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任性的孩子父母應該怎樣教育

任性是指一個人不顧客觀環境和條件, 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任何人的勸告和阻擋都無濟於事。 多數孩子的任性是由家長嬌慣出來的, 如對孩子過分親呢, 不恰當的表揚, 屈從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對孩子的哭鬧表示妥協等, 都可以¨慣”、“寵”出孩子的任性。

對嬰幼兒的任性, 從發展方向看有其二重性。 孩子的任性含有一定程度的韌性, 這是積極的心理因素, 如果引導得法, 可以發展成堅韌頑強、不怕困難、勇於上進的意志。 然而, 孩子的任性又是以自我為核心的心理因素作為基礎,

Advertisiment
如果放棄教育或教育方法不當, 任性又可發展成自私、放縱、倔強、固執己見等不良性格。 因此, 對孩子的任性要教育得法, 只要不是無理要求或危險行為, 最好寬容一些, 少加制止。

孩子的任性表現形式不盡相同, 解決的方法也要有針對性。

一、說理法

父母應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講清道理, 講時握住他的手, 注視他的眼睛, 讓孩子專心地聽, 感受到父母的愛。 如孩子因任性犯了錯誤, 談話時可以用“真羞”、“難為情”之類的話, 使其產生一種羞愧意識, 它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矯正自己的行為。

二、轉移法

當孩子出現任性時, 家長可以根據當時的情境特點, 設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到他所感興趣的一些事情上去。

三、聽任法

當孩子出現哭鬧、睡地或扔東西時,

Advertisiment
在有安全保證的條件下, 家長不要去理睬他, 讓他自由發作。 當他看到這種“武器”不靈時, 自然也就停止了, 這時再進行說理教育。

四、激將法

一般任性的孩子好勝心和自尊性較強, 喜歡聽表揚, 說他有本事就高興。 家長抓住並利用孩子的這一心理特點, 平時不能控制的任性表現, 有可能在“我偏會”、“我偏要”的心理狀態下得到克制。

五、預防法

孩子任性的發作一般都有一定的規律, 家長要作仔細的觀察, 摸清孩子的脾性。 在可能激發孩子任性行為的那種情景出現前, 事先對他提出要求“約法三章”。

六、暗示法

對孩子複述他所熟悉的電視、電影或故事中某些典型人物的形象、情節和行為活動, 使他從中受到暗示,

Advertisiment
得到啟發和教育, 從而能克制已發作的任性。

七、委託法

孩子喜歡幫大人做事, 以表示自己能幹。 因此, 當孩子任性發作時, 家長可有意識地讓他去做平時他所喜愛的力所能及的事。 這樣既可使孩子擺脫任性產生的情景, 又可讓他因受到信任而產生滿足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