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藥治療 寶寶濕疹好得快

寶寶濕疹用什麼中藥好?嬰兒濕疹是嬰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皮膚病, 屬於變態反應性(或稱為過敏性)疾病, 至於確切的病因有時很難找到。 通常把嬰兒濕疹稱為“奶癬”, 如果用治療“癬”的藥物來治療嬰兒濕疹, 病情會加重。

幹性濕性濕疹

嬰兒濕疹最早見於2—3個月的嬰兒, 大多發生在面頰、額部、眉間和頭部, 嚴重時軀幹四肢也有。 初期為紅斑, 以後為小點狀丘疹、皰疹, 很癢, 皰疹破損, 滲出液流出, 幹後形成痂皮。 皮損常常對稱性分佈。 濕疹有時為乾燥型, 即在小丘疹上有少量灰白色糠皮帶脫屑。 也可為脂溢型,

Advertisiment
在小斑丘疹上滲出淡黃色脂性液體, 以後結成痂皮, 以頭頂及眉際、鼻旁、耳後多見, 但癢感不太明顯。

中草藥主要的神奇功效主要運用的三大領域:婦科、兒科、疑難雜症(皮膚類疾病等)。 小兒濕疹屬於兒科疑難。 針對濕疹的特殊性, 結合中草藥的神奇性, 中草藥主要治療濕疹的原則: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祛風瀉火。 這些效果是西藥所不能達到的, 同時中草藥不含激素是跟西藥膏的最大區別。 中草藥液體塗抹之後不會產生耐藥性、也不會導致皮膚發黑、發黃等。

中醫認為濕疹多因飲食失調, 內蘊濕熱, 外受風濕熱邪所致, 臨床上分幹性(丘疹性)、濕性(糜爛性)兩型。

建議中藥不含激素內外兼治法治療, 內服藥以清熱、解毒、涼血、滲濕為主,

Advertisiment
外用藥根據幹性、濕性之不同, 予以不同處理, 治療方法如下:

1、幹性(丘疹性)病例疹如粟粒大, 癢痛相兼, 起白屑如疥癬, 疹隱紅而乾燥, 此多偏熱。

內服藥:治以清熱解毒為主。 處方舉例:連翹9g、黃柏6g、馬齒莧9g、青黛3g、地膚子9g、蟬衣3g、澤瀉9g。

外用藥:(1)一支蒿9g、元明粉3g、敗醬草15g, 煎濃液外洗, 或清瀝草煮水擦洗;(2)鮮馬齒莧(適量)洗淨搗成泥外敷, 每天換藥1次。

濕疹的中藥治療

2、濕性(糜爛性)病例濕疹部浸潤滲出液較多, 或有膿性分泌物, 重者可融合成片或延及全身, 有腥味, 局部發紅且癢甚, 此多偏濕。

內服藥:治以涼血滲濕為主。 處方舉例:生地9g、青黛3g、敗醬草15g、紫草3g、馬齒莧9g、荷葉6g、地膚子9g、土茯苓。

外用藥:青黛粉3g、黃柏粉9g、混合外撒, 或香油調勻外塗, 每日1—2次, 9g。

中藥方劑:

Advertisiment

方一: 蒲公英、野菊花、白鮮皮各30克, 百部20克。 以上中藥加水2000毫升, 浸泡15分鐘, 然後煮沸15分鐘。 等藥液放涼時, 取一塊乾淨的紗布(四五層厚)放在藥液裡浸透, 然後敷在患處15分鐘左右, 每天兩次。 如果濕疹面積大, 也可以採用藥浴方法。

方二:用花椒、艾蒿、鹽各適量放水中熬半小時, 過濾後取汁液兌水來洗澡。 花椒能消炎、止癢;艾蒿有鎮靜、抗過敏的作用, 療效相當不錯的。

方三:蒼耳棵30克, 蛇床子15克, 白蘚皮15克, 蒼術15克, 苦參15克, 生軍15克, 黃柏15克, 地膚子15克。 水煎取濾液待溫涼後洗患處。 每天1劑, 早、中、晚各洗1次。 此為2—3歲患兒用量, 1歲以下患兒減量1/3。 功用:解毒祛濕, 消疹退斑。

方四:蛇床子9克, 銀花9克, 野菊花9克, 生甘草6克, 煎水外洗或濕敷局部, 每天2—3次,

Advertisiment
每次約10分鐘。

濕疹的防治

濕疹的防治

大部分嬰兒濕疹, 可能是緣于患兒對蛋白、魚和牛乳等食物中的某些大分子物質過敏。 這些物質也可通過母親的乳汁傳給嬰兒。 因此, 本病較好發於營養好且肥胖的孩子或消化不良者。

為了防止嬰兒食物過敏, 一般在開始試用新的食物時, 必須從少量開始, 逐漸增加, 如無過敏, 經過7—10天后再增添另一種新的食物。 如患兒過分肥胖, 餵食又過多過勤, 就應該節制餵食的量和次數。

如估計患兒對牛乳過敏, 可在餵食前將牛乳多煮沸幾次, 使牛乳蛋白變性, 或者改喂人乳、羊乳、豆漿等。

如果患兒對蛋白過敏, 可只給蛋黃, 或者先給予少量蛋白, 再逐漸加多。

如果患兒對母乳過敏, 叮囑乳母暫時少吃或不吃雞蛋、牛乳、海鮮或刺激性強的食物。

Advertisiment

同時, 為了避免患兒體內積液太多, 加重病變, 病孩食物應少含食鹽。 患兒如有便秘, 為防止過敏食物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久, 可酌情給予蜂蜜、或潤腸便藥物。

小編總結:總之, 只要合理安排小兒的飲食, 要配合必要的藥物治療, 濕疹是可以控制的控制。 即使一時控制不滿意, 隨著斷奶時間的延長, 濕疹也會逐漸消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