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不良行為目的的辨認與矯正

不良行為的兒童往往是沮喪的, 他們不相信能夠以有用的方式和別人一起得到歸屬, 所以他們使用不良行為引人注意。 而任何父母可以運用簡單的技術, 發現孩子不良行為的目的, 即觀察自己對孩子不良行為的感受和反應以及觀察孩子對於我們想矯正其不良行為時的行動有何反應, 這也會讓我們察覺他的後續行為。

切記, 要訓練自己注意不良行為的後果, 而不要只注意不良行為的本身, 因為不良行為的結果才顯露行為的目的。 一旦我們發現了他們的目的, 我們就有辦法居於重新開始指導孩子的地位。

Advertisiment

在父母對孩子行為有所反應前, 首先得檢查自己的情緒反應, 確認孩子的行為目的, 再把握原則作有效的處理。

(一)如果孩子的行為表現讓父母感到很困擾、苦惱和厭煩, 那麼他的目的可能是想獲得注意力。 其處理原則為:

孩子用不當的方法企圖獲得注意力時, 請父母忽視他, 不要給他注意力, 即避免造成負面的增強。 而孩子只要在出現每一個良好行為時, 都應該得到鼓勵, 表示“我注意到你的行為了”。 直到正向行為變成習慣, 則可以改為偶然的增強。 換句話說, 父母給予注意的適當方法, 是在孩子沒有期望得到注意時給予注意;主要的是把重點放在“給予”, 而不是“獲得”。 長此以往, 良好的行為會逐漸增多,

Advertisiment
不良的行為則會漸漸消失。

(二)如果孩子的行為表現讓父母感到沒面子、下不了臺、權威受到威脅, 那麼他的目的可能是爭取權力。 其處理原則為:

發現孩子在跟父母爭取權力時, 父母一定要先控制自己的怒氣, 可以離開現場, 避免自己也陷入權立鬥爭中, 讓孩子個人去承受不良行為的後果, 而後父母再找機會從旁支持、協助, 提供意見與建議來爭取孩子的合作。

(三)如果孩子的行為表現讓父母感到痛心、傷心, 那麼他的目的可能是報復。 其處理原則為:

面對孩子的報復行為出現時, 父母要先照顧自己, 儘量讓自己不要過份傷心難過, 整理思緒等待機會, 千萬不要以牙還牙, 且要保持冷靜、善意與耐心, 瞭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後,

Advertisiment
再重新建立親子關係。

(四)如果孩子的行為表現讓父母感到失望、放棄、束手無策, 那麼他的目的可能是自暴自棄。 其處理原則為:

表現出不適應或能力不足的孩子是極其沮喪的, 他們放棄了繼續努力以求成功的希望。 此時周圍的成人就更不該放棄, 不但要完全停止所有的批評, 而且要注意孩子的能力和長處, 用最大的愛心、耐心和時間來處理這個問題, 對孩子的每一分努力改進, 給予鼓勵, 即使是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進步, 也不可輕視。 必要時也可尋求心理輔導機構或精神醫學單位的協助。

(五)青少年有些負向行為如吸食毒☆禁☆品、飆車等, 常讓父母感到震驚和訝異, 同時也伴隨著生氣、受傷害與失望的感覺。

Advertisiment
他的目的在追求興奮刺激。

(六)當父母一意孤行敵視孩子的朋友, 孩子會感到焦慮不安、煩惱, 甚至出現反彈的舉動, 他的目的在尋求同伴的接納。

(七)青少年追求優越感, 如果表現在學業、運動或是其它正向的活動上, 多半都能深獲父母的贊同。 但是青少年若是過分的追求高人一等的行為, 對青少年和同伴的關係, 都可能是不健康的。 而有些青少年更是利用毀滅性行為的方式來取得優越的感覺, 如與人拼酒、抽煙、比別人更膽大妄為或無理抗拒父母老師的管教等, 反而造成其成長上的阻礙。 這也是父母所不樂見的。

青少年通常是在外面尋求刺激、被同伴的接納及優越感, 當他們追求這些目標時, 同時存在著也追求前面那四個基本目標,

Advertisiment
而他們最終目的要的是歸屬感。 他會想要脫離家庭, 建立一個完全屬於他的人際關係;他會以自己的方式來發掘本身的才能, 並且重新評價父母親;他會逐漸打破原先和父母的連結, 另外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對父母親而言, 放棄多年來對孩子的呵護, 面對子女要求自己作決定、自己行動的新局面, 實在很難一下子說放手就放手的。 問題就在於, 我們是否信任青少年有能力、有成熟的人格去處理事情和追求幸福?如果我們做不到, 勢必得面對一大堆的衝突和代溝。 遇到這種情形, 你不妨這樣想:過去認真教育孩子的一些正確的價值觀, 早已深植在孩子的心中, 並且相信他們能以這些觀念和訓練作為生活上的指標, 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決定。因為這並不只顯示我們對孩子是否有信心,還考驗著我們對自己的教育是否有信心。同時雙親也必須放棄用對待兒童的方式來對待青少年,建立一種“成人對成人”的新關係,相信在他度過青少年的尷尬期之後,就能夠把早先父母所教的一些生活準則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並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決定。因為這並不只顯示我們對孩子是否有信心,還考驗著我們對自己的教育是否有信心。同時雙親也必須放棄用對待兒童的方式來對待青少年,建立一種“成人對成人”的新關係,相信在他度過青少年的尷尬期之後,就能夠把早先父母所教的一些生活準則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並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