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寵不嬌,加國兒童“皇帝”少

在相對富足的加拿大, “小皇帝”卻並不多見。 加拿大的家長們是如何不讓孩子成為“小皇帝”的呢?

必要時就堅定地對孩子說“不”。 加拿大許多家長明白:面對物質欲望越來越強的幼兒, 最明智的對應方法便是:學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不”。 當然家長也不能絕對化地對孩子的正當要求置之不理, 因為有時候索要也是他們想要和大人溝通的一種手段。 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 要考慮到家庭的經濟能力。

讓孩子明白家庭裡不只有他一個成員。 應該告訴孩子:家裡還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兄弟姐妹, 他們也都有自己的分享權利,

Advertisiment
而他只是因為尚且年幼有時需要得到大家的照顧而已。

不對孩子搞“特殊化”。 如果每年給孩子安排過生日, 那麼最好大人(尤其是老人)也過過生日。 不要讓孩子以為只有自己才“配”過生日。 要孩子學會“分享”, 而不要讓孩子“獨享”他喜歡的食品或玩具。

要求孩子知錯必改。 事事處處無原則地“原諒”孩子的錯誤實際上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溺愛”。 而“溺愛”則十有八九會引導孩子走向以自我為中心。

言傳身教。 其實, 孩子們之所以成為“小皇帝”, 往往是由一種“自我至上”的潛意識決定的, 而這種潛意識, 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大人們的不當行為促成的。

教育孩子學會關心他人。 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 就應該引導孩子注意到大人是如何關心、愛護自己的,

Advertisiment
教會他向大人的關心道一聲“謝謝”, 這樣在他心中就會形成對別人的利他行為的理解和感激。 不妨鼓勵稍大些的孩子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 如給剛剛下班回家的父親遞上拖鞋、去看望生病的爺爺等。 大人應該及時作出肯定和表揚, 並不忘向孩子表示道謝。

帶孩子“走出家庭”。 待孩子稍稍長大、生活範圍擴大到小家庭以外後, 孩子的情感觸角還會延伸到親人以外的其他人身上。 此時許多加拿大家長不忘鼓勵孩子用省下的零用錢捐獻給慈善機構, 或上老人院給孤寡老人獻花等。 這類小事積累得多了, 孩子的心懷就會變得越來越開闊。 擴展孩子的眼界、豐富孩子的經歷, 也有利於幫助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擺脫自我至上意識。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