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若干年後什麼樣的孩子又將被淘汰呢?!

作為家長, 作為媽媽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盡可能的多記住一些知識, 能在上學的時候擁有傲人的成績, 能成為班裡的小班幹部, 其實, 很多家長在揠苗助長, 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長規律。 就像我們去博物館一樣, 如果每次從博物館出來媽媽都會問: “今天都學到什麼了?唐朝是916年滅亡的, 還是961年滅亡的?”當然面對這樣的問題有的孩子會興高采烈地回答, 而有的孩子就會覺得這次博物館之行變得了無生趣。 而聰明的媽媽面對同樣的問題可能會問孩子:“你覺得唐朝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唐朝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這樣的問題讓孩子充滿的探索的欲望,

Advertisiment
願意自己回去翻翻書, 在自己的歷史書中找尋自己的答案。 同樣的問題, 兩個不同的媽媽和兩個孩子, 一個孩子有觀察、有思考, 而另一個孩子只是記住了唐朝是618年建立起來的, 我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怎樣的?

孩子走進博物館或者外出旅遊的時候, 知識永遠排在第二位, 培養孩子走進博物館學習的習慣和傳統文化的薰陶永遠排在第一位。 歷史和現實已經證明, 只會死學的人會逐漸被未來淘汰, 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求知欲、思考力、創新力和整合知識的能力還有最主要的主動學習的能力。

我們永遠都沒辦法預知孩子的未來, 就像十年前,

Advertisiment
誰可能想到諾基亞也會有一天瀕臨破產, 就算有人這麼預言估計更多的人肯定會說他瘋了。 誰會在二十年前認為柯達會被數碼影像取代。 現實就是這樣, 很殘酷, 但是就是現實。 沒人能預知所謂的“好找工作”的專業, 讀下來會不會真的好找工作。 也沒人能知道那些“學這個有什麼用”的專業, 讀下來會不會突然“搶手”。 但只有一件事情是已知的, 那就是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孩子們唯一需要擁有的就是快速適應社會變化並具備適應變化的能力。

如今的教育已經是從“死知識”向活“學問”過度, 當我們在孩子們身上播種下的習慣, 留下的精神, 給孩子培養出來的幾種最基礎也最重要的能力時, 才是真正留給孩子受用一生的財富,

Advertisiment
讓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 變出屬於自己的“絕活”。 也才能順應社會的發展, 享受屬於自己的人生。

良好的個性能讓孩子的人生中, 交到真心的朋友, 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波折, 總會有知識層面解決不了的棘手問題, 朋友的相助, 貴人的扶持, 良好的心態, 能幫孩子打開全新的局面, 讓孩子收穫對這個世界的希望和熱愛。 說到底, 父母們所謂的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就是希望孩子身心快樂, 能享受自己的生活嗎!

課堂上我們所給孩子教授的知識是有限的。 畢業後絕大多數時候是需要孩子自己能夠尋找獲取知識的管道, 並通過高度的自律和求知熱情進行自學。 誰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Advertisiment
誰就快人一步占得先機。 未來社會需要的肯定不是通過“填鴨式”教育製造出來一樣的螺絲釘。 個性化正在被前所未有的重視。 無論是應聘面試, 還是日常討論, 孩子們想要脫穎而出, 就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去表達自我。 社會發展越快速, 這項能力就越重要。

有閱讀和寫作習慣的孩子, 在自我表達能力上, 遠遠比沒有這些習慣的孩子更優秀。 他們更會講故事, 更有同理心, 更知道怎樣表達自我, 能夠讓自己被周圍的人信任。

知識正在爆炸, 資訊每天都在更新反覆運算, 孩子們需要具備通過思考去粗取精, 再把知識整合規劃, 變成自己的財富的能力。 事事都幫孩子規劃好, 是有害無益的, 短時間內可能幫助孩子更有條理更充實,

Advertisiment
但是實際上, 也扼殺了孩子自主思考的空間和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 孩子也必須學會審視自己的現狀、規劃自己的時間, 尋找自己的優勢, 並解決自己的短板。 “這是競爭的時代, 同時也是最殘酷的時代。 ”我們能做的, 不再是幫孩子規劃好未來, 只能是傾盡所能, 幫孩子擁有適應未來的能力。 給孩子享受物質的能力遠遠高於給孩子物質的享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