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妨礙寶寶的情緒“流動”

寶寶一天天的長大, 他們也會有情緒“問題”, 如越來越對抗、越來越封閉、越來越富有攻擊性、越來越膽小……等等。 父母常常想改變寶寶的壞脾氣, 但卻收效甚微。 其實, “改變”寶寶不見得是最好的方式, 因為在很多時候, 問題的原因並不在寶寶身上, 而在父母。 當父母的行為妨礙了寶寶“情緒流動”的時候, 他們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 那麼, 怎樣才能讓寶寶的情緒“流動”起來呢?

案例:事與願違的“堅強”教育

一個3歲的小男孩, 爸爸在外地工作, 所以, 見到爸爸的機會很少, 基本上都跟媽媽在一起。 媽媽很擔心男孩缺乏男性長輩的影響會變得女性化,

Advertisiment
為了讓他有個小男子漢的模樣, 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就特別嚴格, 而且會有意識地少給他關注, 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他變得更堅強、更獨立。 比如男孩摔了, 媽媽是不會扶他起來的。 如果摔痛了, 男孩哭了, 媽媽不僅不安慰他, 還會來上一句:“孩子, 你是男子漢!男子漢不可以哭!”如果男孩繼續哭。 媽媽在溫和地勸過幾次後, 就會失去耐性:“男孩, 輕輕摔一跤, 一點都不痛, 不許哭了!再哭, 媽媽就生氣了!”一聽到媽媽說生氣了, 男孩就會抽抽搭搭地壓抑著哭聲, 變得安靜下來。 令媽媽沮喪的是, 雖然她在努力培養一個勇敢堅強的男子漢, 但這個“男子漢”一點都不爭氣, 還是動不動就哭。 令媽媽感到非常困惑的是自己明明對男孩已經很“狠心”了,
Advertisiment
總是在逼著男孩堅強起來, 可男孩為什麼反而變得越來越嬌氣呢?

解讀:錯誤教育方式妨礙了孩子的“情緒流動”

男孩摔倒了, 他感覺到了痛, 這種感覺很真實, 不會因為媽媽說不痛就消失。 在男孩還沒有更好的方式來排解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時, 他們總是會這樣。 哭是一種對痛覺最原始的表達方式, 所以他就哭。 而媽媽“不痛”的說法否定了傑夫的感覺, 時間長了, 他會越來越懷疑自己的感覺是否真實。 在媽媽的呵斥下, 他勉強壓制住了哭的衝動, 但是, 那種痛苦的感覺依然存在, 並沒有消失。 可是下一次這種痛苦的感覺來臨時, 他還是會哭泣, 因為他沒有更好的方式來排解情緒。

Advertisiment
同時, 媽媽的勸說與呵斥給了他更多的關注, 如果不哭, 媽媽就很少關注他。 因此, 他會依賴哭來吸引媽媽更多的注意, 他的行為很難得到改善。

當然, 也有些寶寶可能會轉向另外一個極端, 那就是無視自己的感覺, 逐漸變得麻木。

事與願違的“堅強”教育妨礙了孩子的“情緒流動”, 孩子們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 所以, 讓孩子的情緒“流動”起來, 才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