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來自父親的陪伴,有著無法替代的效應

在國內, 甚至在全世界, 帶娃幾乎都被默認為是媽媽的一項分內工作。

從餵奶到餵飯, 換尿布哄睡覺, 從陪玩到陪讀, 送上學接放學, 早教班興趣班……看見的幾乎都是媽媽的影子。

媽媽連軸轉覺得自己太辛苦, 笑稱自己是「喪偶式育兒」, 而爸爸這邊, 倒也一肚子委屈:

自從有了娃, 我在家裡越來越沒有地位, 可有可無, 完全沒有存在感……

我也想帶啊, 可是娃根本不聽我的, 和我也不親……

父親在家在孩子面前沒有「存在感」的根源是什麼, 父親角色在育兒過程中的缺失, 究竟會對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爸爸去哪兒了?

Advertisiment

挑食或者偏食, 會導致孩子的營養均衡性大打折扣, 這個道理每個家長都懂。 但是營養不均衡這事, 不僅發生在生理發展上, 也可能發生在心理發展上。

其中的一種典型情況, 便是父親與母親在陪伴子女的時間和品質上, 嚴重不對等, 甚至在一些極端情況下, 有的父親會長期缺席孩子心理成長的重要階段。

對很多家庭而言, 眾多養育細節, 基本由媽媽與家庭中的其他女性所主導。 就算爸爸們也有所參與, 其表現在不少方面也遠遠不及孩子他媽——換尿布笨手笨腳, 不會給孩子好好講故事, 哪怕陪孩子也不好好陪, 總放不下手機與平板電腦。

在這樣的養育過程中, 家庭有意無意地為孩子塑造了一個不得不「偏食」的環境,

Advertisiment
並把孩子帶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缺少父愛, 後果很嚴重。

在這個惡性循環裡, 母親的付出成了明顯的主流。 孩子他爸可能更忙於打拼, 為這個家庭扮演好頂樑柱的角色, 導致孩子長期而單一地只能得到來自母親的直接養育能量, 在心理上「被偏食」。

最後孩子不是難以觸及來自父親的養育資源, 就是對父親的教養消化不良, 埋下了心理發育的隱患。

陪伴越少

就越沒有地位

父親不陪孩子, 首先就是孩子和父親的交互黏性不足, 換句直白的話講:「不夠親」。

對於絕大多數孩子而言, 都會選擇母親作為自己在生命初期最早形成依戀的物件。 但是隨著自身的成長, 通常在二至三歲的時候, 這唯一的依戀物件, 已經不能滿足孩子們在這方面的需求了。

Advertisiment
這時, 父親往往是需要作為第一梯隊的候選人進入這個依戀環境的。

在這個節骨眼上, 如果他沒有出現或做的不夠好, 這個角色勢必會被其他人捷足先登——這會直接導致在後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 父親很難再找到一個這麼好的機會跟孩子高效地培養感情。

恰恰是這個由缺乏陪伴導致的「不夠親」, 成為了更多具體問題的心理基礎:

你憑什麼管我?

我為什麼要聽你的?

我不覺得你有什麼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我聽我媽媽的, 我不聽你的!

孩子不接納你, 你還怎麼指望著教育好孩子?孩子覺得父親的覺得對他而言可有可無, 你怎麼可能提升在孩子心中的存在感?

而當家裡的資源幾乎都是圍繞著孩子在轉的時候,

Advertisiment
你越不參與, 妻子就要參與得越多, 等待孩子妻子都不需要你的時候, 可不是麼, 你漸漸就變成了一個「外人」。

反之, 父親如果和子女共處時光, 有助於父親與孩子之間的互相瞭解, 也有助於家庭的和睦。

很多時候, 媽媽都在關注於生活細節, 父親更有可能真正理解孩子喜歡什麼、害怕什麼、擅長什麼、討厭什麼。

與此同時, 你的孩子也獲得了真正瞭解你的視窗, 你不再是那個早出晚歸的「父親」, 而更是一個充實、溫暖, 甚至有趣、善良的形象具體的「爸爸」。

在陪伴過程中, 父親與孩子都在彼此的認知中變得立體與豐滿起來, 當然後續的溝通也就更為容易。

父親角色的缺席

讓孩子認識混亂

其次, 缺少父愛還會導致缺乏生活中的男性標杆。

Advertisiment

對男孩子而言, 父親會自然而然地成為自己男性行為的模仿對象——前提是有充分的陪伴。 對於女孩子而言, 父親也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自己對男性的基礎認知與看法, 進而影響到幾十年後擇偶與戀情中的三觀——前提同樣是有充分的陪伴。

父愛缺失, 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在這個生命重要主題上的錯誤認識。

在父親長期缺席的家庭中, 孩子們心目中的男性標杆的來源很複雜, 缺乏同一性。

他可能來自于二大爺、三叔和隔壁老王中的任何一個人身上的任何一部分, 進而形成了一個充滿了矛盾的形象。

不幸的是, 孩子們尚不能很好的理解男性的多樣化, 這些在他們的生活中出現過, 卻沒有深入交流過的男性,無法成為一個正確的男性標杆。

與此同時,一個長期投入在家庭生活、有足夠陪伴經歷的父親,就可以給孩子們帶來一個一以貫之的男性形象。這個形象,先不說優劣,我們需要首先承認的是——有,比無好。

他只要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醉鬼或者有暴力傾向的人,那他就比那個由眾多外人雜糅而成的所謂男性標杆要強。

但是有的爸爸,甚至都沒有資格談論自己「怎麼做更好」,因為在這個家庭中,他的存在感實在太低,先做點什麼,才有資格再討論怎麼做更好。

父親角色的缺席

針對性教育無從開展

父親的缺席,帶會導致缺乏對於子女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管教手段。

有的家庭裡,孩子難管的主要原因,可能僅僅是因為管理者的性別。目前的研究已經發現,對於與道德以及規則意識相關的管教,父親所起到的效果是優於母親的。

針對於這些主題的教育,父親占了性別上的便宜。

在孩子心理發展的歷程之中,有一些東西的學習和成長,父親在帶領與引導上存在先天優勢,因為他們常常可以扮演更為多樣化的角色,他可以是領導者、合作者、顧問、馬仔,甚至還可以故意在互動中扮演「敵人」與「對手」,這增加了他在很多方面的影響力與說服力,進而給針對性的教育帶來了優勢。

也許很多人以為,陪伴孩子,誰陪不是陪呢?

但看完文章,你應該已經知道:來自父親的陪伴,有著無法替代的效應。

然後,這個時候也是很多父親能做卻沒有做到的關鍵:並非真的是在陪伴著自己的孩子,而非有一搭沒一搭或者三心二意地在「看孩子」。

而這一點,也恰恰是爸爸們最難改變的地方,畢竟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休閒時間少——可是面對孩子,最好還是讓陪伴歸於陪伴本身。

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接收到來自父母更加對等的影響,不至於在心理「偏食」的影響下,讓成長跑偏。

所以,與其抱怨自己在家地位低,孩子不理你,妻子不疼你。

不如好好陪伴孩子,就算一天一小時,你也會發現,孩子會和你越來越親。

不如偶爾幫妻子分擔分擔,妻子才能節省出更多的愛和精力,回歸在你的身上。

卻沒有深入交流過的男性,無法成為一個正確的男性標杆。

與此同時,一個長期投入在家庭生活、有足夠陪伴經歷的父親,就可以給孩子們帶來一個一以貫之的男性形象。這個形象,先不說優劣,我們需要首先承認的是——有,比無好。

他只要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醉鬼或者有暴力傾向的人,那他就比那個由眾多外人雜糅而成的所謂男性標杆要強。

但是有的爸爸,甚至都沒有資格談論自己「怎麼做更好」,因為在這個家庭中,他的存在感實在太低,先做點什麼,才有資格再討論怎麼做更好。

父親角色的缺席

針對性教育無從開展

父親的缺席,帶會導致缺乏對於子女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管教手段。

有的家庭裡,孩子難管的主要原因,可能僅僅是因為管理者的性別。目前的研究已經發現,對於與道德以及規則意識相關的管教,父親所起到的效果是優於母親的。

針對於這些主題的教育,父親占了性別上的便宜。

在孩子心理發展的歷程之中,有一些東西的學習和成長,父親在帶領與引導上存在先天優勢,因為他們常常可以扮演更為多樣化的角色,他可以是領導者、合作者、顧問、馬仔,甚至還可以故意在互動中扮演「敵人」與「對手」,這增加了他在很多方面的影響力與說服力,進而給針對性的教育帶來了優勢。

也許很多人以為,陪伴孩子,誰陪不是陪呢?

但看完文章,你應該已經知道:來自父親的陪伴,有著無法替代的效應。

然後,這個時候也是很多父親能做卻沒有做到的關鍵:並非真的是在陪伴著自己的孩子,而非有一搭沒一搭或者三心二意地在「看孩子」。

而這一點,也恰恰是爸爸們最難改變的地方,畢竟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休閒時間少——可是面對孩子,最好還是讓陪伴歸於陪伴本身。

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接收到來自父母更加對等的影響,不至於在心理「偏食」的影響下,讓成長跑偏。

所以,與其抱怨自己在家地位低,孩子不理你,妻子不疼你。

不如好好陪伴孩子,就算一天一小時,你也會發現,孩子會和你越來越親。

不如偶爾幫妻子分擔分擔,妻子才能節省出更多的愛和精力,回歸在你的身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