶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編後語:

孩子任性不體會父母的辛苦,孩子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孩子對需要幫助的人視而不見……當家長在埋怨孩子這些“不體貼”的行為時,可能忽略了孩子根本還不知道什麼叫替他人著想,什麼是感同身受。不要再埋怨孩子的不懂事,及時行動幫孩子發展移情能力,很快就能發現,你的寶貝,還是那麼討人喜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