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二胎時代來臨!請給兩個孩子平等的愛

破解手足相怨

女兒出生之前, 汪培埏在臺北市一家投行工作。 隨著兒女陸續出生, 她體會到為人母的快樂, 開始覺得人生真正的快樂, 是細心陪伴孩子慢慢長大。 於是, 在女兒3歲、兒子1歲那年, 汪培埏辭職做了全職媽媽。 剛成為全職媽媽的頭兩年, 汪培埏被兩個小傢伙折磨得苦不堪言。 姐弟之間爭風吃醋、互相吵鬧的事情每天都會發生。

汪培埏有些自責, 兩個孩子這麼愛爭搶, 是不是自己育兒無方?正在她愁眉不展的時候, 一位朋友的故事令她豁然開朗:當初朋友為了讓姐姐能夠接納弟弟, 就讓姐姐繼續睡在她的大床上,

Advertisiment
剛出生的弟弟睡在保姆房裡;朋友的重心放在姐姐身上, 弟弟基本由保姆照顧。 誰知, 姐姐的妒忌愈演愈烈。 只要姐姐在家, 朋友就不敢碰弟弟, 不敢跟弟弟多說話, 否則姐姐就大哭尖叫, 甚至偷掐弟弟, 或是扔掉弟弟的玩具。

朋友的故事令汪培埏意識到, 手足相親並不是天生的, 出生於同一個家庭的兩個孩子之間的磨合在所難免, 而作為父母, 唯一能做的就是給予他們平等的尊重和關愛, 以及足夠的耐心。

當父母不患寡而患不均

許多父母為了調停紛爭, 常常用“大的必須讓著小的”這樣的萬靈丹教育家裡的老大。 每次聽到類似的話, 汪培埏就覺得很不對勁。 事情只分對錯, 怎麼會用年紀大小來分呢?一味地偏向小的,

Advertisiment
年紀大的孩子怎麼會不怨恨?同樣, 小的孩子也馬上學會一件事:“這是欺負哥哥或姐姐的好招!”於是, 手足之爭就沒完沒了。

那麼, 爭端要如何解決呢?汪培埏通常將問題還給孩子。 比如, 當她手裡只有一顆糖果時, 她會對姐弟倆說:“媽媽只有一顆糖, 怎麼辦?”當姐弟倆同時索抱時, 她會說:“媽媽沒辦法一次抱兩個小孩, 怎麼辦?”如果兩個孩子還是爭執不下, 她會提議說:“那我們輪流好不好?”如果還是無法達成協議, 汪培埏的答案通常是:“兩個人都沒有!”

漸漸地, 孩子們會發現媽媽“只對事, 不對人”。 不管姐姐再大, 弟弟再小, 做錯事的一方, 就要接受處罰。 事情單純了, 孩子輕鬆, 父母也輕鬆。 因此, 孩子也通常會在“兩個都沒有”這樣的答案冒出來之前,

Advertisiment
自己把紛爭給解決掉。

事實上, 手足不和, 有時爭的, 只是“公平”二字。 汪培埏是這樣認為的, 也是這樣實踐的。 如果她正抱著弟弟哄睡, 絕不會因為姐姐的無理取鬧而把弟弟丟在一邊, 即使弟弟還是個啥都不懂的小小孩。 她唯一能做的妥協, 就是抱著弟弟面朝姐姐, 陪她說話或是念故事。 慢慢地, 姐姐就接受了, 乖乖拿了故事書坐邊上要求講故事。 這就是磨合。

如果姐姐搶弟弟的玩具, 惹得弟弟大哭不止, 汪培埏通常會挑一樣姐姐最心愛的玩具給弟弟:“我可以隨便搶你心愛的東西送給弟弟嗎?”這招非常有效, 通常姐姐會立刻把玩具還給弟弟。 以後, 姐姐自然不會搶弟弟玩具, 因為她知道,

Advertisiment
一旦動手, 就會以失去自己心愛的玩具為代價。

在汪培埏立場堅定、保持一貫性, 並且從不例外的教養下, 姐弟倆爭搶哭鬧的時間越來越少、越來越短。 每次, 姐弟倆遇到都想要同一個東西時, 兩人常常索性跳過爭搶的步驟, 直接躍進到了“談判”或者“剪刀石頭布”, 而這些, 如果沒有父母公平、公正的耐心教導, 孩子們可能永遠也學不會。

別拿手足當榜樣

培養兩個孩子之間的手足親情時, 還有一件事是汪培埏的絕對雷區, 那就是——拿手足當榜樣。 大多數父母在拿手足當榜樣時, 重點不是榜樣, 只是在批評、貶低, 甚至只是出氣。 拿手足當比較的批評, 實際上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潛在兇手。

作為親姐弟, 他們比任何人都瞭解對方,

Advertisiment
清楚各自的長處和短處, 他們原本就是各自的榜樣。 被父母一比, 反而可能搞砸。 別拿兄弟姐妹當武器來批評孩子, 這是讓“手足不相爭”的基本功。 因此, 生活中, 汪培埏對孩子的表達儘量越單純越好:勇敢、不哭、字寫整齊、好好讀書、多運動……不把姐弟中的任何一個牽扯進來當榜樣, 孩子之間自然也就不會有妒忌和怨恨。

如今, 汪培埏的一雙兒女早已度過了那段令她抓狂的磨合期, 取而代之的是姐弟倆相親相愛、互幫互助的美好畫面:下雨天, 不出門, 兩個孩子可以從早玩到晚;大晴天, 去散步, 爸爸媽媽聊大人的天, 姐姐弟弟聊小孩的天。

兩個孩子確實能給一個家庭帶來很多快樂和美好。 然而, 這份美好不會從天而降, 想要享受這份美好,父母們要給予孩子最大的包容和最平等的愛。只有父母的公平,才是孩子們一輩子心平氣和走完人生路的最大支持和力量。 

想要享受這份美好,父母們要給予孩子最大的包容和最平等的愛。只有父母的公平,才是孩子們一輩子心平氣和走完人生路的最大支持和力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