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是孩子不愛閱讀,是你出了問題

前幾天有一位在朋友圈感慨:從兩歲時陪著孩子閱讀, 一直到了8歲, 可是兒子寫出的東西還是沒有一點文采, 黃色就是寫一個黃色, 不會用黃橙橙、黃燦燦;而紅色也不會寫紅彤彤、紅豔豔, 反正就是看上去沒有一點看頭。

她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閱讀了這麼久, 卻沒有作用?

多少的父母都渴望著閱讀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改變。

比如寫出牛逼作文考高分, 出口成章掙面子。

一旦孩子的表現不盡人意, 馬上就懷疑閱讀有沒有必要堅持下去, 是不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

一件原本就非常簡單的事情,

Advertisiment
被加上功利性的目的之後, 往往就變得沒有意思了。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原本我們能得心應手地去做一件事, 但是帶上一個目的之後, 往往覺得索然無味, 患得患失中沒有一點樂趣。

再加上邊上人對你指手劃腳, 我想你會變得討厭做這件事。

更可怕的是父母帶著這樣的功利性閱讀目的去引導孩子, 結果培養不了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反而讓孩子見到書就跑。

很多媽媽問我, 怎麼去培養孩子閱讀習慣?

真是一個超級難回答的問題。

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

所以我都儘量去瞭解孩子的閱讀經歷, 就是讀過什麼書。

因為通過讀過的書能夠大致知道孩子的閱讀能力。

培養閱讀習慣, 要讓孩子越早接觸圖書。

有媽媽就說,

Advertisiment
幾個月的孩子一看到圖書就往嘴裡塞, 真的有必要讓孩子接觸嗎?

當然有必要, 在口欲期的孩子, 見什麼都啃, 如果你不留意, 什麼都想去嘗嘗的。

所以父母要照顧孩子, 引導孩子。

很多孩子擁有一堆會發聲的玩具, 為什麼就不能接觸書呢?

啃咬的時候輕輕拿開, 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然後每天給孩子看上一兩頁, 當他們盯著這個色彩豐富的新鮮東西。

慢慢就會喜歡上的。

當然, 很多媽媽幾乎是帶著悔恨的心情說“我的孩子已經三四歲了或者七八歲了, 之前因為沒有重視閱讀, 還來得及嗎?”

只要你願意做, 一切都來得及。

孩子比我們大人更有好奇心, 他們很容易被好玩又新鮮的東西吸引。

比如手機, 他們覺得大人最親密的夥伴就是手機。

Advertisiment

我有一次到快遞點去送包裹, 看到老闆娘的一雙兒女。

兒子捧著手機玩遊戲, 女兒在那整理書包。

我就說, “真羡慕你們啊!有這麼好的條件, 多看看書呢。 我們長大了就不好玩了。 ”

小姑娘說:“你們大人更好玩呢”

“為什麼?我們很累的”

“你們可以玩手機啊。 ”

在孩子眼裡, 手機還真的是一個好玩的東西。

所以每次侄女來我家就會問我

“你手機裡有沒有好玩的遊戲呀!”

“沒有呀!一個都沒有。 ”

如果讓孩子遠離手機, 接觸到書本, 那麼興趣肯定會放在書本上的。

我們太多的孩子正在帶著目的去閱讀。

這是過度強調應試教育的一個毒瘤。

因為孩子們都被鎖定在了課堂閱讀, 課外閱讀也以一些新課標要求為依據。

搞得家長們戰戰兢兢,

Advertisiment
不知道讀什麼好。

可是天下大部分好書都在課堂外, 往往從讀雜書中獲得真樂趣。

莫言回憶自己的讀書經歷提到“我童年時, 看“閒書”便成為我的最大樂趣。 我體能不佳, 膽子又小, 不願跟村裡的孩子去玩上樹下井的遊戲, 偷空就看“閒書”。 父親反對我看“閒書”, 大概是怕我中了書裡的流毒, 變成個壞人;更怕我因看“閒書”耽誤了割草放羊;我看“閒書”就只能像地下黨搞秘密活動一樣。 ”

我們太多的父母就是這樣, 怕孩子看一些對學習沒有幫助的“閒書”。

結果有的乖孩子就乾脆什麼書都不看了。

而只有極少部分嘗到了閱讀甜頭的孩子會繼續找機會看。

就是在父母的這種功利性的監督之下, 多少孩子的閱讀興趣被毀掉了。

Advertisiment

在閱讀這件事上, 一定要讓孩子放開了讀, 開券有益, 不無道理。

如果你真的擔心, 那就去孩子那借書讀。

孩子讀了一遍之後, 你也去讀一讀。

或者孩子在讀的書見都沒有見過, 那就去查查資料, 瞭解清楚。

如果能真的做到這一點, 我想孩子不會反感你的干涉, 而你自己也能放心。

還有很多的父母覺得孩子讀書是走馬觀花, 沒有讀進去。

也可以試試上面的辦法。

就是你自己去讀, 去跟孩子討論。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 他們家常常會在飯後一起談論孩子讀的書。

比如9歲的兒子剛剛迷上了三國演義。

於是做爹的就把裡面的一些情節提起, 孩子馬上就會參與進來, 滔滔不絕地說裡面的故事, 談自己的看法。

而當兒子讀《叢林故事》的時候, 做爸爸的也將這本書重新溫習了一遍。

然後就能跟兒子談論裡面的故事了。

這樣的家庭讀書氛圍,往往能讓孩子保持好的閱讀習慣。

所以,我常常覺得“親子共讀”不僅僅是在幼兒這個階段,父母陪孩子一起讀。而且還應該包括大孩子的閱讀階段,父母和孩子一起讀。

我就非常喜歡讀孩子的書,一點也不覺得幼稚,反而覺得很有趣。

當我們自己愛讀,然後把這種熱情傳遞給孩子時。

那孩子就會接收到父母的正能量,愛上閱讀。

如果你只是愛玩手機,那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真的很難。

自己沒做好,而去要求孩子做好。

這樣不是很牽強嗎?

所以我在家裡,要求孩子上午不能看電視,那我自己就不能看。希望孩子遠離手機,那不能當著他玩手機。

而希望孩子閱讀,那自己就要常常閱讀。

並且要親子互動起來。比如和孩子積極討論。

不要怕孩子不懂,他們反而對你讀的書很感興趣。

如果覺得有趣的地方,不妨跟孩子談談。

我前段時間讀《人類簡史》,很多人會覺得是一本很難的書。

可是我讀到有趣的地方,就會情不自禁地跟身邊的兒子說。

四歲的他本來就對我的這本大書感興趣,一看到我給他講,馬上就湊了過來。

還真能講不少的故事。

閱讀,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這種習慣就像穿衣吃飯、呼吸空氣一樣,是內生於心靈深處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

所以不要過早地把孩子困在功利閱讀的泥潭當中,享受不到閱讀的樂趣。

我們如今過多的談及經濟發展、談及工業革命,結果經濟起來了,霧霾鬧心來了。

當你過度地沉迷在手機或者電腦上,每天孤獨地忙碌,卻得不到心靈的安寧。

而父母如果忽視了閱讀本身,而讓孩子為了考試而閱讀,為了讀書而讀書,結果只會讓孩子的閱讀興趣被丟掉。

而沒了趣味,我們做的事就索然無味,宛如行屍走肉。

羅曼·羅蘭的說: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我們都該好好領會其中的深意!

希望每一個孩子能愛上閱讀,真正地享受到其中的樂趣。並且將閱讀的習慣保持終生。

做爸爸的也將這本書重新溫習了一遍。

然後就能跟兒子談論裡面的故事了。

這樣的家庭讀書氛圍,往往能讓孩子保持好的閱讀習慣。

所以,我常常覺得“親子共讀”不僅僅是在幼兒這個階段,父母陪孩子一起讀。而且還應該包括大孩子的閱讀階段,父母和孩子一起讀。

我就非常喜歡讀孩子的書,一點也不覺得幼稚,反而覺得很有趣。

當我們自己愛讀,然後把這種熱情傳遞給孩子時。

那孩子就會接收到父母的正能量,愛上閱讀。

如果你只是愛玩手機,那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真的很難。

自己沒做好,而去要求孩子做好。

這樣不是很牽強嗎?

所以我在家裡,要求孩子上午不能看電視,那我自己就不能看。希望孩子遠離手機,那不能當著他玩手機。

而希望孩子閱讀,那自己就要常常閱讀。

並且要親子互動起來。比如和孩子積極討論。

不要怕孩子不懂,他們反而對你讀的書很感興趣。

如果覺得有趣的地方,不妨跟孩子談談。

我前段時間讀《人類簡史》,很多人會覺得是一本很難的書。

可是我讀到有趣的地方,就會情不自禁地跟身邊的兒子說。

四歲的他本來就對我的這本大書感興趣,一看到我給他講,馬上就湊了過來。

還真能講不少的故事。

閱讀,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這種習慣就像穿衣吃飯、呼吸空氣一樣,是內生於心靈深處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

所以不要過早地把孩子困在功利閱讀的泥潭當中,享受不到閱讀的樂趣。

我們如今過多的談及經濟發展、談及工業革命,結果經濟起來了,霧霾鬧心來了。

當你過度地沉迷在手機或者電腦上,每天孤獨地忙碌,卻得不到心靈的安寧。

而父母如果忽視了閱讀本身,而讓孩子為了考試而閱讀,為了讀書而讀書,結果只會讓孩子的閱讀興趣被丟掉。

而沒了趣味,我們做的事就索然無味,宛如行屍走肉。

羅曼·羅蘭的說: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我們都該好好領會其中的深意!

希望每一個孩子能愛上閱讀,真正地享受到其中的樂趣。並且將閱讀的習慣保持終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