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洗手的孩子

康康每天洗手三四十次, 他的雙手發白、皮膚浮腫。 十六歲的大孩子, 洗手是他唯一的樂趣。

康康患有強迫性精神癥。

有這種癥狀的患者往往有令人難以理解的行為, 潔癖是最常見的一項。

兒子染有如此怪習慣, 急壞了父母。 尤其是母親, 整個心系在兒子身上。 康康每次入洗手間, 母親的眼睛也恨不得越門而入。

康康深知母親苦心, 每次洗手必向母親報告, 兒子的事變成母親的事。 母子之情, 盡繞著洗手間而轉, 母子的對話, 也會集中在洗手或不洗手的話題上。

這是國際家庭治療師米紐琴訪港教學示范的一個個案。

Advertisiment

消怒良方

他問康康:“你何時最想洗手?”

康康答:“每當我覺得憤怒的時候。 ”

米紐琴笑說:“原來洗手具有如此功效, 我希望我自己也可以照辦。 ”

怪癖變成消怒良方。 顯然, 米紐琴是特意把康康的古怪行徑正常化。

康康的父母靜觀治療師與兒子談得輕松, 初時全摸不著頭腦, 眼見一向寡言的孩子, 一反常態地與這位陌生的顧問專家暢所欲言, 更是莫名其妙。

依附母親

米紐琴繼續與康康談笑風生, 完全把他當作正常孩子看待, 而且對他的怪癖欣賞有加, 于是引起這位大孩子無限好奇。

康康說:“我媽很關心我, 什么都照顧我。 她不知道, 其實她自己更需要被人照顧。 有時她連過馬路都會闖紅燈……”

小男孩的話頭一起,

Advertisiment
三句不離母親。

原來康康一家曾經是太空人家庭, 為了兒子的學業, 多年來母親在美洲過著陪太子讀書的生活, 如果不是因為兒子患上潔癖, 她也不會決定帶著康康回港定居。

太空人家庭的結構, 實在奇異, 大好家庭天各一方, 雙親變成單親。 名義上是支持子女在異鄉就讀;實際上, 一般母親在外國的適應能力都比不上兒女。 到頭來, 需要支持的反而是母親自己。

在成長中的孩子, 反而隨了母親的寂寞、無依及迷失在異國山水中的惆悵。 而孝順的子女, 就往往會產生各種奇怪的心理毛病———一種令人費解的救助訊號!

換位結構

康康就是一個好例子。 十六歲的大男孩, 卻依附在母親裙下, 一點也沒有這個年齡應有的獨立趨向,

Advertisiment
而且對母親萬般體貼, 母子相依。 那位真正的丈夫, 反而靜坐一旁, 完全沒有插手的余地。

解決這種夫妻子女大換位的家庭結構問題, 是米紐琴的專長, 他說:“我在西方見過很多兒童的心理問題, 往往都是基于一種父親與母親之間難分難解的關系。 想不到東方, 同樣的問題竟也是那樣的明顯。 ”

一個孩子要長大, 終得脫離父母, 創造自己的空間。

而康康的空間, 卻只有母親。

沒有秘密

米紐琴問他:“你有秘密嗎?你是否什么事都得讓母親知道?”

康康搖搖頭:“我什么事都會告訴媽媽。 ”

米紐琴說:“你已經十六歲了, 你喜歡洗手, 洗多少次都成, 只要你洗得痛快。 但是, 你能否不讓母親知道?”

康康雙眼焦急地望向母親, 洗手而不告之, 專家這項提議,

Advertisiment
實在叫母子二人同吃一大驚。

這位家庭治療大師治病, 不單把病征正常化, 而且關系化。 康康這種本來弄得父母頭痛萬分的怪癖, 突然變成一種母子關系的聯系和表達。

為母而洗

原來康康洗手, 是為母親而洗, 為滿腔情懷無處投射的母親制造戲劇, 讓母親有機會做觀眾。 這種微妙的家庭心理, 比潔癖本身來得更神秘。

康康的爸爸, 看著顧問一步一步引出他妻兒的復雜情緒。 原以為辛苦經營讓兒子獲得最好的學習機會, 誰知反而造成妻兒變成一個連體嬰, 再也不能分體。

米紐琴問他:“這樣下去, 你怕不怕會失掉兒子?”

父親惘然點頭, 望著眼前已經發育成熟的兒子, 才猛然驚覺他已經變成陌生人, 再望向經年伴子不伴夫的妻子,

Advertisiment
更加令丈夫擔憂, 因為妻子的關注, 顯然是全部落在了兒子身上。

家庭重整

家是一個奇怪的“多體動物”, 如果把它擱下一段時期, 它就會自生枝節。 這個道理, 我們往往醒覺得太遲。

幸好康康在危急時, 神推鬼擁地洗起手來, 就是因為他的怪異行為, 為一家人制造了一個重新調整的機會。

米紐琴小心翼翼地把仍然依附于母體的大男孩分離出來, 讓父親有機會重新學習接近兒子, 讓貌合神離的夫妻可以再次合作。

一家三口, 本來為康康的頑疾而來, 一個小時后, 卻帶著一股重建家庭關系的新希望而去。

而我們在單面玻璃鏡后觀察這次治療示范的一群, 也像被魔術棒點了一下, 突然見到我們自己的父親、母親、丈夫、妻子或子女, 手牽手地連串起來,跳著各種不同形式的家庭舞步。

手牽手地連串起來,跳著各種不同形式的家庭舞步。

相關用戶問答