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以家為主題的繪本

1 以家為主題的繪本:《你的家我的家》

適讀年齡:3-10歲

作者:[日]加古裡子

譯:劉洋

內容簡介:“家是什麼呢?”面對孩子的這個問題, 你能很好的回答嗎?這本繪本按照一定順序, 詳細講解了構成家的各種要素的機能。

推薦理由:為什麼每個人都有一個家呢?《你的家我的家》用非常簡潔的圖畫向我們解釋了這個問題。 因為有風吹日曬, 所以我們修建了牆壁。 但是有了牆壁我們出入就不方便了, 所以我們要在牆壁上挖一個洞, 這就是門……歸根結底, 這裡面還是有很多科學道理的。

2 以家為主題的繪本:《我去外婆家》

適讀年齡:3-6歲

Advertisiment

作者:文/[日]板橋雅弘 圖/[日]西村敏雄

譯:劉洋

內容簡介:爸爸和媽媽要外出, 我要到外公外婆家住一晚。 和愛生氣的媽媽不一樣, 外公外婆家簡直就是天堂, 我可以吃所有我想吃的東西, 打翻了果汁, 外公外婆也不會生氣……

推薦理由:在孫輩看來, 祖父母家就是避難所, 不僅沒有嚴厲的訓斥, 還能被寵愛。 可能正是這種相互的滿足, 祖父母和孫輩之間的關係才能這樣融洽吧。

3 以家為主題的繪本:《夜色下的小屋》

適讀年齡:3-6歲

作者:文/[美]蘇珊·瑪麗·斯萬森 圖/[美]貝斯·克羅姆斯

譯:趙可

內容簡介:“這是小屋的鑰匙。 / 小屋裡亮著一盞燈。 / 燈光下放著一張床。 / 床上躺著一本書。 / 書裡飛著一隻鳥兒。 / 鳥兒嘴裡哼著一首歌……”

推薦理由:圖畫優美而富有感染力,

Advertisiment
黑白刮版畫精巧細緻, 點綴其間的金盞黃讓夜晚的世界愈加迷人。 一把鑰匙打開家的門, 讓思緒在美妙的夜色中無限延展……靜靜地、緩緩地, 讓我們再回到那灑滿光的家……

123 4 以家為主題的繪本:《最溫暖的家》

適讀年齡:7-14歲

作者:文/[澳]李貝·格拉森 圖/[澳]芙蕾雅·佈雷克伍德

譯:漪然

內容簡介:小男孩全家從綠樹成蔭的郊外搬到了城中的高樓大廈。 爸爸媽媽都對新家表示出了極大的熱情。 媽媽帶著男孩一間房一間房走過去, 不再擁擠的廚房、空曠的客廳、寬敞的臥室, 而小男孩腦海裡卻不斷地浮現出了老房子中溫情的小飯桌、暖和的小壁爐和臥室窗外皎潔的月光……

推薦理由:《最溫暖的家》描述了孩子們面臨新環境時的孤獨、無助和排斥心理。

Advertisiment
當然, 巧思的創作者們也通過故事和圖畫, 幫助孩子們找到了儘快適應新環境的好方法。

5 以家為主題的繪本:《我想有個家》

適讀年齡:3-6歲

作者:[英]羅倫·喬爾德

譯:蕭萍, 蕭晶

內容簡介:每當夜幕降臨, 有一隻流浪街鼠都會沖著路邊那些透著溫暖燈光的窗戶發呆。 它憧憬著有一天, 那些燈火裡也能有一個讓它歇息的角落, 有一個真正屬於它自己的家, 一個疼愛它的主人。 當一位老先生出現在小老鼠的面前時, 一切開始變得圓滿起來!

推薦理由:一個關於流浪老鼠尋找屬於自己夢中家園的動人童話。 文字幽默趣味, 畫面的動感好奇, 充滿了天真的遊戲和溫情

6 以家為主題的繪本:《在家裡》

適讀年齡:3-6歲

Advertisiment

作者:文/[奧]漢斯·雅尼什 圖/[奧]赫爾嘎·班石

譯:曾旋

內容簡介:有一個小女孩, 總是盼望著:有那麼一天, 每個都踩高蹺走路;有那麼一天, 人人頭上頂著一顆櫻桃;有那麼一天, 城市變成了熱帶雨林;有那麼一天, 人們都生活在水中央;有那麼一天, 所有的影子色彩斑斕……

推薦理由:在別處的房子裡會是什麼樣的呢?作家和畫家給予了孩子們勾畫了各種各樣的設想和嘗試。 一本色彩和語言都象家一樣溫馨的圖畫書。 告訴孩子們家的概念和對家的理解。

123 7 以家為主題的繪本:《逃家小兔》

適讀年齡:3-6歲

作者:文/[美]瑪格麗特·懷茲·布朗 圖/[美]克雷門·赫德

譯:黃逎毓

內容簡介:小兔子對媽媽說:“我要跑走啦!”“如果你跑走了, ”媽媽說, “我就去追你,

Advertisiment
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呀!”一場愛的捉迷藏就此展開……

推薦理由:這個故事簡單得只有幾段對話, 但就是這幾段對話, 卻構成了一個詩意盎然的小故事, 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經典, 並讓世界上的人都為之著魔。

8 以家為主題的繪本:《是誰來到了我的家》

適讀年齡:3-10歲

作者:[意]瑪麗莎.維斯蒂塔

譯:尉禕昕

內容簡介:一天, 爸爸帶回來一隻奇怪的動物, 有時它會像猩猩一樣爬上爬下, 有時會像松鼠一樣啃咬東西。 不僅如此, 它還會像鼴鼠一樣挖洞, 像貓頭鷹一樣在漆黑的夜裡穿梭自如!爸爸的花園、可愛的玩具熊都逃不過它的“魔爪”。 究竟是誰打破了家裡原本的寧靜?

推薦理由:通過簡單的小故事教會孩子接納新事物、熱愛新生命、尊重他人、友愛他人, 這一簡單卻不易懂的道理。

123 這一簡單卻不易懂的道理。

123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