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孩子是怎么“看”的(上)

父母是最可能了解孩子的人, 因為天然的聯系, 因為時空的接觸;父母也是最可能不了解孩子的人, 因為年齡的差距, 因為立場的不同。 于是孩子遇到問題或者犯錯時, 父母在問“為什么”的同時, 也有著不同的“是這樣吧”的解釋。 所謂“對癥下藥”, 如果父母根本不清楚孩子的“為什么”, 又怎樣去進行“怎么辦”呢?所以, 今天要考考父母的“童智”, 即“兒童化智能”, 簡單的說就是“兒童‘視角’的思維能力”, 看你有多少想法能與孩子不謀而合, 看你對孩子的事情到底能理解多少?如果你想成為前者而不是后者, 那么蹲下來,
Advertisiment
做一次視角上的“小孩”, 做一次養育的學習者, 與孩子共同體驗一份成長吧——

1.3歲的可可被媽媽拉著穿梭于熙熙攘攘的商場, 你知道孩子看到的最多的是什么?

A. 食品 B.玩具 C. 小朋友 D.成人的腿

答案:D。 沒有想到吧, 不信下次你逛商場的時候, 有意識地蹲下來, 力求與孩子的視角一致就知道了!或者當孩子拉著你一定要到一個地方去的時候, 你跟著他就會明白, 原來那個地方常常是你所忽略的, 甚至是你根本沒有也不可能看到的空間。

2.一個4歲左右的孩子與媽媽一起站在渡船上, 很興奮地給媽媽指著什么, 可媽媽卻好像什么也看不到, 只敷衍地應答著, 你知道孩子的視野里是什么嗎?

A. 遠山 B. 夕陽 C. 波浪 D. 垃圾

答案:C。 原來船的開動帶起了翻滾的波浪,
Advertisiment
原本黃色的江水有了白色的浪花, 十分有趣!只有在孩子那個高度與位置才看得確切, 也才更能體會“波浪”的起伏, 甚至濺到些許水花!而成人看到的更可能是A與B, 所以沒有“共同語言”的母子, 怎能一起分享呢?孩子的興奮最多引起母親的“莫名其妙”, 另外加上一句“乖一點, 不要鬧啊”!

3.上海“火車站-莘莊”的地鐵到了新龍華站后, 就開到了路面上, 一個3、4歲的孩子非要爸爸抱他——
爸爸說:我已經抱了你很久了, 我累了, 再站一會就到了!
孩子更急了:不嘛, 不嘛, 快抱我!我要看啊!
爸爸說:有什么好看的, 不就是些樹啊、草啊的!
…… ……
孩子為什么一定要爸爸抱起來看呢?

A. 其實孩子只是想讓爸爸抱, 找借口 B. 孩子任性, 故意耍賴
C. 孩子太矮,
Advertisiment
看不到外面的東西 D.車廂太擁擠, 孩子害怕

答案:C。 道理與到動物園看動物一樣, 在動物園有意識將孩子抱起, 因為是來看動物, 目的非常明確;而在地鐵上、車上或路上, 父母則會忽略了孩子的“視野”, 因為沒有明確“目的”。 其實目的性的參觀、游覽, 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 更多的則是這些“不是活動的活動”, 而孩子大量的知識、經驗、基本常識, 甚至觀察力、交往能力等又恰恰于此不知不覺增加與形成著。 “目的”的局限根本無法與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媲美, 如果成人忽視了孩子平時好奇的觀察、熱切的詢問、逼真的模仿, 那么請不要為以后孩子“不愛動腦”、“不會提問”、“不懂好壞”等奇怪吧!

4.寶寶快3歲了, 在父母的幫助下已經能區別基本的黑、白、紅、黃、藍、綠等色,
Advertisiment
非常可愛。 這一天媽媽問他:你的男的, 還是女的?
他答:我是綠的, 媽媽是藍的。
原來正好寶寶穿了一身綠色的運動服, 媽媽則穿著藍牛仔。 你認為寶寶這樣說, 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A.寶寶沒有聽清楚
B.對性別無知, 混淆了“男-藍”、“女-綠”
C.寶寶逗媽媽開心
D.寶寶巧妙地回答了問題, 因為他認為穿綠的就是男的, 穿藍的就是女的

答案:B。 對于寶寶來說, 平時接觸更多的可能是“你是小姑娘, 還是小弟弟”, 或者“你是男娃, 還是女娃”, 所以還沒有“男”、“女”這樣抽象概括的詞匯。 但從寶寶的回答中, 我們分明可以知道寶寶已經有了基本的顏色概念, 所以與其硬要讓寶寶記住:“你是男的, 媽媽是女的”這樣的知識, 不如就“顏色”的基礎上與寶寶做相應的游戲,
Advertisiment
讓寶寶認識更多的顏色, 讓寶寶學習有“顏色”的東西“紅紅的大蘋果, 黃黃的大鴨梨, 紫色的葡萄, 藍色的大海, 雪白的棉花, 烏黑的煤碳……”這是不是更有趣, 更實際呢?

以上四個小小的問題, 告訴我們成人, 要想教孩子東西, 首先要知道孩子能“看到”什么, 是怎么看的;其次要想象孩子“看到”的信息, 他們為什么這樣看, 尤其我們認為非常奇怪或者根本就是錯誤的認識中, 可能正反映了孩子的發展水平, 孩子的理解能力, 孩子可能的學習內容;最后請一定記住要在與孩子的共同生活中, 不斷提高自己的“童智”, 你的“童智”是通向孩子心靈的“魔毯”, 也是引導孩子走向更廣闊世界的“神燈”!

行至文末, 為有意提升“童智”的父母親們提幾點小小的建議,供參考與嘗試:

1.當你弄不清楚孩子需要的時候,請給孩子5分鐘表達的時間;不管多么小的孩子都會有自己的表達方式,關鍵是你要設法去理解他;

2.嘗試一下孩子的表達方式,并看看孩子如何反應;

3.當你不知道孩子在看什么的時候,請盡可能“變到” (如蹲、爬、坐、臥等)孩子的高度沿著孩子的視線去看一看,可能你會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還有另一個模樣;

4.嘗試將你“降低”后看到的東西與孩子交流,看孩子如何反應;

5.當你搞不懂孩子在做什么的時候,請在旁邊靜觀5分鐘,然后學樣也做一做,也許你會突然領悟到這亂七八糟地“擺弄”原來也趣味無窮!

6.嘗試一下你本已忘記的童年活動(如玩泥巴、玩沙子、玩水、踩水坑、吹肥皂泡等),好好體驗一下,并看看孩子的反應如何。

總而言之,當您細細領悟了以下的“兒童行事方程”,您也就擁有或者恢復了神奇的“童智”——

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認識水平=孩子的行為表現

為有意提升“童智”的父母親們提幾點小小的建議,供參考與嘗試:

1.當你弄不清楚孩子需要的時候,請給孩子5分鐘表達的時間;不管多么小的孩子都會有自己的表達方式,關鍵是你要設法去理解他;

2.嘗試一下孩子的表達方式,并看看孩子如何反應;

3.當你不知道孩子在看什么的時候,請盡可能“變到” (如蹲、爬、坐、臥等)孩子的高度沿著孩子的視線去看一看,可能你會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還有另一個模樣;

4.嘗試將你“降低”后看到的東西與孩子交流,看孩子如何反應;

5.當你搞不懂孩子在做什么的時候,請在旁邊靜觀5分鐘,然后學樣也做一做,也許你會突然領悟到這亂七八糟地“擺弄”原來也趣味無窮!

6.嘗試一下你本已忘記的童年活動(如玩泥巴、玩沙子、玩水、踩水坑、吹肥皂泡等),好好體驗一下,并看看孩子的反應如何。

總而言之,當您細細領悟了以下的“兒童行事方程”,您也就擁有或者恢復了神奇的“童智”——

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認識水平=孩子的行為表現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