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中醫如何治療寶寶咽炎

養生之道網導讀:

中醫如何治療寶寶咽炎?有些寶寶抵抗力差, 很容易就受到病菌的侵擾而頻繁感冒或出現咽炎症狀, 吃藥效果不明顯, 這時候家長不妨試試中醫治療。 那麼, 中醫如何治療寶寶咽炎?

Advertisiment

一、推拿按摩治療寶寶咽炎

方法一:

1、患兒坐位或仰臥, 家長以拇、食、中三指擠捏天突穴30~50次, 然後, 以拇指指腹輕輕按揉1分鐘。

2、按揉天突穴、合穀穴1分鐘。

天突穴:取穴時, 可採用仰靠坐位的姿勢, 天突穴位於頸部, 當前正中線上, 兩鎖骨中間, 胸骨上窩中央。 主治打嗝、咳嗽、嘔吐、神經性嘔吐、咽喉炎、扁桃體炎、喉嚨的疾病。

合穀穴:確定此穴時應讓患者側腕對掌, 自然半握拳, 合谷穴位於手背部位, 第二掌骨中點, 拇指側。 再介紹一種簡易找法: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時, 位於骨頭延長角的交點即是此穴。 主治牙疼痛、牙齦疼痛、青春痘、贅疣、三叉神經痛、眼睛疲勞、喉嚨疼痛、耳鳴、面部神經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

Advertisiment
這裡順便提及一下合穀穴指壓的小竅門:指壓時應朝小指方向用力, 而並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壓, 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此穴道的療效。

方法二:

1、患兒坐位或仰臥, 家長以拇、食二指指腹按揉喉結旁1寸處, 自上向下反復操作1~3分鐘。

2、以拇指掐揉廉泉穴1分鐘, 同時囑患兒做吞咽動作。

3、點按少商、尺澤穴10~15秒。

廉泉穴:位於人體的頸部, 當前正中線上, 喉結上方, 舌骨上緣凹陷處。 主治舌下腫痛, 舌根急縮, 舌縱涎出, 舌強, 中風失語, 舌幹口燥, 口舌生瘡, 喉痹, 咳嗽, 哮喘, 消渴, 食不下。

少商穴:該穴位於人體的手拇指末節橈側, 距指甲角0.1寸。 主治疾病:咽喉腫痛, 咳嗽, 鼻出血, 發熱, 昏迷, 癲狂。

尺澤穴: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採用正坐、仰掌並微曲肘的取穴姿勢,

Advertisiment
尺澤穴位於手臂肘部, 肘橫紋中, 肱二頭肌橈側凹陷處。 該穴上方3~4釐米處用手強壓會感到疼痛處, 就是“上尺澤穴”。 主治喉嚨疼痛、感冒、哮喘、手臂疼痛、心悸等。

按摩治療的同時, 可配用中成藥如珠黃散、冰硼散等外用。 較大兒童, 也可配合針刺放血療法。

二、寶寶咽炎生活調理

1、保持口腔衛生,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晨起、食後和臨睡前要刷牙漱口, 睡前不要吃糖果、糕點和甜飲料。

2、避免粉塵、煙霧及有害氣體的刺激。

3、鍛煉身體, 增強抵抗力, 防止傷風感冒。

4、多涕兒童, 要保持鼻腔通暢, 凡有病變導致鼻涕後流或鼻腔堵塞者, 均應積極治療。

5、飲食宜清淡, 忌食辛辣之物。 適當多吃梨、生蘿蔔、話梅等水果,

Advertisiment
以增強利咽作用。

知識擴展

怎樣帶孩子看中醫

中醫診斷是依靠“四診”即望診、聞診、問診、切診來檢查病情。 對於家長, 應注意哪些事情, 才能配合好大夫的檢查工作呢?

望診由於嬰幼兒不會說話, 即使較大兒童往往也不能正確敘述病情, 況且寸口脈短小, 就診時又多不能與醫生很好合作, 哭鬧亂動而影響脈息, 因此望診就顯得尤為重要。 歷代中醫兒科醫家都把望診列為首位, 認為“小兒病于內, 必形於外”。 因此可以通過望神色、苗竅、指紋、二便等, 來診察內臟的疾病。

1、望神色:就是觀察面部的神態與顏色, 家長應儘量讓患兒面部神態、顏色保持自然。 就診前要儘量安撫病兒, 緩解病兒的緊張心理, 力求使孩子在平靜狀態下就診;就診前不要給孩子化妝,

Advertisiment
如給孩子搽紅臉蛋、紅嘴唇、染指甲等, 這些都會遮蓋患兒面部的本色, 不利於病情檢查。

2、審苗竅:包括察望目、舌、口、鼻、耳、前後陰。 中醫望舌, 要看舌苔與舌質。 在病兒就診前, 不要給孩子吃過熱、過冷和有顏色的食物及飲料。

3、辨斑疹:小兒許多疾病均可發疹。 病兒就診前, 家長需看看周身有無出疹, 就醫前最好給孩子穿鬆軟、易解、好脫的衣褲, 便於醫生檢查。

4、查指紋:中醫對3歲以下小兒進行檢查時, 都要看指紋顏色變化。 孩子就醫前, 要把小手洗淨, 候診時要保持小手乾淨。

5、察二便:孩子大小便的變化對疾病診斷有一定意義, 尤其是腹瀉的病孩, 來看病時, 家長要帶一份新鮮的大便, 給醫生看看, 並便於做化驗檢查。若發現尿有不正常時,就需帶一瓶清早的第一次尿,化驗檢查。

並便於做化驗檢查。若發現尿有不正常時,就需帶一瓶清早的第一次尿,化驗檢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