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家的隔代教育是哪種類型?

現在社會上慢慢出現一種趨勢, 就是在馬路上走的、社區裡玩的、肯德基裡啃雞腿的寶寶旁邊陪著的, 往往不是爸爸媽媽, 而是白髮蒼蒼的外公外婆或是爺爺奶奶, 這種主要是由祖輩來對孫輩進行撫養和教育的情況, 叫做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到底好不好?有人說好, 因為祖輩育兒經驗豐富, 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 “隔代親”。 也有人說弊大於利, 因為祖輩過於溺愛和落後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然而, 討論好還是不好沒有用, 因為隔代教育已經是一個難以阻擋的趨勢了。 作為爸媽, 能做的不是討論要不要隔代教育,

Advertisiment
而是要想辦法讓隔代教育更利於孩子的發展。

測一測:你家的隔代類型屬於哪種?

“隔代教育”落實到每個家庭, 由於帶孩子的老人個性脾氣、做事待人的方式不同, 其表現也是各有不同的。 作為爸媽, 與其去羡慕別家的老人帶孩子帶得有多好, 不如“潛心研究”自家隔代教育的類型, 取其長避其短, 做針對性的“改良”, 才對寶寶最有益。

下面請爸媽來做個測試, 看看你家的隔代教育是哪種類型?

週末, 老人帶著寶寶去公園玩耍, 你們夫妻倆有事晚到一會兒, 現在你們在公園裡尋找他們, 想像一下, 當第一眼看到他們的時候, 他們一般是在幹什麼?選出與你腦海中第一個浮現出來的答案相似的選項:

Advertisiment

老人正在喂東西給孩子吃(衣食無憂型)

孩子在玩, 老人站在一邊指導(諄諄教導型)

孩子自己在玩, 老人坐著在聊天(放任自由型)

他們在一起玩(平等投入型)

坐在一起看別人玩(安全第一型)

老人坐在一邊看著孩子玩(寬鬆關注型)

老人正在喂東西給孩子吃——衣食無憂型

這一類型的祖輩可能是年輕時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的經歷, 或者是當時因生活和工作條件所限沒有給子女很好的照顧, 所以他們認為讓孩子吃好穿暖是最重要的。 他們會充滿熱情地為孩子準備食物, 身上經常帶著各種零食以備不時之需, 總是怕餓著凍著孩子。

優點:孩子營養全面, 衣食無憂, 讓寶爸寶媽安心, 不必再為孩子日常的吃穿住行煩心。

Advertisiment

缺點: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容易因為溺愛、過度照顧, 造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問題。

改良策略:

(1)通過經常暗示老人孩子這個年齡段的標準體重、相關的蛀牙知識、基本營養知識等來減少老人“過度照顧”的行為。

(2)找機會帶著孩子一起鍛煉(游泳、跑步、打球等)來增加消耗, 避免“多食綜合征”。

(3)平時和孩子相處時要增加對孩子智商、情商方面的教育, 以補隔代教育的“先天不足”。

孩子在玩, 老人站在一邊指導——諄諄教導型

這一類型的祖輩本身對教育有一定的心得, 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也許是曾在自己孩子教育中有不足, 所以非常希望在第三代教育中不要出現這樣的疏忽。 他們對孩子的感情掩藏在循循善誘的指導後面,

Advertisiment
他們認為孩子需要長輩的各種指導, 不然會出差錯。

優點:由於祖輩經常提醒在先, 所以聽話的孩子只要按部就班, 往往不太容易出大問題, 也讓寶爸寶媽省了苦口婆心的辛勞。

缺點:過於相信自己經驗的老人, 往往容易在自信中忽略孩子的想法和異議。 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也容易削弱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險性和獨立思考能力。

改良策略:

(1)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注重啟發性和創造性, 讓孩子帶著問題自己尋找答案, 這樣教育的“套餐”多了, 孩子才不會“偏食”。

(2)找機會把孩子的一些和大人不相符但是很有獨立性的想法傳遞給祖輩, 讓他們發現孩子的獨創需求。

(3)與祖輩一起分享孩子通過自己的創造性思考和行動獲得的成果,

Advertisiment
比如自己克服了一個困難, 主動解決了和小朋友的爭執以及各項創造發明等。

孩子自己在玩, 老人坐著在聊天——放任自由型

這一類型的祖輩往往對教育孩子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相信“散養”優於“放養”, 他們可能自身就是非常自由地長大的, 也曾給自己的孩子非常寬鬆的成長環境, 所以對於“第三代”也不例外。 如果寶貝是男孩, 尤其容易如此。

優點:相當鬆散的教育環境容易讓孩子感到放鬆自由, 生活空間獨立。

缺點:因為過度“散養”, 沒有判斷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孩子往往容易出意外或犯錯誤。 缺乏長輩的支持, 孩子比較封閉, 遇到問題容易衝動。

改良策略:

(1)更多地教給孩子獨立、自我保護的技能, 比如怎麼面對陌生人,怎麼面對跌跤受傷等。

(2)找機會在祖輩面前舉一些其他孩子因為“散養”而造成的不良後果,比如受傷、養成壞脾氣、產生行為問題等,讓祖輩能借一借他人之鑒。

(3)告訴孩子,需要的時候,不要猶豫,要隨時尋求祖輩的幫助。

他們在一起玩——平等投入型

這一類型的祖輩往往年紀更大,生性隨和好玩,加上童心未泯,很容易和“第三代”打成一片,在生活上比較隨孩子的性子,不喜歡用“大道理”和孩子互動,更喜歡讓孩子自己去體會,平時喜歡和孩子共同參與各種活動,而且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自己也喜歡。

優點:因為和孩子玩得開,所以孩子和祖輩相處時比較親密,能夠培養孩子好奇、外向的性格。孩子的童年也會有很美好的記憶。

缺點:沒有長幼之分的祖孫關係,容易造成孩子做事待人缺乏分寸感,缺乏自控,熱情有餘,控制不夠。寶爸寶媽管教起來難度比較大。

改良策略:

(1)經常提醒孩子要尊重老人,不能玩起來就沒大沒小。

(2)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建立基本的行為規範,並嚴格遵守。

(3)平時自己要以身作則,言行要有分寸感,要注意尺度,做孩子的好榜樣。

坐在一起看別人玩——安全第一型

這一類型的祖輩通常處世謹慎,負擔了養育第三代的任務後,他們總是小心翼翼,生怕有什麼差錯閃失。所以平時安排孩子的行動,一切以安全為第一要素。

優點:有這樣的祖輩,寶爸寶媽可以對寶寶的安全完全放心,因為任何可能的危險都會被老人規避掉。

缺點:要事事小心只有事事少做,孩子不能通過嘗試來學習,成長就會緩慢,容易造成獨立能力差,依賴、膽小。

改良策略:

(1)和孩子在一起時要有意識地鼓勵孩子多運動,多實踐。以“一動”平衡隔代教育中的“一靜”。

(2)通過輕鬆的言語、寬容的行為,讓老人知道你們對他們的教育是非常放心的,由此讓老人放鬆。

(3)嘗試改變老人“過靜”的生活方式,多陪老人,多帶老人和孩子一起出遊。

老人坐在一邊在看著孩子玩——寬鬆關注型

這一類型的祖輩往往能讓寶爸寶媽滿意,一方面他們比較負責,能夠時刻關注寶寶的言行;一方面他們也比較心寬,能夠在一定的範圍內讓孩子自由地去想、去行動,對孩子的錯誤也比較寬容。

優點:有這樣的祖輩,優點是不言而喻的,因為他們自由而關注的教育方式非常適合孩子的健康成長。

缺點:這個類型也有缺點嗎?缺點是針對寶爸寶媽的,有這麼好的祖輩,對寶爸寶媽的要求就更高,稍有不注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容易相形見絀。

改良策略:

(1)要多向祖輩學習、請教,早日出師。

(2)要有心理準備面對孩子在雙方之間的比較,要接受自己的暫時處於下風。

(3)增加對科學的親子教育知識的學習。

比如怎麼面對陌生人,怎麼面對跌跤受傷等。

(2)找機會在祖輩面前舉一些其他孩子因為“散養”而造成的不良後果,比如受傷、養成壞脾氣、產生行為問題等,讓祖輩能借一借他人之鑒。

(3)告訴孩子,需要的時候,不要猶豫,要隨時尋求祖輩的幫助。

他們在一起玩——平等投入型

這一類型的祖輩往往年紀更大,生性隨和好玩,加上童心未泯,很容易和“第三代”打成一片,在生活上比較隨孩子的性子,不喜歡用“大道理”和孩子互動,更喜歡讓孩子自己去體會,平時喜歡和孩子共同參與各種活動,而且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自己也喜歡。

優點:因為和孩子玩得開,所以孩子和祖輩相處時比較親密,能夠培養孩子好奇、外向的性格。孩子的童年也會有很美好的記憶。

缺點:沒有長幼之分的祖孫關係,容易造成孩子做事待人缺乏分寸感,缺乏自控,熱情有餘,控制不夠。寶爸寶媽管教起來難度比較大。

改良策略:

(1)經常提醒孩子要尊重老人,不能玩起來就沒大沒小。

(2)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建立基本的行為規範,並嚴格遵守。

(3)平時自己要以身作則,言行要有分寸感,要注意尺度,做孩子的好榜樣。

坐在一起看別人玩——安全第一型

這一類型的祖輩通常處世謹慎,負擔了養育第三代的任務後,他們總是小心翼翼,生怕有什麼差錯閃失。所以平時安排孩子的行動,一切以安全為第一要素。

優點:有這樣的祖輩,寶爸寶媽可以對寶寶的安全完全放心,因為任何可能的危險都會被老人規避掉。

缺點:要事事小心只有事事少做,孩子不能通過嘗試來學習,成長就會緩慢,容易造成獨立能力差,依賴、膽小。

改良策略:

(1)和孩子在一起時要有意識地鼓勵孩子多運動,多實踐。以“一動”平衡隔代教育中的“一靜”。

(2)通過輕鬆的言語、寬容的行為,讓老人知道你們對他們的教育是非常放心的,由此讓老人放鬆。

(3)嘗試改變老人“過靜”的生活方式,多陪老人,多帶老人和孩子一起出遊。

老人坐在一邊在看著孩子玩——寬鬆關注型

這一類型的祖輩往往能讓寶爸寶媽滿意,一方面他們比較負責,能夠時刻關注寶寶的言行;一方面他們也比較心寬,能夠在一定的範圍內讓孩子自由地去想、去行動,對孩子的錯誤也比較寬容。

優點:有這樣的祖輩,優點是不言而喻的,因為他們自由而關注的教育方式非常適合孩子的健康成長。

缺點:這個類型也有缺點嗎?缺點是針對寶爸寶媽的,有這麼好的祖輩,對寶爸寶媽的要求就更高,稍有不注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容易相形見絀。

改良策略:

(1)要多向祖輩學習、請教,早日出師。

(2)要有心理準備面對孩子在雙方之間的比較,要接受自己的暫時處於下風。

(3)增加對科學的親子教育知識的學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