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不同的寶寶上幼稚園不同的對待

幼稚園是幼兒從家庭生活走向社會生活的第一步。 幼兒入園前一天還生活在熟悉溫暖的家庭中, 受到一家人的寵愛, 而到幼稚園後, 卻要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及素不相識的老師, 一切都難以接受。 所以幼兒就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種惶恐、不安甚至害怕的情緒。 並且由於這個階段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較差, 稍有不如意就會發脾氣, 大聲喊叫, 哇哇哭鬧等。 所以怎樣才能讓新生儘快適應幼稚園的生活呢?在這個過程中, 老師又應當如何去引導孩子穩定孩子們的情緒呢?這一直是我們在思考的問題。
Advertisiment

在實踐的過程中, 我覺得對待不同的新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導他們, 而且我發現新生大致分三種類型:依戀型、抗拒型、新奇型。

依戀型的孩子在家裡一般非常的粘人, 而到幼稚園以後沒有了依靠, 往往會選擇第一個去迎接他的老師作為他的依戀物件, 對於這類型的孩子我們老師要讓他認識到我們不僅僅是老師, 更是他的親人, 可以給他依靠並能保護他。

仔仔小朋友剛入園時, 一直跟著第一個去迎接他的老師, 不願意參加任何日常活動, 於是其他老師就親切地拉拉他的小手, 跟他聊天, 喂他吃飯等等。 讓他感受到老師媽媽般的溫暖。 一天下來, 老師們基本得到了仔仔的信任。 但對於這類的孩子老師也不能一味的安撫,

Advertisiment
在他情緒相對穩定後, 老師應多引導他與其他小朋友接觸, 通過一些遊戲活動融入到小朋友的圈子裡去。 因為一直粘著老師對他的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很不利, 所以在適當的時候老師應懂得放手。

抗拒型的孩子性格相對都是比較倔的, 對他們空洞的講道理往往是行不通的, 而要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 找到一個孩子願意接受的方式。

萱萱從小由保姆帶大, 什麼事情都依她, 比較嬌慣。 來園後天天哭, 老師抱她就躲開, 跟她講道理她就跟你煩, 嘴巴裡不停的念“媽媽來接, 阿姨來接~~~~~~~”, 不吃東西也不喝水。 有一天我看她實在哭得渴了, 就倒了杯水給她喝, 她不肯喝, 於是我就說:“媽媽喜歡喝水的小朋友”,

Advertisiment
於是她就勉強地喝了一口, 邊喝邊說:“喝光了媽媽就來了”。 於是我就順著她說:“對”。 就在這她說我哄的過程中, 一杯水喝光了。 吃飯的時候, 我又用同樣的方法哄她吃了飯, 雖然沒有吃光, 但總也吃了一些。 暫時答應孩子的要求是對孩子的慰籍, 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時間觀念還沒有建立, 在一個個的慰藉中, 孩子會在滿懷希望的過程中渡過在幼稚園的一天。 從而逐步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當然我們老師要對他們的進步及時作出鼓勵和表揚, 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也要及時的跟家長進行溝通, 讓家長在家裡多給孩子講一些幼稚園裡有趣的、好玩的故事等等。 還有就是新奇型的孩子了, 這類孩子往往剛入園的前幾天不哭不鬧,
Advertisiment
反而很開心地玩玩具, 也很願意參加日常活動。 但是老師切不可以為沒哭沒鬧就“萬事大吉”了, 而要積極主動地去親近他們, 培養良好的師生感情, 並引導他們認識新夥伴, 進而加入到同伴的集體活動中。 不然, 一但他的新鮮勁過去了反而會哭的更厲害。

川川小朋友性格開朗, 頗有些小男子漢的味道。 一來幼稚園, 看到到處都是玩具開心地到處翻到處跑, 並且高興地跟奶奶說再見。 我們一邊陪他玩一邊跟他聊天培養感情, 一會兒又拉著他的小手跟大家一起進行遊戲。 開飯的時候又跟他介紹幼稚園的飯菜。 在他對某樣東西失去興趣情緒開始波動時, 我們通過手偶講故事給他聽、或者給他介紹新玩具及時的轉移了他的注意力。

Advertisiment
讓他繼續對幼稚園產生好奇,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川川產生了對幼稚園的好感, 情緒也一步步地趨向穩定。

當然,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適應以上的方式方法來引導,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用一雙充滿愛心的眼睛, 去發現孩子的不同之處, 再用相應的方法來引導孩子、鼓勵孩子, 讓孩子們能更好更快地渡過適應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