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二歲半——三歲孩子的遊戲

遊戲是幼兒與周圍世界交流的方式, 遊戲的過程, 就是幼兒對這個大千世界的探索和對萬事萬物進行最初的體驗和實驗。 幼兒在遊戲過程中, 慢慢地瞭解及建立起他和周圍世界的關係, 他們的身體、情緒、社會性、智慧、知識及創造力等方面在發展成長。 在遊戲中, 孩子可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從生活經驗中取材, 通過遊戲將想像力和創造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你望著孩子在專注地遊戲, 並不時發出會心的微笑時, 你會感到小傢伙的創造力是多麼驚人, 多麼地令人不可思議。

2歲半——3歲的孩子是器官協調、肌肉發展和對物品發生興趣的敏感期,

Advertisiment
是改進動作、時間、空間概念加強的時期, 是感覺精確化的敏感期, 是學習第二語言的敏感期。 是性格培養的關鍵時期, 也是吸收性思維和各種感知覺發展的敏感期。 這時孩子的成長令父母十分驚訝, 孩子突然變得乖巧懂事, 與父母之間有了溝通和協調。 此時幫助孩子與小朋友平等友愛地玩耍以及更多親子間交流是培養其社會性的良機。 父母要設法帶孩子到公園或廣場等孩子較多聚集的場所, 使他們融入群體之中。 此時期孩子若缺少玩伴, 可能會在心理中製造“想像中的朋友”, 面對著房間牆壁或圖書好像與人說話似地遊戲著, 這並不是不正常現象, 而是渴求玩伴的心理表徵。
Advertisiment
這時的遊戲非常重要。 下面向你推薦幾種非常好的適合這個年齡段的遊戲:

1、遊戲前, 用一根小竹竿, 在一端掛上一個塑膠兜, 模擬釣魚人捕魚用的釣魚竿和魚網。
遊戲時, 爸爸扮演釣人, 媽媽扮演大魚, 小兒扮演小魚。 爸爸說:我要釣魚啦。 同時, 站在場地中間, 揮動著釣竿去觸碰大魚和小魚的頭部, 媽媽和小兒四處奔跑躲避。 若是誰的頭部被魚網套住或者觸碰到, 誰就被釣到了。 被釣到的就站到一邊去。 如果兩個人都未被碰到, 遊戲重新開始。 反復多次進行, 看誰被觸碰到的次數多。
此項遊戲可練習自由走步, 動作靈敏, 學會避開魚網。

2、事先收集一些廢報紙, 將報紙捏成團, 再用橡皮筋或膠紙帶纏繞幾圈,

Advertisiment
製成紙球數個。
玩法有多種:
1)遠:小兒站在畫好的圓圈內, 將紙球向前拋。 每拋一次, 媽媽就在紙球落下處的地上畫一條線, 以示小兒每次拋多遠。
2)高:孩子將紙球向上拋, 可與大樹、小樹比高低。
3)自拋自接:孩子將紙球向自己頭頂上方拋去, 待落下時, 自己接住紙球。
4)傳球:孩子和爸爸媽媽分開站成三角形, 相距1——1。 5米, 相互傳球, 接球。
此項遊戲可訓練小兒手臂的肌肉及肩關節活動。 手眼協調地拋、接、傳球。

3、畫好幾條魚, 塗色剪下, 分列擺入在2層以上的臺階上, 讓孩子扮作小貓, 家長一邊說兒歌:“小花貓, 上高臺, 吃完魚, 走下來”, 一邊教孩子自己走上臺階去拿小魚(可蹲下, 也可站在低層彎腰取高層的小魚), 再從臺階上自己走下來。 練習攀登及蹲下的動作,

Advertisiment
培養動作的協調性。

4、將廢紙在縫紉機下軋成條狀的孔, 讓寶寶照著針孔將紙撕成條。 熟練之後, 再在紙上畫成圓、方、三角、長方等形狀, 照形狀軋孔, 然後學習照形狀小心撕紙。 最後在紙上畫上小動物的形狀, 如小兔、小雞、大象、狗熊等, 在縫紉機上先軋孔後學習撕紙, 練習至熟練之後, 用鉛筆在紙上畫圖, 然後學習不必事先軋孔, 小心撕成畫的形狀。 可鍛煉手眼配合, 練習手的技巧。

5、家長用布縫一小袋, 內裝玉米或紅綠豆、小石子或沙子(也可用球代替)。 縫好後, 讓孩子拿在手裡, 胳膊屈肘上舉用力向前出。 大人可先示範投擲動作。 比賽看誰投得遠。 可練習投擲動作。

6、隨著寶寶手技巧的進步, 爸爸媽媽和寶寶可以進行穿珠子比賽。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有時要故意穿得慢一點, 讓寶寶取勝。 經過幾次練習以後, 可以用分鐘計算, 看看寶寶, 在月初每分鐘穿上幾個, 月中每分鐘穿幾個, 月末時每分鐘穿幾個。 除了速度之外, 穿珠子還可以按顏色、形狀、大小來作間隔。 爸爸、媽媽、寶寶各按自己的設計穿珠子, 看誰穿起來的項鍊最漂亮。 最後再作比賽, 要用速度、漂亮兩項指標各占一半來評分, 看看在1分鐘內誰穿的項鍊最長、最漂亮。 通過此活動可鍛煉手的小肌肉動作, 發展思維能力

7、在室內橫懸一條繩子, 高度在孩子的肩部即可。 家長帶著孩子跑, 兩臂屈肘前後擺動, 學開火車的動作, 跑到繩前, 家長說:“嗚――!火車要鑽山洞了”, 然後彎腰鑽過繩子繼續向前跑。 可練習跑和鑽的動作。

8、平時寶寶如果要吃半塊餅或半個饅頭,總是媽媽用刀將饅頭分開,現在輪到寶寶自己來做。先準備一把圓頭的餐刀。右手握刀時先看清利口向下,左手固定要切的饅頭,留出要切開的部位將刀的利口朝下,使勁將饅頭切開。學習使用刀子應從容易切的開始,如切開豆腐,切開點心、切開山楂糕等。漸漸再學習切開較硬的東西如蘋果,柳丁等。學習用刀子是很重要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要用,許多家長都害怕孩子會傷到自己。樣樣代勞,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孩子在玩過家家時經常用玩具刀模仿媽媽切菜,一旦真的會自己使用刀子,看到自己會將東西切開,心情是十分激動的。練習時家長要注意照看。通過此活動可學用刀子、學會簡單的分割。

9、用鐵絲彎成幾隻直徑在20釐米左右的圓環,可把一些細的塑膠瓶,易開罐或能豎直坐穩的小動物等在地上擺放好。讓孩子離所要套的物體有一米遠的距離,教孩子把圓環拋出,大部物體為獎品,可與大人比賽,看誰套中的東西多。可練習拋扔動作。

10、媽媽畫先準備好一張房間佈景的圖片,讓孩子看房間裡有什麼?哪些在上面?哪些在下麵?孩子有了初步的概念後,可以進行遊戲。遊戲時媽媽對孩子說:我們去看看家裡哪些東西在上面,哪些東西在下面。花瓶放在哪裡?桌子在哪裡?椅子在哪裡?電視機在哪裡?枕頭被子在哪裡?拖鞋在哪裡?等等。孩子說對了,給予表揚鼓勵,說得不對給他指出。
此項遊戲可讓孩子感知物品的空間方位,認識上下左右,並學習用語言來表達。

11、遊戲前準備一個大盆,以及能浮上或沉下的物品,如塑膠玩具、瓶蓋、布塊、紙片、海綿、積木、皮球、樹葉、石頭、貝殼、果核、硬幣、鐵塊、瓷勺、小帆船等。
遊戲時媽媽先出示一塊積木和一塊石頭,並問孩子:這是什麼?孩子回答:積木和石頭。媽媽將它們同時扔進水裡讓孩子一邊觀察一邊回答,哪一個浮上來了,哪一個沉下去了。這時孩子會看到積木浮上來,石頭沉下去了。孩子有了初步沉浮的感知後,再將其它物品一一投入水中進行觀察,然後先將浮在水上的物品撈起來放在桌子右邊,再將沉在水下的物品撈起來,放在桌子左邊。讓孩子通過看、摸、掂、敲等運用,比較這兩種物品有什麼不同。
此遊戲可讓孩子初步認識各種常見物品在水中的特性,知道有些物品在水中可以沉下去,而有些在水中可以浮起來。

12、家長扮雞媽媽,孩子扮小雞,家長教孩子把兩個手相抵放到嘴邊,帶孩子走或繞圈走,邊走邊說:“小雞小雞 嘰嘰,跟著媽媽去找食,小雞嘰嘰嘰,快快把米吃!”說完低頭彎下腰,頭上下點動學吃米的動作。可練習走和彎腰動作,提高身體平衡能力。

13、家庭所有成員拉成大圈,按答錄機的音樂做有節律的活動。如“1、2、3,左右左”,腳在地上踏步,第4拍時拍手轉向右側。再“1、2、3,左右左”時面向圈內,第4拍時拍手轉向左側。原地踏步不出錯後可以改為向右和向左,向前和向後踏步和轉身。動作可以隨音樂而改動,孩子在拉在圈的遊戲中,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員,享受到群體遊戲的快樂。通過此活動可學習動作和節拍一致,享受群體歡樂。

可練習跑和鑽的動作。

8、平時寶寶如果要吃半塊餅或半個饅頭,總是媽媽用刀將饅頭分開,現在輪到寶寶自己來做。先準備一把圓頭的餐刀。右手握刀時先看清利口向下,左手固定要切的饅頭,留出要切開的部位將刀的利口朝下,使勁將饅頭切開。學習使用刀子應從容易切的開始,如切開豆腐,切開點心、切開山楂糕等。漸漸再學習切開較硬的東西如蘋果,柳丁等。學習用刀子是很重要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要用,許多家長都害怕孩子會傷到自己。樣樣代勞,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孩子在玩過家家時經常用玩具刀模仿媽媽切菜,一旦真的會自己使用刀子,看到自己會將東西切開,心情是十分激動的。練習時家長要注意照看。通過此活動可學用刀子、學會簡單的分割。

9、用鐵絲彎成幾隻直徑在20釐米左右的圓環,可把一些細的塑膠瓶,易開罐或能豎直坐穩的小動物等在地上擺放好。讓孩子離所要套的物體有一米遠的距離,教孩子把圓環拋出,大部物體為獎品,可與大人比賽,看誰套中的東西多。可練習拋扔動作。

10、媽媽畫先準備好一張房間佈景的圖片,讓孩子看房間裡有什麼?哪些在上面?哪些在下麵?孩子有了初步的概念後,可以進行遊戲。遊戲時媽媽對孩子說:我們去看看家裡哪些東西在上面,哪些東西在下面。花瓶放在哪裡?桌子在哪裡?椅子在哪裡?電視機在哪裡?枕頭被子在哪裡?拖鞋在哪裡?等等。孩子說對了,給予表揚鼓勵,說得不對給他指出。
此項遊戲可讓孩子感知物品的空間方位,認識上下左右,並學習用語言來表達。

11、遊戲前準備一個大盆,以及能浮上或沉下的物品,如塑膠玩具、瓶蓋、布塊、紙片、海綿、積木、皮球、樹葉、石頭、貝殼、果核、硬幣、鐵塊、瓷勺、小帆船等。
遊戲時媽媽先出示一塊積木和一塊石頭,並問孩子:這是什麼?孩子回答:積木和石頭。媽媽將它們同時扔進水裡讓孩子一邊觀察一邊回答,哪一個浮上來了,哪一個沉下去了。這時孩子會看到積木浮上來,石頭沉下去了。孩子有了初步沉浮的感知後,再將其它物品一一投入水中進行觀察,然後先將浮在水上的物品撈起來放在桌子右邊,再將沉在水下的物品撈起來,放在桌子左邊。讓孩子通過看、摸、掂、敲等運用,比較這兩種物品有什麼不同。
此遊戲可讓孩子初步認識各種常見物品在水中的特性,知道有些物品在水中可以沉下去,而有些在水中可以浮起來。

12、家長扮雞媽媽,孩子扮小雞,家長教孩子把兩個手相抵放到嘴邊,帶孩子走或繞圈走,邊走邊說:“小雞小雞 嘰嘰,跟著媽媽去找食,小雞嘰嘰嘰,快快把米吃!”說完低頭彎下腰,頭上下點動學吃米的動作。可練習走和彎腰動作,提高身體平衡能力。

13、家庭所有成員拉成大圈,按答錄機的音樂做有節律的活動。如“1、2、3,左右左”,腳在地上踏步,第4拍時拍手轉向右側。再“1、2、3,左右左”時面向圈內,第4拍時拍手轉向左側。原地踏步不出錯後可以改為向右和向左,向前和向後踏步和轉身。動作可以隨音樂而改動,孩子在拉在圈的遊戲中,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員,享受到群體遊戲的快樂。通過此活動可學習動作和節拍一致,享受群體歡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