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隨便捉弄孩子,後果真的很嚴重

偶然間在一篇雜誌上看到了陶行知先生寫的一首小詩, 讀完後覺得挺有意思, 便記了下來, 與大家分享:

人人都說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為小孩小,

你比小孩還要小。

這首小詩讓我聯想到兩個畫面:

畫面一:

大人有時喜歡“逗”小孩, 比如, 大人說好把棒棒糖給孩子, 忽然又不給, 非要孩子先唱首歌, 孩子唱了吧, 他還是不給, 還假裝要把糖給別人, 最後非得把孩子弄哭了, 才把糖給孩子。

畫面二:

明明爸爸的同事和明明說:“你爸爸被員警抓走啦, 不會回來啦, 以後你都見不到你爸爸啦。 ”叔叔開玩笑的話讓小明明著急的臉都紅了,

Advertisiment
咧著嘴就要哭, 見孩子要哭, 這時叔叔卻說“騙你呢, 你爸去衛生間了”;說完還哈哈大笑起來, 弄的明明不知所措, 一臉茫然。

諸如此類的“捉弄”小孩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 大人們的這種行為多半沒有惡意, 只是覺得好玩, 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 哭一鼻子, 一笑就沒事;但是, 這看似好玩的行為背後, 給孩子帶來的卻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對孩子產生的不利影響:

1、缺乏安全感

在孩子純真的世界裡, 他們會把大成的話當真, 聽到不好的話會覺得很害怕。

比如“媽媽不要你了”, “爸爸只愛弟弟”等話語, 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恐懼、無助、憤怒, 會失去安全感, 會誤以為大人不要他了, 甚至會通過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安,

Advertisiment
比如傷害自己或別人。

2、缺乏信任感

在幼兒的世界裡沒有“欺騙”或“虛假”, 對於大人的一些捉弄行為, 他們不會想到此種行為是為了取樂, 大人的捉弄會讓他們感覺到被欺騙、被戲弄, 自尊心受到傷害。

他們可能會變得不敢相信別人, 對周圍的人也充滿提防, 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

3、習慣性取悅他人

家裡來客人時, 有時讓孩子“給叔叔阿姨唱首歌、跳個舞、背首詩”, 若孩子不願意, 大人還說這樣的話:“怎麼這麼小氣啊, 都白學啦, 生氣了啊。 ”

這就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 說難聽點兒, 人家孩子憑什麼就得給你唱首歌、跳個舞啊。

此種行為的另一個嚴重的後果是, 孩子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將注意力用來取悅別人,

Advertisiment
日後如果得不到別人認可就會大受打擊。

給家長的建議:

1、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 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 這不是小事, 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 父母需重視孩子成長中的每個小細節。 當遇到熟人捉弄孩子的時候, 可直接和熟人委婉的說捉弄孩子的負面影響。

2、如果遇到的是那種不太熟悉的人捉弄孩子, 而父母又不能將氣氛弄的太尷尬, 那麼只能向孩子解釋所發生的一切。

3、如果遇到那種死性不改的大人, 之前已經告知了卻還要捉弄孩子, 那麼父母見到這些人的時候不妨可以回避下, 免得對孩子造成傷害。

4、理解孩子的感受, 和孩子站在同一戰線。 當孩子表現出憤怒或悲傷等抗拒行為時, 爸媽要成為孩子的支持者,

Advertisiment
“他們這樣做你肯定很難受!”跟孩子站在同一戰線, 令其感覺到溫暖, 這樣由於他人的捉弄而帶來的負面情緒或影響也會因為父母的理解而減少。

專家說法: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 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 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

例如大人經常用欺騙孩子的方法, 弄得孩子著急, 博得成人哈哈一笑, 孩子就會慢慢養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毛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