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可不知的16個寶寶發育敏感期

兒童敏感期是指兒童在連續相接短暫的時間裡, 會有某種強烈的自然行為。 但敏感期很短暫, 並且在這特定的敏感期中, 只對一種特定的知識或技能感興趣, 然後就會消失。 敏感期來臨時, 要有相應的活動來搭配或培養他們, 使得這種能力真正的發展起來。 所以在敏感期內施教, 能事半功倍, 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發展! 

一、感知覺發展敏感期(0至6歲)

孩子從出生起, 就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瞭解事物。 3歲前, 孩子通過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事物;3~6歲則更能具體透過感官分析判斷環境裡的事物。

Advertisiment
您可以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 感受周圍事物。 尤其當孩子充滿探索欲望時。 只要不具危險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時, 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感知覺發展是心理發展的基礎, 父母要為孩子創造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 給孩子適宜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平衡覺、溫濕覺等方面的體驗。 要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 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聽一聽, 認識和感知自然界的花草蟲魚、山脈、河流、車船、建築、日月星雲等。 同時要保證合理的作息時間, 良好的營養攝入。 這些都是孩子全面健康發展的基石。

視覺發展是最典型的例子。 嬰兒如果從出生起就缺乏有效的視覺刺激(例如在白內障的情況下),

Advertisiment
將導致本來用於視覺的腦細胞萎縮或轉而從事其他任務。 如果在三歲時還不能得到恢復, 患兒可能永久性喪失視覺功能。

二、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至4歲)

這個時期寶寶手裡總是緊緊攥著一些小東西, 把物品貼身放置或攥在手裡是兒童的行為方式。 這可能給他一種感覺:擁有和不讓這個東西轉移的感覺。 大人常會忽略周遭環境中的微小事物, 但孩子卻常能捕捉到個中的奧秘。 因此, 若孩子對泥土裡的小昆蟲或您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 正是您培養孩子細心觀察比較分析事物的好時機。 一些成人粗枝大葉的性格與這一敏感時期受到阻撓有關。

三、動作敏感期(0-6歲)

0-3歲是大肌肉動作的敏感期,

Advertisiment
其中1-2歲是行走的敏感期。 走的敏感期大概7個月開始出現。 起先拒絕坐, 不斷要媽媽拉著雙手跳, 一段時間後開始走, 上下樓梯都要自己來, 哪裡不平偏要往哪裡走……上下坡是每個孩子都有的重要敏感期, 是走的敏感期的典型表現, 往往要重複練習三十多次。 當幼兒學會上下坡時, 就真正地完全地學會走路了。 等會走了又開始說:媽媽抱抱!攀爬樓梯的敏感期一般在1歲左右出現。

探索空間的敏感期, 一般在一歲前出現, 孩子不停地將東西扔出去, 最好使用彈力球。 兒童通過物體的位置探索空間, 通過物體的運動探索空間, 通過不在視界中的物體探索空間, 還通過彎曲的視界探索空間。 他們由此得到空間感, 形成空間概念。

Advertisiment
這些都是空間的要素:直觀的位置, 直觀外的位置, 速度與時間的關係。 這些是科學邏輯的起始點。 彈力球是幼兒最初探索空間的最好東西。 扔東西的動作雖然簡單, 但卻非常重要。

漫遊敏感期一般在1歲到1歲半度過。 表現為不斷走動, 這玩玩那玩玩, 很不專心, 專注於一件事物時間很短。

模仿敏感期應該在1歲半到2歲出現, 但大部分孩子的這個敏感期是在2歲半出現的。

跳躍敏感期在2歲半到3歲時出現, 是兒童走的敏感期的最高階段的自我訓練, 成人害怕兒童出危險, 常常不讓兒童跳, 也阻礙了孩子的正常發展。

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 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 父母應充分讓孩子運動, 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 並幫助左、右腦均衡發展。

Advertisiment
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 更應該加強小肌肉的練習, 也就是手眼協調的精細動作練習, 不僅能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 也能幫助智力的發展。

從1歲半開始, 就進入了手的敏感期, 通過操作, 兒童可以直接體驗、理解物體的各種特性。 兒童有一個抓的過程, 一把抓, 二指抓, 三指抓, 許多成人手笨, 不會用筷子, 不會按鍵, 不會點鈔, 不會削蘋果, 不會栓繩索……都與童年期手的發展有關。

書寫敏感期(3.5至4.5歲), 在孩子兩歲半左右就應該給他提供紙筆, 進行塗鴉, 正常兒童會在這一年齡由塗鴉繪畫自動開始嘗試書寫。

四、語言敏感期(0至6歲)

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 並發出牙牙學語聲時, 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 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說是件困難的工程, 但幼兒能容易地學會母語,正因為幼兒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兒童長牙時要使用牙,舌頭發育時要使用舌頭,這是1歲左右孩子的特點,他們用牙不斷地咬、咀嚼東西,把東西塞滿一嘴,但並不咽下。餅乾和蘋果都是孩子發展口腔的好東西。兒童的口腔敏感期在半歲左右來臨,應該在2歲前完成。表現為吃手,什麼東西都往嘴裡放。母乳餵養對順利渡過口腔敏感期也有很大的幫助。

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1、8-10個月是嬰兒理解語言意義的關鍵期;

2、1-1.5歲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3、5歲半左右是幼兒掌握漢語語法,理解抽象詞彙以及綜合語言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4、3-8歲是學習外語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學習外語比更晚學習外語輕鬆容易很多,但必須注意方式,在輕鬆快樂的遊戲和自然的生活對話中學習效果最好。

五、秩序敏感期(出生幾個月至4歲)

秩序敏感期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按一定的規則和習慣整理環境,把環境秩序化。兒童的秩序的敏感期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一歲半左右,孩子不讓任何不熟悉的人碰他的東西或不讓人坐他的小板凳,更不讓人摸他的臉或手,也不願意和別人分享食物,直到他對這些食物沒興趣了,才允許別人拿走。“……是我的”也是人的基本意識,沒有這個意識人就沒有安全感。

五歲之前的孩子不要強制他放棄自己的東西。有的孩子正處於“我的”佔有敏感期,他要靠擁有自己的東西將“我”和“他人”區分開來。如果強制分享,就會造成巨大的恐懼感和危機感。

秩序感是兒童的重要敏感期之一。兒童是喜歡規則,遵守規則的,規則的內化意味著對社會、對群體共有秩序的遵守。孩子不僅會把規則變成秩序固定在自己身上,還會把它變成一種通則,孩子喜歡規則,就會把規則當作禮物送給父母、教師和喜歡的朋友。一個個良好的規則積累起來,最後造就一個文明的人。

六、執拗敏感期

2歲至3歲的幼兒開始進入執拗的敏感期(即所謂的叛逆期)。表現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圖去辦,否則情緒就會產生劇烈的變化,發脾氣,哭,鬧。這時的家長和老師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關照,也要學會一些安撫的技巧。

兒童執拗的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在建構秩序感這一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需求常常被認為是“任性”和“胡鬧”,但我們覺得,用“執拗”這一概念來得更準確些。兒童在這一時期常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

兒童自我意識一旦覺醒,就開始用抗拒和拒絕別人的方式有意識地練習使用自己的意志,喜歡說“不”!如果兒童正常發展,他會在7歲後走出自我中心的疆域,達到和諧和順從的人生狀態。(兒童2歲時自我開始蘇醒)

七、社會規範敏感期(2.5至6歲)

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明顯傾向。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八、音樂敏感期

音樂的敏感期呈螺旋狀發展。2歲幼兒就能把握節奏;3-4歲開始對簡單而重複的旋律感興趣;5-6歲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並自發用動作表達;6-8歲已經能深深沉浸在音樂中……

九、口的敏感期(2、3個月之後)

這時,孩子不是用眼睛仔細觀察抓到的物體,而是將它送給嘴去啃。這個時期的兒童急切地用他的舌頭和嘴唇去感受事物,憑藉來自舌頭的味覺和嘴唇的觸覺,吸收環境中每樣東西的特質,以便尋找到採取行動的方法。孩子雖然有了大腦器官,但裡面並沒有任何內容,由於先天反射的作用,兒童具有吸吮與抓握的能力,這就意味著兒童最先使用的嘴,比其它的器官更加敏感。當兒童第一次將手無意間伸到嘴裡後,由於吸吮手指給兒童帶來了精神愉悅,兒童就會無意識地練習將手送到嘴裡,之後發展到抓到東西也能夠熟練放到嘴裡。大腦會統合和比較來自嘴唇的不同品質、不同形狀的感受,將它們留存在大腦中,成為大腦這個器官工作的早期產品--我們將其稱為表像。

這個時期,兒童已經暴露在語言環境之下,開始吸收語音,逐漸地將自己收集到的感受與語音配對,形成有關詞彙的認識。口唇的工作,又為說話提供了筋肉方面的運動,為將要發展的語言能力奠定了良好的運動基礎。

如果口的敏感期被強行干涉,孩子就會將口的行為欲望壓抑下來,成為將來的人格問題。有的心理學家認為,成年人一些嘴的不良習慣,如:吐吐沫、啃手指頭、吮嘴唇、吃零食、諷刺挖苦別人、對他人進行語言暴力等等都有可能是口的敏感期遺留下來的問題。

在口的敏感期,兒童和成人的衝突是什麼呢?就是成人想維持乾淨,而兒童不是這樣。在家庭裡,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最受不了的就是孩子吃手和亂啃東西,每當發現孩子這樣做時就會把手和東西打掉,不讓他啃,而帶孩子的阿姨會把這一點發揮到極致。這個“不讓”,也就等於剝奪了孩子工作的權利,剝奪工作的權利也就意味著阻礙了生命的發展。對孩子來說就是這樣一種情況。前面說了,孩子身上先天就存在著促使他精神生命發展的密碼,當你不讓他這樣做時他會感到難受,難受了就要哭鬧,用哭鬧來爭取。這一切,孩子都是無意識做的。

如果口的敏感期被這樣對待了,這個痛苦就會永遠留在兒童心裡,就會導致一系列問題的發生。所造成的後果之一就是將來會喜歡攻擊他人。男孩會是顯性暴力,女孩會是隱性暴力(比如愛說閒話,諷刺挖苦人,誹謗人,吐唾沫等)。

十、手的敏感期(3個月之後)

口的敏感期需要手的配合,在不斷使用手的過程中,兒童發現了自己的手。當兒童的注意從嘴唇轉向手的時候,感覺的中心也從口轉移到了手。這時的兒童急切地用手感受事物,這使他們所感受的事物範圍擴大了許多,也正在這時,兒童和成人的衝突越發擴大化了。因為家庭的物品是成人心愛的物品,這些物品一旦成為兒童的工作材料後,就不會用爸爸媽媽那樣的情感來愛護它們,而有可能把媽媽很珍惜的一條絲巾拉出來不斷地在地上拍打,去感受那種柔軟的感覺,會把正在吃著的香蕉抓捏得稀爛,去體會那種粘乎乎的感覺。如果他們捏碎了一顆雞蛋,發現這個圓圓的蛋殼裡有一些粘乎乎的東西,就會在打破並感受完第一個之後,再去感受第二個。這種時候,孩子的價值觀和我們成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衝突。成人使用的材料成為兒童探索和研究的材料,而這種研究和探索有可能是破壞性的。

十一、腿的敏感期(8個月之後)

兒童急切地需要擴大自己的探索範圍,手的敏感期的來臨之前,兒童就試探通過自己的運動方式,到達自己的目的地。一開始他們用爬行的方式,爬行帶來腿和手的諧調運動,也增加了腿、手的肌肉力量和運動神經的控制能力。這時的兒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會感到鼓舞,因為他從此獲得了真正的獨立,這種感覺像獲得第二次誕生一樣令他欣喜。自行活動將兒童帶到任何一個他想去的地方,這時的兒童對走路無限癡迷,人一生中最喜歡走路的時期大約也就是這個時期。兒童為了感受腿和腳與地面碰觸的感覺而不斷地行走,為由自己的腿、腳把自己帶到了目的地而欣喜。這個時期,成人要跟在兒童的後面,讓他們滿足自己走路的欲望。這時的孩子還有一個特徵:哪裡不平往哪裡走,哪裡髒往哪裡走。這也會造成成人與兒童的衝突。因為成人為了效率一般會挑選近的、比較平坦的路,這使他們不能理解兒童的行為,強行將兒童從我們認為不好的道路上拉回來。這時候,孩子一般都會大哭,要求回到原來的路上去。

還有一種最不可取的方式:將孩子的鞋上裝上會響的笛子。這種新奇的鞋在孩子走路時會發出尖利的響聲,會打亂孩子對腿的感受和周圍事物的觀察,使孩子心煩意亂,要求媽媽抱,而不願意再去探索來自腿的感覺。如果成人這時想幫助孩子,他必須放棄自己的步伐與目標。

十二、自主敏感期(3-6歲)

當兒童能將自己聽到的語詞與他認知的事物、情感或感覺配對後,就可以逐漸地在大腦中使用這些帶有語音的表像進行工作,也就是使用概念工作。這時真正的思維就出現了,也就是此時,兒童發現了“我”,發現了“我”也就意味著兒童將自己與別人分開,把自己與物體分開,只有這時,兒童才發現物體是有歸屬性的,並將人和物體一樣歸屬。

從表面上看,這個時期的兒童有點兒像傳統意義上的自私,因為他們常常強調什麼東西“是我的”。如果他的東西被別人動了,就會非常痛苦,而且他們不願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有很多家長把孩子的自主敏感期特徵當成自私的表現,開始緊張,並開始專門培養孩子的大公無私精神,故意將屬於孩子的物品強行分給別人,真正地給孩子造成對物質的沒有安全感。

十三、無理取鬧期(3-9歲)

過了自主敏感期,孩子不再對身邊物品的屬性那麼計較,那麼緊張,由此而認識了“我”,並獲得了“我的權利”的認識。他開始將這種認識擴大,從物質擴大到非物質領域,如:對人的權利界限的探索,對事物空間、時間、體積、永恆性和歸屬性的探索。這是一個更深層的領域,當兒童把對物質領域探索形成的經驗和知識用於非物質領域時,就會遭到巨大的失敗。這使兒童不能理解,從表現情況看,就是任性、蠻不講理。

十四、完美敏感期(3歲以後)

當孩子關注于物體的體積和形狀後,就開始出現了有關物體形式的審美。當他們愛上一個物體,就連它的形狀也一起愛護起來,發現一個完整的形狀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感到愉悅和鼓舞。如果有人破壞了物體的形式,或達不到他們對事物形式的要求,也會不依不饒地發脾氣、哭鬧。只有這樣兒童才能發現完整與殘缺,建構起自己內在的對於美的需求。

十五、文化敏感期(四歲以後)

從自主敏感期開始,兒童逐漸進入了對人類精神產品的探索和認知。在人類精神產品中,文化屬於最燦爛的一顆明珠,這顆明珠當然會引起正在探求的兒童的注意。四歲以後的兒童,對文字、算術、科學、藝術會產生極大的興趣。他們不再像三歲或兩歲時那樣盲目地問為什麼,而是就一個領域的疑惑提出疑問或自己的設想。

十六、婚姻敏感期(5歲以後)

從五歲開始,孩子們開始對人群組合發生興趣,並開始了對各種組合形式的探索。由於婚姻的組合形式離兒童生活最近,所以兒童的探索就會先從婚姻開始。這個時候,他們會研究誰和誰結婚了,如果他們自己喜歡一個人,就會要求與他(她)結婚。在婚姻敏感期的過程中,兒童發現了情感,練習處理情感,從而認知了人類社會組成形式。

出生頭兩年,孩子們的敏感期基本上是一致的,這期間孩子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其他的敏感期會順延。讓孩子在6歲前完成一系列敏感期是孩子理想的成長狀態。

兒童對敏感對象因為感興趣而投入,因為投入而持久,專一。他不僅熱愛,而且要出成果;不僅要出成果,而且要結合生活;不僅要結合生活,而且要求被欣賞和承認。

當孩子全神貫注,不斷重複,說明專注的品質正在形成。家長最重要的任務是會觀察,不去干擾孩子。

家庭成員之間意見不和,會使孩子處在不安和焦慮中,心情總是很緊張。所以不要當孩子的面爭論。積極向上,快樂的成人自然會給孩子帶來輕鬆和快樂,時間長了,快樂就成為兒童的主要心態,時間再長就變成一種品質,時間更長,快樂就讓孩子必然做出成就。

兒童要自我發展需要環境。家長的任務就是準備環境。兒童在一個環境中發展自我,這個過程常常需要幫助,家長的任務就是提供幫助,在恰當的時候提供適宜的幫助。

總結:提供一個愛和自由的環境,讓孩子的敏感期充分度過。 

但幼兒能容易地學會母語,正因為幼兒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兒童長牙時要使用牙,舌頭發育時要使用舌頭,這是1歲左右孩子的特點,他們用牙不斷地咬、咀嚼東西,把東西塞滿一嘴,但並不咽下。餅乾和蘋果都是孩子發展口腔的好東西。兒童的口腔敏感期在半歲左右來臨,應該在2歲前完成。表現為吃手,什麼東西都往嘴裡放。母乳餵養對順利渡過口腔敏感期也有很大的幫助。

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1、8-10個月是嬰兒理解語言意義的關鍵期;

2、1-1.5歲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3、5歲半左右是幼兒掌握漢語語法,理解抽象詞彙以及綜合語言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4、3-8歲是學習外語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學習外語比更晚學習外語輕鬆容易很多,但必須注意方式,在輕鬆快樂的遊戲和自然的生活對話中學習效果最好。

五、秩序敏感期(出生幾個月至4歲)

秩序敏感期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按一定的規則和習慣整理環境,把環境秩序化。兒童的秩序的敏感期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一歲半左右,孩子不讓任何不熟悉的人碰他的東西或不讓人坐他的小板凳,更不讓人摸他的臉或手,也不願意和別人分享食物,直到他對這些食物沒興趣了,才允許別人拿走。“……是我的”也是人的基本意識,沒有這個意識人就沒有安全感。

五歲之前的孩子不要強制他放棄自己的東西。有的孩子正處於“我的”佔有敏感期,他要靠擁有自己的東西將“我”和“他人”區分開來。如果強制分享,就會造成巨大的恐懼感和危機感。

秩序感是兒童的重要敏感期之一。兒童是喜歡規則,遵守規則的,規則的內化意味著對社會、對群體共有秩序的遵守。孩子不僅會把規則變成秩序固定在自己身上,還會把它變成一種通則,孩子喜歡規則,就會把規則當作禮物送給父母、教師和喜歡的朋友。一個個良好的規則積累起來,最後造就一個文明的人。

六、執拗敏感期

2歲至3歲的幼兒開始進入執拗的敏感期(即所謂的叛逆期)。表現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圖去辦,否則情緒就會產生劇烈的變化,發脾氣,哭,鬧。這時的家長和老師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關照,也要學會一些安撫的技巧。

兒童執拗的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在建構秩序感這一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需求常常被認為是“任性”和“胡鬧”,但我們覺得,用“執拗”這一概念來得更準確些。兒童在這一時期常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

兒童自我意識一旦覺醒,就開始用抗拒和拒絕別人的方式有意識地練習使用自己的意志,喜歡說“不”!如果兒童正常發展,他會在7歲後走出自我中心的疆域,達到和諧和順從的人生狀態。(兒童2歲時自我開始蘇醒)

七、社會規範敏感期(2.5至6歲)

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明顯傾向。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八、音樂敏感期

音樂的敏感期呈螺旋狀發展。2歲幼兒就能把握節奏;3-4歲開始對簡單而重複的旋律感興趣;5-6歲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並自發用動作表達;6-8歲已經能深深沉浸在音樂中……

九、口的敏感期(2、3個月之後)

這時,孩子不是用眼睛仔細觀察抓到的物體,而是將它送給嘴去啃。這個時期的兒童急切地用他的舌頭和嘴唇去感受事物,憑藉來自舌頭的味覺和嘴唇的觸覺,吸收環境中每樣東西的特質,以便尋找到採取行動的方法。孩子雖然有了大腦器官,但裡面並沒有任何內容,由於先天反射的作用,兒童具有吸吮與抓握的能力,這就意味著兒童最先使用的嘴,比其它的器官更加敏感。當兒童第一次將手無意間伸到嘴裡後,由於吸吮手指給兒童帶來了精神愉悅,兒童就會無意識地練習將手送到嘴裡,之後發展到抓到東西也能夠熟練放到嘴裡。大腦會統合和比較來自嘴唇的不同品質、不同形狀的感受,將它們留存在大腦中,成為大腦這個器官工作的早期產品--我們將其稱為表像。

這個時期,兒童已經暴露在語言環境之下,開始吸收語音,逐漸地將自己收集到的感受與語音配對,形成有關詞彙的認識。口唇的工作,又為說話提供了筋肉方面的運動,為將要發展的語言能力奠定了良好的運動基礎。

如果口的敏感期被強行干涉,孩子就會將口的行為欲望壓抑下來,成為將來的人格問題。有的心理學家認為,成年人一些嘴的不良習慣,如:吐吐沫、啃手指頭、吮嘴唇、吃零食、諷刺挖苦別人、對他人進行語言暴力等等都有可能是口的敏感期遺留下來的問題。

在口的敏感期,兒童和成人的衝突是什麼呢?就是成人想維持乾淨,而兒童不是這樣。在家庭裡,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最受不了的就是孩子吃手和亂啃東西,每當發現孩子這樣做時就會把手和東西打掉,不讓他啃,而帶孩子的阿姨會把這一點發揮到極致。這個“不讓”,也就等於剝奪了孩子工作的權利,剝奪工作的權利也就意味著阻礙了生命的發展。對孩子來說就是這樣一種情況。前面說了,孩子身上先天就存在著促使他精神生命發展的密碼,當你不讓他這樣做時他會感到難受,難受了就要哭鬧,用哭鬧來爭取。這一切,孩子都是無意識做的。

如果口的敏感期被這樣對待了,這個痛苦就會永遠留在兒童心裡,就會導致一系列問題的發生。所造成的後果之一就是將來會喜歡攻擊他人。男孩會是顯性暴力,女孩會是隱性暴力(比如愛說閒話,諷刺挖苦人,誹謗人,吐唾沫等)。

十、手的敏感期(3個月之後)

口的敏感期需要手的配合,在不斷使用手的過程中,兒童發現了自己的手。當兒童的注意從嘴唇轉向手的時候,感覺的中心也從口轉移到了手。這時的兒童急切地用手感受事物,這使他們所感受的事物範圍擴大了許多,也正在這時,兒童和成人的衝突越發擴大化了。因為家庭的物品是成人心愛的物品,這些物品一旦成為兒童的工作材料後,就不會用爸爸媽媽那樣的情感來愛護它們,而有可能把媽媽很珍惜的一條絲巾拉出來不斷地在地上拍打,去感受那種柔軟的感覺,會把正在吃著的香蕉抓捏得稀爛,去體會那種粘乎乎的感覺。如果他們捏碎了一顆雞蛋,發現這個圓圓的蛋殼裡有一些粘乎乎的東西,就會在打破並感受完第一個之後,再去感受第二個。這種時候,孩子的價值觀和我們成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衝突。成人使用的材料成為兒童探索和研究的材料,而這種研究和探索有可能是破壞性的。

十一、腿的敏感期(8個月之後)

兒童急切地需要擴大自己的探索範圍,手的敏感期的來臨之前,兒童就試探通過自己的運動方式,到達自己的目的地。一開始他們用爬行的方式,爬行帶來腿和手的諧調運動,也增加了腿、手的肌肉力量和運動神經的控制能力。這時的兒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會感到鼓舞,因為他從此獲得了真正的獨立,這種感覺像獲得第二次誕生一樣令他欣喜。自行活動將兒童帶到任何一個他想去的地方,這時的兒童對走路無限癡迷,人一生中最喜歡走路的時期大約也就是這個時期。兒童為了感受腿和腳與地面碰觸的感覺而不斷地行走,為由自己的腿、腳把自己帶到了目的地而欣喜。這個時期,成人要跟在兒童的後面,讓他們滿足自己走路的欲望。這時的孩子還有一個特徵:哪裡不平往哪裡走,哪裡髒往哪裡走。這也會造成成人與兒童的衝突。因為成人為了效率一般會挑選近的、比較平坦的路,這使他們不能理解兒童的行為,強行將兒童從我們認為不好的道路上拉回來。這時候,孩子一般都會大哭,要求回到原來的路上去。

還有一種最不可取的方式:將孩子的鞋上裝上會響的笛子。這種新奇的鞋在孩子走路時會發出尖利的響聲,會打亂孩子對腿的感受和周圍事物的觀察,使孩子心煩意亂,要求媽媽抱,而不願意再去探索來自腿的感覺。如果成人這時想幫助孩子,他必須放棄自己的步伐與目標。

十二、自主敏感期(3-6歲)

當兒童能將自己聽到的語詞與他認知的事物、情感或感覺配對後,就可以逐漸地在大腦中使用這些帶有語音的表像進行工作,也就是使用概念工作。這時真正的思維就出現了,也就是此時,兒童發現了“我”,發現了“我”也就意味著兒童將自己與別人分開,把自己與物體分開,只有這時,兒童才發現物體是有歸屬性的,並將人和物體一樣歸屬。

從表面上看,這個時期的兒童有點兒像傳統意義上的自私,因為他們常常強調什麼東西“是我的”。如果他的東西被別人動了,就會非常痛苦,而且他們不願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有很多家長把孩子的自主敏感期特徵當成自私的表現,開始緊張,並開始專門培養孩子的大公無私精神,故意將屬於孩子的物品強行分給別人,真正地給孩子造成對物質的沒有安全感。

十三、無理取鬧期(3-9歲)

過了自主敏感期,孩子不再對身邊物品的屬性那麼計較,那麼緊張,由此而認識了“我”,並獲得了“我的權利”的認識。他開始將這種認識擴大,從物質擴大到非物質領域,如:對人的權利界限的探索,對事物空間、時間、體積、永恆性和歸屬性的探索。這是一個更深層的領域,當兒童把對物質領域探索形成的經驗和知識用於非物質領域時,就會遭到巨大的失敗。這使兒童不能理解,從表現情況看,就是任性、蠻不講理。

十四、完美敏感期(3歲以後)

當孩子關注于物體的體積和形狀後,就開始出現了有關物體形式的審美。當他們愛上一個物體,就連它的形狀也一起愛護起來,發現一個完整的形狀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感到愉悅和鼓舞。如果有人破壞了物體的形式,或達不到他們對事物形式的要求,也會不依不饒地發脾氣、哭鬧。只有這樣兒童才能發現完整與殘缺,建構起自己內在的對於美的需求。

十五、文化敏感期(四歲以後)

從自主敏感期開始,兒童逐漸進入了對人類精神產品的探索和認知。在人類精神產品中,文化屬於最燦爛的一顆明珠,這顆明珠當然會引起正在探求的兒童的注意。四歲以後的兒童,對文字、算術、科學、藝術會產生極大的興趣。他們不再像三歲或兩歲時那樣盲目地問為什麼,而是就一個領域的疑惑提出疑問或自己的設想。

十六、婚姻敏感期(5歲以後)

從五歲開始,孩子們開始對人群組合發生興趣,並開始了對各種組合形式的探索。由於婚姻的組合形式離兒童生活最近,所以兒童的探索就會先從婚姻開始。這個時候,他們會研究誰和誰結婚了,如果他們自己喜歡一個人,就會要求與他(她)結婚。在婚姻敏感期的過程中,兒童發現了情感,練習處理情感,從而認知了人類社會組成形式。

出生頭兩年,孩子們的敏感期基本上是一致的,這期間孩子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其他的敏感期會順延。讓孩子在6歲前完成一系列敏感期是孩子理想的成長狀態。

兒童對敏感對象因為感興趣而投入,因為投入而持久,專一。他不僅熱愛,而且要出成果;不僅要出成果,而且要結合生活;不僅要結合生活,而且要求被欣賞和承認。

當孩子全神貫注,不斷重複,說明專注的品質正在形成。家長最重要的任務是會觀察,不去干擾孩子。

家庭成員之間意見不和,會使孩子處在不安和焦慮中,心情總是很緊張。所以不要當孩子的面爭論。積極向上,快樂的成人自然會給孩子帶來輕鬆和快樂,時間長了,快樂就成為兒童的主要心態,時間再長就變成一種品質,時間更長,快樂就讓孩子必然做出成就。

兒童要自我發展需要環境。家長的任務就是準備環境。兒童在一個環境中發展自我,這個過程常常需要幫助,家長的任務就是提供幫助,在恰當的時候提供適宜的幫助。

總結:提供一個愛和自由的環境,讓孩子的敏感期充分度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