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交朋友孩子需要學會選擇

“從小跟女兒一起玩的一個小夥伴, 由於家長太嬌慣, 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 比如上學喜歡遲到、聽課不認真、做作業拖拖拉拉等。 有些不好的習慣, 女兒也慢慢沾上了。 最近想讓女兒減少跟她的來往, 又不知如何跟孩子開口。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家庭環境和其他外部環境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隨著孩子接觸的人越來越多, 難免會交上幾個“狐朋狗友”。 即使在家接受的教育再好, 也會受到一些不良的影響。

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 從小接觸到的人和事會在他的內心深處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 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Advertisiment
持久的, 並在成年以後逐步顯露。 “孟母三遷”的故事, 想必大家都已耳熟能詳了。 這個故事強調的就是環境對人的影響。

在嬰幼兒階段, 甚至小學階段, 孩子尚不具備完全的鑒別能力, 更不具備選擇周遭環境的能力。 因此, 除了父母和家庭成員, 讓孩子接觸什麼樣的人確實重要。 父母需要對孩子的成長環境、孩子玩伴的品行特別留意, 當然更需要引導孩子自己進行選擇和判斷。

伊伊今年六歲, “朋友”兩個字對她來說已經是一個很重要的詞彙了。 她有一個從滿月後就開始在一起玩的發小, 每天一見面就要互相擁抱, 幾天不見面就要日思夜想, 外出旅遊都會掛記對方, 也會彼此帶點小禮物。 我不止一次驚歎,

Advertisiment
這麼小的孩子也有如此深厚的友誼。

但我比較憂心她的另外一個朋友, 這個玩伴喜歡用小恩小惠誘惑伊伊, 讓女兒按照她的指令去做一些事。 並且伊伊逐漸從她的身上學到了不少不良的習慣。

後來, 我們開始限制伊伊主動去這個小朋友家裡玩, 但是不限制這個小朋友到我家來玩。 孩子在玩耍過程中我們儘量不干涉, 即使她們吵架, 女兒被欺負。 但玩耍結束以後, 我們會跟伊伊聊一聊, 談談這個小朋友和其他好朋友的區別, 讓她自己考慮還有沒有必要繼續跟這個小朋友來往, 或者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跟這個小朋友相處。

通過一段時間的引導, 伊伊已經意識到這個小朋友會習慣性地把索要禮物作為玩耍條件,

Advertisiment
也意識到這個玩伴不是真正的好朋友。 到後來, 伊伊開始學會拒絕用贈送禮物的方式, 來換取跟她一起玩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 當孩子交友不慎的時候, 很多家長常常會強行讓孩子跟對方斷絕來往。 而如果沒有任何過渡, 沒有耐心引導, 家長強制的效果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把孩子推向我們期望的另一端。

這時我們需要反思, 大人是否把孩子看得太簡單, 覺得他們很多事情都不懂。 其實, 關於人際交往的很多事情、很多常識, 孩子在生活中會逐漸明白的, 並且, 對於學齡期的孩子, 他們已經可以自己面對和處理。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説明孩子發現, 人與人之間交往可能存在的風險或者問題, 並引導孩子自己勇於面對和想辦法解決。

Advertisiment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八歲大, 老是被比較霸道的同學欺負, 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到身體和心理的傷害, 但又不願意粗暴地干涉孩子之間的事情, 也不願意簡單地教孩子以暴制暴。

不久, 那位朋友看一檔法制類電視節目, 正好在講正當防衛的話題。 他趕緊把孩子叫過來一起看, 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正當防衛、如何做才算正當防衛。 看完後, 他還給兒子列舉了一些生活中的場景, 告訴他可以採取怎樣的應對方法。 順便還提到, 如果同學的欺負太過分, 他是可以出手防衛的, 但一定注意不要傷害別人身體的關鍵部位, 否則就會誤傷別人。

後來, 他的兒子又碰到一個“小霸王”, 像往常一樣無理取鬧, 動手打他,

Advertisiment
這下可把孩子惹火了, 一把抓起課桌上的鐵皮文具盒, 砸向那個“小霸王”的大腿。 雖然沒有砸傷他, 但著實把那個孩子嚇住了, 趕緊溜之大吉。 聽說, 從那以後, 那個“小霸王”幾乎再也沒有欺負過朋友的兒子。

有過這次經歷, 孩子就慢慢懂得了如何面對那些不好相處的同學或者朋友。 古語有雲: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家長對於環境可能會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向來是很重視的。 面對損友或者強勢的玩伴, 我們很容易想到的做法就是強制孩子們斷絕來往, 盡最大努力把孩子保護起來, 免於受到不良影響或不必要的傷害。

我不是太贊同如此簡單的做法, 因為社會不是絕對安全的, 如果孩子不在成長過程中學會自我保護、自我判斷, 等到長大了進入社會還是需要補上這一課,那個時候的代價可能會更大。

但是,對於嬰幼兒階段的孩子,父母的正確幫助和用心引導還是很有必要的。不過,關鍵還是教會孩子自己選擇玩伴,自己解決小夥伴之間的糾紛。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強硬的制止和干涉可能會適得其反。對於已經上小學的孩子,我們可以做到如下幾點:

1、告訴孩子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帶有功利目的的交往肯定不是真正的友誼;

3、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形成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

作為成人,我們還需要讓孩子們懂得,對於一個社會人來說,我們需要學會和人打交道,我們需要朋友。但是,我們也是獨立的個人,我們也有自己的要求和原則,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別人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假使孩子能夠交到如此的朋友,將是他一生的幸事,這些朋友也將成為孩子終生的財富。

等到長大了進入社會還是需要補上這一課,那個時候的代價可能會更大。

但是,對於嬰幼兒階段的孩子,父母的正確幫助和用心引導還是很有必要的。不過,關鍵還是教會孩子自己選擇玩伴,自己解決小夥伴之間的糾紛。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強硬的制止和干涉可能會適得其反。對於已經上小學的孩子,我們可以做到如下幾點:

1、告訴孩子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帶有功利目的的交往肯定不是真正的友誼;

3、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形成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

作為成人,我們還需要讓孩子們懂得,對於一個社會人來說,我們需要學會和人打交道,我們需要朋友。但是,我們也是獨立的個人,我們也有自己的要求和原則,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別人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假使孩子能夠交到如此的朋友,將是他一生的幸事,這些朋友也將成為孩子終生的財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