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中醫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為小兒常見的一種呼吸道變態反應性疾病, 以發作性哮嗚、氣喘為主, 伴有咳嗽、痰涎為特徵的病證。 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以冬春季發病率最高。
本病由於以哮鳴或氣喘為主, 故屬中醫“哮證”或“喘證”範疇, 由於哮必兼喘, 故一般統稱“哮喘”。
臨床表現:有反復發作史, 具發作性特點, 起病急, 喉中哮鳴, 氣喘痰壅, 咳嗽胸悶, 呼吸困難, 不能平臥, 如以後逐漸平復, 則為輕證。 如持續不解, 甚至出現張口抬肩、面色灰青、肢冷汗出、面目浮腫、脈微弱欲絕, 則多為險逆之證。 發作時肺部聽診可有哮鳴音及幹性囉音。
Advertisiment
痰及血白細胞分類中嗜酸球均增高。 X 線呈肺氣腫或局部肺不張。 皮膚試驗可明確過敏原。
中醫認為本病因先天或後天因素, 致氣虛痰伏, 加之外感風寒或飲食失慎、外邪引動伏痰, 搏擊氣道, 升降失司, 肺失肅降, 故哮鳴喘息發作, 移時氣降痰順, 漸至平復。 但終因肺脾腎氣虛, 痰伏結臼, 偶遇風寒或飲食差異, 又再發作。 故發作時治肺祛邪, 緩解期治脾腎以扶正。
中醫辯證施治
分發作期及緩解期的治療。
1.發作期。
(1)寒證。 主證:咳嗽喘促、喉中哮鳴、呼氣延長、痰白稀有泡沫、面色白、四肢不溫、小便清長。 重者端坐呼吸、張口拾肩, 面青灰, 汗出, 舌質淡、苔白薄或白膩、脈緩或滑。
治法:溫肺散寒, 降氣平喘。
方藥:小青龍東加三子養親湯。
乾薑1.5 克,
Advertisiment
桂枝3 克, 麻黃3 克, 白芍10 克, 細辛1.5 克, 法夏8克, 五味子5 克, 蘇子8 克, 白芥子5 克。 萊菔子10 克, 甘草5 克。
方解:麻黃、桂枝發汗解表, 宣肺平喘;芍藥與桂枝配合調和營衛;乾薑、細辛、半夏溫中蠲飲、散寒降逆, 配以五味子之收斂, 散中有收, 以防肺氣耗散太過。 凡外感風寒、內停水飲, 以致咳嗽喘息, 痰多而稀者有解表化飲、治咳平喘之效。 加蘇子降氣行痰, 白芥子暢隔除痰、萊菔子消食化痰。
(2)熱證。 主證:咳嗽喘促, 喉中痰嗚, 呼氣延長, 咯痰黃稠, 煩躁胸悶, 口渴飲, 小便黃, 大便結, 舌紅苔薄或黃膩, 脈滑數。
治法:清熱肅肺、化痰定喘。
方藥:定喘東加石膏。
麻黃3 克, 銀杏10 克, 黃蘋8 克, 桑白皮10 克, 蘇子8 克, 法夏10
克, 款冬花10 克, 北杏8 克, 甘草5 克, 石膏15 克。 方解:麻黃、杏仁、開肺疏邪, 法夏、銀杏、蘇子化痰降濁,
Advertisiment
黃芩、桑皮、石膏除鬱熱而清肅肺氣, 款冬花、甘草甘潤養肺燥而益金。
2.緩解期。 主證:肺脾兩虛:咳嗽氣短, 咯痰清稀, 面白無華, 倦怠無力, 納減消瘦, 腹脹便溏, 舌淡苔白, 脈濡無力。 腎氣虛:喘咳, 氣短, 動則喘甚, 呼多吸少, 四肢不溫, 語音低微, 舌淡, 苔白, 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肺健脾溫腎。
方藥:補肺健脾溫腎湯(自擬驗方)。
黨參10 克, 熟地10 克, 五味子3 克, 款冬花6 克, 獲苓12 克, 淮山12 克, 胡桃肉12 克, 繭絲子10 克, 地龍6 克, 炙甘草3 克。
方解:黨參益氣補肺, 熟地、五味子滋腎斂肺, 款冬花潤肺下氣、化痰止咳, 茯苓、淮山健脾滲濕, 胡桃肉、繭絲子溫補腎陽, 地龍通絡解痙, 甘草調和諸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