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發育>正文

使用筷子可以進行智力開發

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政通博土, 曾對我們日常進餐使用的筷子, 作過高度評價, 他說:“如此簡單的兩根本西, 卻奇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杠桿原理, 它是人類手指的延長, 手指能做的畫, 它都能做……西方人大概到十六七世紀才發明了刀叉, 但刀叉又怎能跟筷子相比呢!”

筷子是我國獨特的一種餐具。 它作為中華文明古國傳統的飲食文化的特征之一, 源遠流長。 據記載, 早在3500多年前的春秋占國時期, 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筷子。 用筷子是手的復雜而精細的動作, 必須用力得當和動作協調。 才能夾起食物并送至口中。

Advertisiment
科學家研究表明, 用筷子夾食物, 牽涉到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 30多個大小關節和50多條肌肉的運動。 科學家研究證實, 人的大腦皮質和手指相關連的神經所占面積最廣泛, 大拇指運動區相當于大腿運動區的10倍, 可見手和大腦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兒童的智慧在手指頭上”。 有位對手腦關系作過多年研究的學者指出, 要培養聰明伶俐、才智過人的兒童。 就必須讓他們鍛煉手指的活動能力.因手指活動能刺激大腦皮質運動區, 促使某些特殊、積極而富于創造性的區域更加活躍。 進一步增強大腦的思維能力, 手腦并用的結果, 必然使兒童心靈手巧。

有人調查50個不同層次的家庭,

Advertisiment
讓家長回顧其子女用筷子進餐開始的時間, 發現在72名子女中9人用筷子進餐極早, 結果其中5人考上大學, 3人考上中專, 后來8人做專業技術工作, 1人做普通工作;其余63名用筷子較晚, 結果他們只進入普通中學學習, 其中59人從事普通工作。 由此可見, 用筷子早晚與兒童智力開發關系密切。

日本入將筷子視為國粹, 把日本人機靈勝過西方人歸功于筷子。 曰本社會上出現用筷子熱, 還規定每年8月4日為筷子節, 文部大臣提出恢復使用筷子, 90%以上學校在午餐桌上收掉勺和叉子。 而放上筷子, 并要求家長協助, 讓孩子在家里也使用筷子進餐。 作為筷子故鄉的我國.更應當鼓勵兒童用筷子進餐。 孩子到了兩三歲時, 他們自己也不滿足用小勺進餐。

Advertisiment
喜歡模仿大人吃飯的動作。 有拿筷子的要求.作為家長就應當因勢利導。 讓孩子用筷子進餐。

嬰幼兒時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 皮質細胞在3歲時已基本分化完成, 故此期是兒童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 兒童心里學家和教育學家產張, 對3歲前幼兒開展早期教育, 以便更好更快地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 開發智力.讓兒童學習使用筷子, 可以作為訓練手腦并用的內容之一。 然而有些家庭遲遲不讓孩子用筷子進餐, 主要因孩子用筷子不熟練。 邊吃邊掉飯粒, 吃得太慢, 于是家長老是讓孩子用小勺進餐, 這種因廢食的做法, 顯然是不對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