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會玩的學生不是好學生

近日《新聞晚報》上有一篇報導《滬上中小學試點“閒暇教育”》。 在學生負擔日重的今天, 這則消息令人振奮, 閒暇教育有著多方面的意義。

學生需要閒暇, 教育需要閒適。 愛因斯坦說:“負擔過重必然導致膚淺。 ”現在的學生會考試、有知識而無智慧、無思想、無情趣, 只有當學生擁有了足夠的時間, 他們才能消化知識, 潛心體驗, 靜思默想, 放飛想像, 培養興趣, 發展愛好。 長時間的緊張忙碌已直接導致了學生的厭學, 也損害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和長遠發展。

在希臘文中, 學校一詞的意思是閒暇。 或許在希臘人看來,

Advertisiment
教育就是享受一種閒適, 學習就是一種有益的遊戲。 盧梭說:“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 要浪費時間。 ”這句似乎難以讓人接受的話卻充滿了辯證法。 正如他所說 “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 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一位讀到博士的學生哀歎:十幾年的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已經把我們鑄煉成了考試機器, 他自嘲道, 所謂博士, 乃啥都“不是”也。

據報導, 開展閒暇教育的學校都把學生的“玩”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這使人想起最近去世的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的一句名言:一個人如連玩都玩不好, 還可能把工作幹好嗎?!他不僅在“玩”中做出了許多學問, 而且他那豁達、灑脫、充滿文化趣味的人生態度本身就是一筆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

Advertisiment

閒適不是空閒, 也不是閒散, 而是一種心靈的自由;玩也不是無聊的遊戲、無度的縱欲, 而是有知識、心智、情感、團隊精神等等參與其中。 理性的頓悟, 靈性的生髮, 視界的敞亮, 性情的陶冶、趣味的養成往往都在其中了。 沒有了閒適, 沒有了玩耍, 小孩子會喪失靈性, 成年人則會磨滅悟性。 而一個人小時候沒有靈性, 長大了又沒有悟性, 那還有什麼希望?學校當給孩子教育的閒適, 教師從事的也應是閒適的教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