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乳☆禁☆頭錯覺產生後的母乳餵養指導

1 產生乳☆禁☆頭錯覺的原因

1.1 人工餵養

產婦及家屬對母乳餵養知識掌握甚少, 認為最初幾天無奶, 愛子心切, 不聽從醫護人員指導, 在初次餵養成功後, 怕嬰兒吸吮空乳☆禁☆房吃不飽, 瞞著醫護人員行人工餵養。 其原因是產前未按時作系統的孕期檢查, 或接受孕期檢查時, 由於基層保健診所工作欠缺, 未進行母乳餵養知識培訓, 因不瞭解母乳餵養的好處, 母乳餵養信心不足而行人工餵養, 造成嬰兒產生乳☆禁☆頭錯覺。

1.2 母嬰分離

母親患妊娠合併症, 如重度妊高征、先兆子癇、子癇、產後大流血、妊娠合併心臟病等救治時暫未行母乳餵養,

Advertisiment
乳☆禁☆頭扁平內陷, 母乳餵養難度大。 嬰兒方面阿氏評分<>

1.3 不恰當的喂哺

醫護人員的知識態度與行為直接影響著母乳餵養的成效。 愛嬰醫院提倡早吸吮24小時母嬰同室, 按需哺乳, 取消橡皮乳☆禁☆頭與奶瓶等措施, 認真落實各項措施是防止乳☆禁☆頭錯覺產生的關鍵。 由於個別醫護人員知識欠缺或責任心不強, 未認真履行崗位職責, 產後未及時指導致使開奶前喂水產生錯覺8例;初次含接哺乳成功後, 未再強化指導中間喂水產生錯覺7例, 主管產婦的大夫允許喂水4例。

2 乳☆禁☆頭錯覺的糾正指導

我們以當乳☆禁☆頭觸碰孩子的口唇時, 嘴張大下唇向外翻並順利含接, 舌頭呈勺狀環繞乳暈, 面頰鼓起呈圓形, 產生慢而深的吸吮為正確的含接吸吮姿勢。

Advertisiment
[1]糾正指導後連續觀察2次, 含接吸吮都符合要求為乳☆禁☆頭錯覺已糾正的標準, 採取了以下具體方法。

2.1 及時發現, 儘早糾正

從調查情況看, 有3次人工餵養即已產生乳☆禁☆頭錯覺, 個別1次也產生了乳☆禁☆頭錯覺, 說明母乳餵養是一種脆弱的易變行為, 所以及早發現儘快糾正有事半功倍之效。 每天由總責任護士認真詢問母乳餵養情況, 並對泌乳量及哺乳次數、嬰兒大小便次數、每次吸吮時間進行登記, 將母乳餵養指導納入護理考核評估中, 尤其對夜間護理效果進行嚴格檢查, 發現不足及時處理, 防止陷入因乳☆禁☆頭錯覺導致再次人工餵養的惡性循環中。

2.2 重點指導

乳☆禁☆頭錯覺一旦產生, 產婦也會有一定的心理障礙,

Advertisiment
感到苦惱焦慮, 這種體驗讓母親感到受抵制和受挫折, 母乳餵養信心更加不足。 消除錯覺的關鍵是醫護人員的信心, 只有醫護人員有信心才能堅定產婦的信心。 我們採取專人負責, 由總責任護士或高年資護士提供實際幫助, 指導時傾聽她們的述說, 理解產婦的感受, 分析產生乳☆禁☆頭錯覺的原因, 講明吸吮反射是一種本能, [2]孩子一定會吃並且喜歡吃母親的乳汁, 錯覺的糾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3]堅定產婦的母乳餵養信心, 取得產婦及家屬的配合。 如有一新生兒產生乳☆禁☆頭錯覺後, 觸及母親乳☆禁☆頭即哭鬧, 哭鬧一會又安靜入睡, 一旦觸及又哭鬧, 如此反復5次, 喂哺指導長達1小時, 嬰兒因哭鬧拒食而面色潮紅,
Advertisiment
但護士對孩子關懷備至, 一哭即抱入懷中輕拍其背撫慰, 讓產婦不要著急, 放鬆身心休息, 並反復講明人工餵養的不利之處, 母乳餵養的好處, 因此產婦及家人積極支持, 終使含接吸吮成功。

2.3 指導技巧

2.3.1 乳☆禁☆頭錯覺的糾正, 要在嬰兒不甚饑餓或未哭鬧前指導母乳餵養, 可通過換尿布變換體位撫摸等方法使嬰兒清醒, 產婦以採取坐位哺乳姿勢為佳, 可使乳☆禁☆房下垂易於含接。 乳☆禁☆房過度充盈時濕熱敷5分鐘, 擠出部分乳汁使乳暈變軟, 便於正確含接乳☆禁☆頭及大部分乳暈。 [4]

2.3.2 對扁平內陷乳☆禁☆頭, 在吸吮前做好乳☆禁☆房護理, 採用乳☆禁☆頭伸展法, 負壓吸引法等拉開並離斷與內陷乳☆禁☆頭“綁”在一起的纖維, 使乳☆禁☆頭向外突出後儘快讓嬰兒含接。

2.3.3 對張嘴待乳汁流入再吞咽或觸及乳☆禁☆頭即哭鬧的嬰兒,

Advertisiment
採取先擠出少許乳汁至嬰兒口中, 在吞咽時一般會產生閉嘴吸吮動作。 還可將母乳擠出或用庫奶裝入塑膠袋或瓶中, 通過塑膠管將其一端放在母親乳☆禁☆房上, 開口靠近乳☆禁☆頭, 在含接成功後擠出少許奶液, 誘發嬰兒吞咽吸吮動作, 逐步達到嬰兒主動吸吮。 無上述條件時也可一人協助含接, 一人用小匙將少許乳汁或水順乳暈流向乳☆禁☆頭至嬰兒口中, 誘發吞咽反射使吸吮成功。

2.3.4 撮口吸吮多因用小匙餵養引起, 乳☆禁☆房觸及口唇時嘴不張大, 出現閉嘴吸吮動作, 有時發出很響的抽吸咂嘴聲。 我們採取輕彈足底, 在嬰兒張嘴欲哭時, 將乳☆禁☆頭及大部分乳暈迅速放入其口中, 使嬰兒產生有效吸吮。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